今年我國宏觀經濟政策將保持基本穩定
2014-1-8 12:25:00 來源:中國經濟時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中國銀行(601988)國際金融研究所
中國經濟金融研究課題組
2014年中國經濟增長平穩,物價水平有所抬頭,但幅度不會很大。因此,宏觀政策應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財政政策重在減稅節支,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加大財稅體制改革力度,貨幣政策應堅持穩健,重在盤活存量,力促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穩定經濟主體預期。2014年,GDP預期目標可以定在7.0%,CPI在3.5%,新增城鎮就業900萬人。
需要指出的是,做出2014年中國經濟增長平穩發展的判斷,是基于兩個假設。假設一:美國QE退出時點較晚、力度舒緩,日本、歐盟經濟復蘇;國內宏觀政策保持穩定,改革有序推進。假設二:財稅體制改革不會引起地方政府財政壓力短期劇增,房地產、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和影子銀行的潛在風險不會集中爆發。如果這兩個假設條件成立,我們預測2014年GDP增長在7.6%左右,這也是中國經濟進入新周期的正常速度,因此無需出臺大規模刺激政策。反之,如果各項改革大力推進、房地產市場逆轉、地方融資平臺資金鏈斷裂、政府債務問題集中爆發,經濟就有“硬著陸”的風險。目前看來,出現后一種情形的概率不大,但是也值得警惕和防范。
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激發更多市場活力
2013年,為應對復雜嚴峻的國內外經濟形勢,中央實施了積極的財政政策,但年內并未出臺大規模的財政刺激政策而是著眼于促進經濟增長和就業,進行政策微調,估計2013年赤字率在2.2%左右。2014年,中央將延續積極的財政政策,綜合運用財稅政策工具,在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發揮更大作用。預計赤字規模較2013年將有小幅提升,但仍會保持在3%的安全線內。同時,中國經濟處在轉型升級的關鍵期,政府緊緊圍繞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深化財稅體制改革。2014年積極的財政政策以增支減收為手段,以財稅改革為動力,激發更大的市場活力。
第一,控制一般性支出,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支出重點。隨著中國經濟走上中高速增長的軌道,財政收入的增幅也將逐步減小。在財政收支矛盾凸顯的壓力下,政府以2013年支出壓減后的規模為基礎,繼續過“緊日子”,控制一般性支出。支出重點將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鐵路建設、棚戶區改造、節能環保和以人為本的城鎮化都將成為重點支持領域。保障和改善民生支出的“剛性”增長,還將促使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增強財政透明度提上重要議程。此外,財政支出的重點在于支持和鼓勵中小企業、信息消費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第二,完善結構性減稅政策,加快推進稅收制度改革。2014年積極財政政策的重點在于結構性減稅,以更大程度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2013年8月1日起,交通運輸業和部分現代服務業“營改增”試點在全國范圍內推開,估計全年減稅規模將超過1200億元。2014年1月1日起鐵路運輸和郵政服務業將納入“營改增”試點,隨著“營改增”的持續擴圍“營改增”改革有望全面實現。除“營改增”這個稅制改革的“重頭戲”外,中央還將推進增值稅改革,適當簡化稅率;調整消費稅征收范圍、環節、稅率,把高耗能、高污染產品及部分高檔消費品納入征收范圍;逐步建立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加快房地產稅立法并適時推進改革,加快資源稅改革,推動環境保護費改稅。
第三,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建立現代財政制度。下一步,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將從改進預算管理制度、完善稅收制度、建立事權和支出責任相適應的制度三方面入手,消除各種體制機制弊端,建立現代財政制度,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同時,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將允許地方政府通過發債等多種方式拓寬城市建設融資渠道,市政債的發行有望提上日程。但由于地方政府獨立發債涉及預算法修改等問題,短期內中央代發地方債以及城投債仍將是地方政府融資的主要模式。地方政府債務管理體制的規范將會有效緩解并防控地方政府債務風險。
貨幣政策調控向市場化轉型,存準率或將下調
2014年,預計央行將堅持穩健的貨幣政策基調不變,通過綜合運用存準率、正逆回購、央票、短期流動性調節工具等貨幣政策工具,保持合理的流動性狀況,穩定市場主體預期,滿足實體經濟資金需求。
近兩年,金融同業業務快速發展導致銀行間市場流動性日趨緊張,貨幣市場利率中樞將進一步趨升。同時,預計2014年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將進一步升值至6.0元/美元左右的水平,外匯占款也因此出現增長乏力趨勢。雖然央行可以通過綜合利用央票、正回購和逆回購、短期流動性調節(SLO)和常備借貸便利(SLF)等貨幣政策工具滿足金融市場流動性需要,但仍有下調存款準備金率,以降低銀行經營壓力,提高商業銀行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的必要。預計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將象征性下調0.5個百分點。
目前貸款利率下限管制已經放開,下一步將繼續推進存款利率市場化。而實體經濟投資動力逐步恢復,房地產價格仍有上漲壓力。為了穩定經濟增長及各類市場主體預期,央行降息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較低,預計2014年存貸款基準利率將保持不變。
2013年9月以來,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再次快速升值。這是因為美國發生債務上限、政府關門危機,而我國三季度經濟實現回升,滑出“下限”的風險明顯減小。11月、12月,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升值節奏將放緩甚至回調,出現雙向波動。2014年,政府關門、債務上限問題還將困擾美國,QE政策何時退出也存在不確定性,而中國經濟將繼續進行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有望保持穩定增長,人民幣升值預期依然存在。預計2014年末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在6.0左右。
房地產調控需要與改革協調配合
2013年房地產市場的“逆勢增長”顯示,在政府和市場的博弈中,市場又一次占了上風。因此,必須堅定不移地推進十八屆三中全會中關于房地產領域的改革,加強市場對資源配置的導向作用。但是,考慮當前形勢復雜多變與經濟結構調整的長期性,為避免經濟的硬著陸和房地產市場的快速下跌,在推進改革的過程中,要注意處理好以下問題:
一是注重各項改革措施的協調配合。如果房產稅等改革的力度過大、過猛,將導致投機性需求大量拋售房產,造成房地產價格快速下跌。此外,房產稅的推出,還需要以居民其他環節稅負下降為前提,否則將會加大居民負擔,不利于經濟結構轉型。另外,十八屆三中全會各項改革是否能取得預期效果,還需要以更徹底的、更深層次的改革為前提。如果不能徹底弱化政府的經濟建設主體功能、不對土地交易和“招拍掛”制度等這些滋生房地產泡沫的根本制度加以變革,那么只能導致泡沫的再度累積和經濟增長的扭曲加劇。因此,必須把握好改革的時機、步驟和各項措施的協調配合。
二是多渠道籌措保障房資金。2014年,保障性住房建設將進入攻堅階段。一方面,已完成和計劃完成之間的缺口還很大,另一方面,受經濟減速及財稅體制改革推進影響,地方政府財力更加困難。因此,應加快融資機制的創新與突破,多渠道籌措保障房資金。加大專項市政債發行,并用于保障房建設。促進保險(放心保)資金和養老資金進入保障性住房建設領域。調動銀行參與保障性住房建設的積極性,在撥備、風險權重和稅收方面給予更多優惠。
三是創造穩定的貨幣政策環境。2013年,流動性緊張事件發作不但推高了商業銀行的資金成本,也影響了銀行發放個人住房貸款的積極性。如果這一局面延續到2014年,將對房地產需求產生重大影響,不利于房地產市場的平穩發展。因此,貨幣政策既要強調穩健也要注重流動性支持。要綜合利用逆回購、短期借貸便利SLF等流動性工具,為市場提供流動性支持,滿足居民合理的購房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