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經濟進入風險釋放期
2014-1-8 12:25:00 來源:中外管理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馬光遠 獨立經濟學家、經濟學博士
這一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地方政府債務的重視和高調,其實是在暗示中國經濟風險周期已悄然到來。
在外界都在猜測2014年中國經濟增長目標究竟定7%還是7.5%時,201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卻將“著力防控債務風險”列為2014年6項重點工作之一,這種定調和安排,出乎意料。
盡管防控債務風險是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首次突出,但是這種防范風險安排,在本屆政府上任伊始就初現端倪:在2013年1季度宏觀經濟數據發布之后,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的后3個季度的5項重點工作中,摸清債務規模、防范發生系統金融風險就被列為其中之一。而這一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地方政府債務的重視和高調,在當下的政治語境下,其實是在暗示中國經濟風險周期已悄然到來。
不僅是債務風險
若仔細研讀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公報,“改革思維”和“風險思維”成為貫穿整個會議的兩條主線。改革思維可以被理解,2014年作為新一輪改革元年,能否用改革的精神統攬,決定著本輪改革的成敗和三中全會改革目標是否最終實現。而“風險思維”則是站在中國經濟新的歷史周期,對影響中國經濟長治久安各種風險的全面評估的角度,為新一輪改革排雷和清除路障。
就中國經濟大周期而言,本輪金融危機以來宏觀經濟的各種體征已經說明,中國經濟已經進入新周期,必須轉換思維思考中國經濟:
其一,必須轉換對中國經濟速度的思維,中國經濟已從高速增長期,進入真正的正常增長階段。
其二,必須轉換對中國經濟未來國際環境和流動性變化的思維。2014年全球經濟周期面臨的最大不確定性是美聯儲退出QE之后對全球流動性的影響,未來流動性不足會成為常態。對于中國而言,美聯儲的退出意味著中國要被動收縮貨幣,從而導致中國被動去杠桿化,這對包括房地產和過剩產能的行業而言,無疑壓力巨大。
其三,必須轉換對中國經濟紅利的思維。過去30多年,中國賴以快速增長的人口紅利、資源和環境紅利以及中國的追趕型增長模式,都已經到了極限。
其四,必須轉換對中國經濟系統性風險認識的思維。影響未來中國宏觀經濟的風險,不僅僅是地方債務風險。包括影子銀行、產能過剩、房地產泡沫等各種高杠桿的風險都成為危險系數極高的因素,中國已到了必須正視而且必須果斷處理風險和降低整個經濟杠桿的階段,否則,極有可能爆發系統性風險。
有望迎來“92中興”
正是基于清醒的“風險思維”,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談及2014年經濟工作形勢時,不斷強調:“經濟運行存在下行壓力,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問題嚴重,保障糧食安全難度加大,宏觀債務水平持續上升,結構性就業矛盾突出,生態環境惡化、食品、藥品質量堪憂。”并認為2014年全球經濟“仍將延續緩慢復蘇態勢,但也存在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并將保障糧食安全、化解過剩產能以及嚴控債務風險列為2014年工作的重中之重。這絕非悲觀,而是主動化解,不將問題拖延并最終演化成系統性風險。并通過一再的淡化速度問題,強調要“努力實現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得到提高又不會帶來后遺癥的速度”,為大力推動改革贏得“穩定”的發展環境。
當然,就2014年整體經濟形勢而言,筆者倒不認為“過度悲觀”。中國經濟要降速,之前積累的系統風險要釋放,但這并不意味著2014年的整體經濟形勢非常嚴峻。強調風險,并且通過制度設計消除各種隱患,只是為了確保經濟工作不再陷入“重發展,輕改革”的周期性誤區,避免改革走樣。
就2014年這個新一輪改革初始年而言,改革的強力推動將釋放巨大的創業熱情和紅利,釋放民間資本的活力,無論是產業升級,還是城鎮化帶來的服務業的勃興,很可能使中國經濟再一次迎來“92中興”的態勢。就中國經濟長周期而言,經濟上升周期還遠未結束,特別是未來3年,作為改革紅利的最佳時間窗口,很多產業都將迎來難得的機遇,“中國派對”還遠未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