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經濟形勢分析

2014年中國經濟的風險

2014-1-10 11:53:00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 2009年是中國信用債市場的擴容高峰,當年發行的5年期債券較多,2014年,市場將迎來第一個長期債券的還本付息高峰 ]
  十八屆三中全會給出的改革藍圖固然令人振奮,但2014年中國宏觀經濟面臨的風險卻不容樂觀。從大的方面來看,2014年我們可能面對的風險包括實體經濟和金融市場兩個方面。
  實體經濟的風險
  從實體經濟來看,2014年我們面對的最大風險有兩個:
  一是全國住房信息聯網和房地產稅的推出,可能導致住宅市場的需求發生逆轉。
  2012年,我國內地城市的住宅人均面積為32.91平方米,超過日本、韓國、新加坡和中國香港這些亞洲發達國家和地區,按照亞洲的人口密度和居住特征,以及普遍生活水準來推算,中國的城市住宅供給已經超過居住的需求,大量居民購置住宅是出于資產保值增值的投資需求。
  如果在全國住房信息聯網的前提下推出存量房產征稅政策,投資需求將會因為房屋持有成本的上升而萎縮,城市住宅的供求關系就可能發生逆轉。從長期趨勢來看,人口老齡化和農村轉移人口的下降將加劇這種供求失衡,房地產將面臨一輪漫長的蕭條周期。因此,房價拐點一旦出現,房地產(尤其是住宅市場)必然面臨收縮,從而引起建材、汽車、家具、家電等相關行業的需求下降。
  二是地方政府的債務問題,以及政府職能轉變導致的基建投資下降,也將影響鋼鐵、水泥等相關建筑建材行業的市場需求,加劇這些產能過剩產業的不景氣。
  從2013年8月開始,全國固定資產投資的增速逐月下降。一方面隨著政府職能的轉型、地方政府考核指標的調整,政府投資的動力在下降;另一方面,隨著地方政府財政壓力的增大,地方政府擴大基建投資的財政能力也受到一定制約。
  從以上兩方面來看,2014年政府投資的力度將有可能進一步縮減。從PMI數據來看,最近3個月新訂單連續下降,市場需求減弱,原材料庫存最近兩個月也有所下降,企業預期明顯變差。供求和預期數據也在昭示2014年制造業的市場復蘇形勢不容樂觀。
  金融市場的不確定性
  從金融市場來看,2014年同樣充滿不確定性:
  一是金融機構去杠桿的過程中,利率中樞上移,流動性風險有所加大。
  過去5年,中國的信貸規模平均每年增長22%,雖然中國的企業總杠桿率并不算高,但高杠桿企業中有一半多屬于地方債務平臺,現金流很弱,償債率較低,債務風險令人擔憂。根據國家審計署的數據,到2013年6月底,地方性政府債務中有超過10萬億元的債務來自于銀行貸款,占其全部債務(包括擔保等或然負債)的56%。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統計報告,最近50年來,亞洲70%的信貸過度繁榮之后,都導致了金融危機,IMF衡量“信貸過度繁榮”的依據是名義信貸規模增長率超過20%,2009年初,中國的社會融資總額只有6.98萬億元,2013年1~11月社會融資總額的規模就已超過16萬億元,五年時間增長了將近150%,每年的復合增長率接近20%,是全球信貸增長率最高的國家。
  既然杠桿在很多情況下是危機之源,為了控制金融機構過度提高杠桿率,降低流動性風險,銀監會于2013年3月出臺了8號文,將銀行理財產品中的非標產品規模限制在總資產的4%之內,而一行三會即將聯合出臺的107號文,進一步強化對影子銀行的監管。這些措施會在不同程度上收緊金融市場的流動性,推高利率中樞,使得一些商業銀行、信托公司的流動性風險進一步加大。
  二是產能過剩行業在去產能的過程中,部分低效率企業財務會惡化甚至破產倒閉,可能引爆信用債危機。
  2009年是中國信用債市場的擴容高峰,當年發行的5年期債券較多,2014年,市場將迎來第一個長期債券的還本付息高峰,與此同時,隨著信用風險的預期上升,貨幣政策收緊形成的流動性緊張對信用產品的擠壓會進一步加劇。
  此外,近年來根據國家審計署和發改委官員披露的數據,雖然從總體上看中國地方政府沒有資不抵債的問題,但從債務結構看,短期還債壓力大,2014年將有1000億元城投債到期兌付,并且87%的債務集中在市、縣級的地方政府,資產負債結構不對稱,地方債平臺的流動性危機隨時可能發生。
  還有經濟結構的轉型本質上也是“不破不立”的過程,隨著一些“僵尸”企業的退出,信用債和信托產品出現違約的局部風險將是2014年金融市場必須面對的大概率事件。2014年或許是中國信用債市場結束“剛性兌付”的開始。
  三是美國QE退出推升美元指數和美國的資產回報率,將對中國的金融市場產生不確定的流動性沖擊。
  2013年12月18日的美聯儲議息會議正式啟動QE退出計劃,雖只縮減了100億美元的購債計劃,美元指數立馬創出新高,目前美國十年期國債收益率已經攀升至3%以上,長短利率的上升預期也影響了全球資本的流向。新興市場國家的股市應聲而跌。
  2014年,美國量化寬松的逐漸退出將是國際金融市場最有影響力的事件。如果美國經濟復蘇帶來就業持續改善,通脹溫和上升,美聯儲將于2014年底之前完全終結QE。那么,美國加息也只是個時間問題。經濟復蘇、利率上行和資產收益率提高,將吸引大量國際資本流向美國,此外,歐盟和日本的復蘇也會使得部分資本回流,這對中國等新興市場國家來說,將形成資本外流的壓力,尤其在資本項目開放的政策改革背景下,2014年的市場流動資金供給將進一步體現外部市場變化帶來的沖擊。
  總之,從整個宏觀經濟的運行邏輯來看,上述各種風險糾纏在一起,局部有可能互為因果,彼此強化。如何在充滿風險的改革過程中去博取制度的紅利,要看新一代領導人的智慧和運氣。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