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的年度面孔
2014-1-7 12:45:00 來源:《國企》雜志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2000-2013年中國年度經濟人物盤點 14年來,這一個個鮮活的面孔在新世紀的中國經濟史上烙下了怎樣的印記?他們背后又映射出哪些脈絡與走向?
楊帆
2013年12月12日,2013年度CCTV中國經濟人物名單揭曉。這項被譽為中國經濟領域“奧斯卡”的獎項,2000年開始,不斷地將經濟界的明星們推到鎂光燈下,成為眾人備受矚目的焦點。
14年,140位年度獲獎者中既有柳傳志、李東生、王健林這樣的商界領袖,也有周小川、李金華、吳曉靈這樣的政界精英,吳敬璉、厲以寧、林毅夫、李稻葵這樣的學界翹楚也躋身其中。
14年,中國的企業家一步步走向世界舞臺,推動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他們的故事,成為中國經濟發展變化的一個個縮影。如果需要為新世紀的中國經濟撰寫一部編年史,這些頂尖的商界精英無疑是最好的佐證材料。
人物是時代的風向標和晴雨表。任何時候,我們都需要呼喚和發現真正代表時代潮流、引領時代風尚的人物。為此,本期《國企》雜志為您悉數盤點14年來央視年度經濟人物,嘗試從歷屆人物的更替中分析出中國經濟這十幾年來的脈絡與走向,以期在這特別的視角下為中國經濟添上新的注腳。
特征篇
英雄要問出身
14年來,每年當選的年度人物都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的典型樣本。通過年度經濟人物,人們得以感知中國經濟的溫度,見證中國經濟前行的腳步。
而這140個經濟界的翹楚,他們的年齡、性別以及出身何處都成為我們探尋中國經濟成長的點滴線索。
40-60歲:獲獎的黃金時段
通過對14年央視年度經濟人物的榜單進行梳理,記者發現了獲獎者年齡段分布的秘密。其中40歲(含)至50歲之間的獲獎者共有57位,50歲(含)至60歲之間的獲獎者56位,兩個年齡段共計113位,占總獲獎人數的80.7%。
值得一提的是,獲獎年齡在30歲至40歲之間的共14人,包括京東商城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劉強東、聯想集團高級副總裁兼大中華區總裁陳紹鵬、中國博奇環保科技(控股)有限公司總裁兼CEO白云峰、2005年時任伊利集團董事長兼總裁的潘剛、百度董事長兼CEO李彥宏、中星微電子有限公司董事長鄧中翰、網易創始人及首席架構執行官丁磊、浙江正泰集團公司董事長兼總裁南存輝、巨人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史玉柱、中國網絡通信有限公司總裁兼首席執行官田溯寧、金山集團董事長求伯君、復星高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郭廣昌、紅杉資本中國基金創始人及執行合伙人沈南鵬,其中電子科技行業10位,占年輕一組獲獎者的71.4%。
此外,年輕一組的獲獎者當中有3位來自國有企業,包括潘剛、鄧中翰和田溯寧,占該年齡段總人數的23.1%。
獲獎者當中60歲(含)至70歲之間的共10位,70歲以上的3位。
有趣的是,14年來,所有的獲獎者當中年齡最大的和年齡最小的都產生在2007年。1930年出生的袁隆平2007年獲獎時已經77歲;而1975年出生的中國博奇環保科技(控股)有限公司總裁兼CEO白云峰,獲獎時32歲。
女性略顯稀缺
140人如此龐大的獲獎隊伍中,我們不能回避的便是性別分析。歷數14年的榜單,我們可以發現,女性獲獎者共有8人次,占總人數的5.71%。
商界女強人董明珠兩次獲獎,其余6人分別為人大財經委副財經委員吳曉靈、HTC和威盛公司董事長王雪紅、上海寶鋼集團公司副董事長兼總經理謝企華、玖龍紙業有限公司董事長、中電國際董事長李小琳、中央財經大學財經研究所研究員劉姝威。
其他財經榜單也表現著這些女性對中國經濟的杰出貢獻。近幾年《財富》中文版發布的“中國最具影響力的商界女性”榜單可以看出,董明珠幾乎年年是榜單的前幾名,其中2012年更是位居榜首。2010年,廣州格力因參與廣州市政府采購中心公開競標的番禺中心醫院“門診樓變頻多聯空調設備及其安裝”采購項目,獲得第一預選中標供應商,最終卻未中標。董明珠堅持向法院起訴政府相關部門,引發“廢標門”和“炮轟門”。她以挑戰行業陋習、渠道強權以及政府采購的潛規則的勇氣,而為人所普遍尊敬。
另一個引人注意的名字無疑是70歲的謝企華。這位寶鋼前董事長、業界號稱“鋼鐵娘子”的企業家,67歲重披戰袍,執掌有著“中投二號”之稱的國新控股。在她的領導下,寶鋼成長為營收近2000億元的鋼鐵公司。而國新公司則肩負國有資產的運營和建立央企內部重組的重任。
此外,在2013度“中國最具影響力的商界女性”榜單上,吳曉靈位列第四,從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一職退休后,她依然在金融界發揮著巨大的影響力。曾共事多年的周小川對吳曉靈這樣評價:“理論基礎扎實,熟悉宏觀經濟管理和金融業務工作,熟悉我國金融業改革的發展狀況,并善于理論聯系實際,能夠創造性地提出我國金融業發展的思路與設想。”
從年度經濟人物女性獲獎的總體情況來看,平均兩年還出不了一個女性獲獎者。而到了2011年,竟然有3名女性同時摘得年度經濟人物獎。雖然在中國年度經濟人物的名錄上女性獲獎者僅有8人次,但可以預期的是,隨著社會和經濟的發展,女性在經濟領域將承擔起日益重要的角色,不容忽視。
獲獎者南北均衡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好多人都有一個誤解,那就是認為南方的企業家往往比北方的企業家更成功,成功的程度也更高。
而事實是,通過對14年中國年度經濟人物的分析,記者發現從地域分布上看,南北方分布均衡,以長江為界,南方72人,北方68人。
從企業家們的籍貫來看,江蘇人最多,共22位,占總人數的16%,山東人和浙江人次之,分別為19位和14位,其次是北京人8位,廣東人和安徽人7位,此外還有上海人、湖南人各6位,其他省份不等。
輝煌篇
誰主風流
隨著時代發展,CCTV中國經濟年度人物評選標準已經由2000年的“影響力、前瞻性、創造性”,演變為2013年的“轉型升級的智慧與行動”。這期間,始終有一些弄潮兒們,緊跟時代步伐,引領著該領域的潮流。
12人兩次入選
14年來,有人正在華麗登場,有人卻在轉身離去;有人不止一次登上領獎臺,有人卻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
14年的評選中,兩度登上年度人物榜的共12人,占總獲獎人次的8.57%,包括中糧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寧高寧,格力集團董事長、格力電器(000651)董事長兼總裁董明珠,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吳敬璉,TCL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東生,海爾集團黨委書記、董事局主席、首席執行官張瑞敏,海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周厚健,濰柴動力(000338)董事長譚旭光,三一集團董事長梁穩根,阿里巴巴集團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云,聯想集團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楊元慶,大連萬達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健林。
頗值得關注的一點是,其中寧高寧、王健林、梁穩根、馬云和楊元慶等5人一起出現在了2012年的榜單上,也就是說2012年上榜的十位年度經濟人物中有一半的人兩度登上該榜單。
這些多次上榜的經濟明星,幾乎個個都是所從事行業的領袖。柳傳志創建的聯想及其本人已經成為“教父”神話的一部分,張瑞敏依舊是海爾的金字招牌。早在2000年,柳傳志在第一屆評選就獲得了年度人物獎,2011年又獲得終身成就獎。此外,李東生除了2002年、2004年兩度獲得年度人物獎之外,還獲得了2002年的創新獎以及十年商業領袖獎。
其他的諸如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名譽院長厲以寧、招商銀行(600036)行長馬蔚華、小米公司董事長兼CEO雷軍等也是多次上榜。其中,馬蔚華不但在2001年度登上年度人物榜,而且在2009年獲得了年度十年商業領袖獎。
他們及其所執掌的企業,不僅是本領域風向的引領者,也是行業景氣與否的晴雨表,更有甚至還是行業規則的制定者。從所謂的“馬太效應”角度,他們多次上榜大體也契合強者愈強的自然法則。當然對他們的分析應該基于另一個層面:他們用自己的思考和經營實踐,構成了中國經濟走勢的重要組成部分。
國企領袖叱咤風云
從企業所有制的角度來看,14年共有49家民營企業的領袖入選,59家國有企業的核心人物獲得年度人物獎,占所有上榜企業的54.6%,在上榜國企中包括27家中央直屬企業。而在2013年的榜單上,國企的領軍人物占到了七成。
事實其實與人們頭腦中關于“國有企業”傳統的“壟斷”、“機制僵化”、“不靈活”等概念截然相反。因為,即便在一些被稱為是“壟斷”的行業中,市場競爭同樣激烈。而經過多年的市場化改革,相當多的央企已經從思想、理念、機制乃至文化上成功地融入市場。為此,在這份堪稱中國經濟晴雨表的榜單上,中國航天科技(000901)集團公司、中國聯通(600050)等央企的高層人士多次獲獎。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四次以不同獎項登上榜單。其中,2003年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總經理張慶偉獲得年度人物大獎;2012年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北斗衛星導航系統任務團隊摘得創新獎;2010年,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高級技術顧問孫家棟獲得終身成就獎;2008年該公司總經理馬興瑞獲得年度人物獎。
國家開發銀行陳元被譽為“最有現代金融理念的銀行家”。國開行也一直致力于推進商業化轉型,推動投融資體制建設和金融市場的發育完善。截至2013年11月,國開行資產總額超過7.9億元。國開行積極支持西部大開發和東北振興,不斷深化與沿邊省區各級政府的開發性金融合作,已成為我國支持沿邊開發開放和跨境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的主力銀行。到2010年底,全行在沿邊省區的貸款余額達到8287億元,占同期該行人民幣貸款余額的23%,居國內銀行業首位。
面對業內日趨激烈的競爭和高鐵的挑戰,擁有8家二級企業以及108家三級企業的中國航空集團公司,不僅在短短一兩年的時間里,扭轉100億浮虧為100億盈利,而且收購東星、控股深航,布局中國樞紐網絡,一系列大手筆,步步為營。最終,形成了以航空運輸業為主、相關服務業為輔,集生產經營和資本運營為一體的大型企業集團,經營業務涵蓋航空客貨運及銷售地面服務、飛機維修、航空物流等諸多產業。航空寒冬中領飛,盈利能力全球第一,在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新近公布的結果顯示中,國航成為全球市值第一的航空公司。
在全球發展的坐標中尋找定位,中國企業海外發展勢頭強勁,成長為世界級企業。綠地集團積極利用海內外兩種資源、充分拓展兩個市場,在加快國際化過程中不斷獲取先發優勢,為企業帶來更高的發展質量、更大的發展空間和更快的發展速度。
2008年電信業重組后,常小兵帶領中國聯通迅速完成了業務整合,進行3G產業布局,果斷引入蘋果iPhone手機,加速將WCDMA的網絡優勢轉化為3G應用優勢。2010年,中國聯通在3G新業務上全面發力,已逐步建立了中國聯通3G市場第一品牌的認知。如今,3G用戶已經突破千萬戶,手機用戶規模與發展質量均居領先地位。
此外,作為北京市一家國有企業的掌門人,煉鋼出身的北汽集團董事長徐和誼,八年間成功改寫了北汽史,也使北京現代成為中國成長最快的汽車企業。目前,北汽是我國第五大汽車集團,擁有“現代”、“奔馳”、“克萊斯勒”、“Jeep”、“三菱”等國際品牌和“北京”、“福田”等民族品牌,還成功收購了瑞典的薩博。2010年,北汽集團營業總收入超過首鋼集團,位居北京市大型企業首位。
行業篇
行行出狀元
如果試著將這些不斷登上榜單的人,與每年的重要經濟事件以及宏觀經濟形勢做關聯性研究,一定會發現他們上榜的原因與中國經濟運行內在深層邏輯。
14年上榜的中國經濟年度人物幾乎包含了如制造業、房地產、農業、金融、汽車、電信、運輸等所有傳統行業。而隨著越來越多在IT產業、環保業等新興產業的新面孔入榜,中國產業發展新趨勢已然清晰可現。
“中國制造”顯實力
14年的評選結果顯示,先后有32人次從制造業入選中國經濟年度人物。制造業依然可以堪稱中國經濟的中流砥柱。
從張瑞敏、宗慶后、牛根生,到麥伯良、梁穩根,十四年來“中國制造”顯示出了從輕工業到重工業的轉型過程。從勞動密集型到技術密集,再到資金密集型,中國的制造業走出了一條從低端到高端的升級轉型之路。
而IT、汽車行業分別以17人次和12人次入選,分列上榜人物第二、第三位。
IT行業入選人物則體現了互聯網和電商的日趨炙手的發展方向。2000、2001年,來自傳統的計算機硬件、軟件公司的柳傳志、求伯君和王文京入選。2011年生產智能手機的臺資企業宏達電子董事長王雪紅入選經濟年度人物。2011年以后,入選的IT人物包括馬云、劉強東、雷軍和劉慶峰,都是電子商務領域的大佬以及智能手機的后起之秀。
汽車行業入榜人物則多與中國汽車業的發展節點有著密切的關系。2000年到2004年,萬向集團的魯冠球、一汽集團的竺延風、東風汽車(600006)的苗圩和上汽集團(600104)的胡茂元,在中國汽車企業打響的反擊戰中帶領各自的企業走向壯大。到了2005年,奇瑞因為自主品牌的建立,尹同躍入選;2009年,李書福則因為帶領吉利汽車上演蛇吞象并購西方老牌車企沃爾沃入榜。
綠色環保成為新生力量
著名的FACEBOOK的創始人馬克·扎克伯格將他的新的服務器放在了瑞典一個偏僻的村落,一是要利用當地便宜的水力發電,二就是要利用挨近北極圈的寒冷空氣對散熱器進行冷卻,以減少環境污染。
也許我們還沒有人能夠做到這一點,但是從年度經濟人物的榜單上我們已經看到了希望。我們知道未來中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意味著經濟發展將更多依靠內需的增長。同時,環境的污染警報已經拉響,致力于環保的企業開始嶄露頭角。比較典型的便是中國博奇環保科技(控股)有限公司與內蒙古和信園蒙草抗旱(300355)綠化股份有限公司。
中國博奇環保科技(控股)有限公司已經成為從事煙氣治理、液態污染物治理、固態廢棄物治理、節能及新能源等環保業務的一流綜合性大型環保節能服務公司。作為公司總裁,白云峰表示,新的技術不僅可以用來潔凈大氣,而且可以使這些原來對環境造成污染的廢物變成我們手中的黃金,產生巨大的效益。
此外,廣大的農村消費市場存在著巨大的潛力。通過發展農村產業,提升農村經濟發展水平和質量也是就地取材的典范。
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利用資本市場做大農業產業,全國布局打造的“新希望系”已經逐漸成形,目前已成為國內規模最大的農牧上市公司。2010年,新希望成功實現“飼料加工—養殖—屠宰—肉制品加工”產業一體化經營,并實現農牧核心資產整體上市。未來劉永好和新希望集團,將圍繞“五農”概念,做好“農業、農村、農民、農企和農社(合作社)”的組織和發展,提倡并踐行現代農業。在年度經濟人物的頒獎禮上,評委會給劉永好的頒獎詞是:“他為農民提供資金,為農產品(000061)價格揪心,為農村接入互聯網,用農企和農社串起現代大農業。他把自己定位為農民的兒子,永遠的麥田守望者。”
而另一位年度人物李福成的企業燕京啤酒(000729)集團在連續四年躋身世界十強的同時,還在中西部地區投入數十億元資金建立大型原料和生產基地,已經全面進入收獲期。通過工業反哺農業,啤酒給農業提供了營養,農業也給工業提供了原料。2010年,燕京一半的銷量和收入都來自中西部地區。李福成也因此被譽為具有農業情懷的成功企業家之一。
技術創新傲立潮頭
技術創新是推進企業轉型升級的核心驅動力。這在年度經濟人物以及年度創新獎中,也有著重要的體現。
“蛟龍號”載人深潛器是我國首臺自主設計、自主集成研制的作業型深海載人潛水器,設計最大下潛深度為7000米級,是目前世界上下潛能力最深的作業型載人潛水器。對比世界航空強者,中航工業通過技術創新,實現了從“難以望其項背”到“同臺競技”、從“跟蹤發展”到“自主創新”、從“高級打工者”到“平等合作伙伴”的歷史性轉變。
業態創新常常帶有革命性、顛覆性的影響,有事甚至會徹底改變行業競爭格局。2013年,4G時代由遠而近。雷軍認為,“每一次的轉折點都是每一次的重新洗牌”。他介紹,3G剛來時,很多人吃過虧,從2G轉得慢的都有些掉隊,“所以這次大家是集體轉,速度很快。”他認為,這種集體轉身對小米也是壓力,一不小心就掉隊了。“不轉不行啊,這是整個產業的規律,4G必須轉。”雷軍用“專注、極致、口碑、快”的七字訣,為發燒友打造了一個互聯網品牌。他提出的“軟件+硬件+互聯網服務”的鐵人三項模式帶動了傳統手機行業的革新。
科大訊飛(002230)智能語音技術實現人機交互的根本性變革,也因此占據了中文語音50%以上的市場份額。閻東升則帶領渤海商品交易所全球首創了現貨交易新模式,改變了近200年來全球商品交易所只做期貨交易的歷史。
轉型升級不僅需要高端的技術,而且需要最基礎的執行者。繼2009年中國產業工人上榜《時代周刊》年度人物后,2013年的中國年度經濟人物的提名中又出現了中國網商和中國技術工人群體。
中國技術工人用雙手托起了中國制造,擰動了轉型升級的開關。駛向深海的蛟龍號、遨游太空的神十,不僅出自他們的雙手,也凝聚著他們的智慧。李克強說:中國能挺過金融危機,不但是因為中國的工人‘勤勞、勤勞、勤勞’,還應該加上中國的工人‘智慧、智慧、智慧’。因此,中國技工獲得特別獎也受到社會高度關注。
學者篇
理論指引經濟實踐
2013年經濟人物的榜單最引人關注的便是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名譽院長厲以寧獲得終身成就獎。他長期致力于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的研究與實踐,是中國當代最具影響力的經濟學家之一。在新的發展階段,如何大力推進改革,做什么、怎么做、誰來做?厲以寧認為,不應該把理論指導、路線圖、頂層設計與“摸著石頭過河”割裂開來,對立起來,這兩個方面在政治經濟體制改革中是缺一不可的。從“厲股份”、到“厲土地”到中國經濟發展的“非均衡理論”,厲以寧從很大程度上對中國經濟的改革與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14年來,獲得年度經濟人物獎項的經濟學家有吳敬璉,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清華大學金融系主任李稻葵,世界銀行高級副行長兼首席經濟學家林毅夫,中央財經大學財經研究所研究員劉姝威,2002年時任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常務副院長張維迎。
CCTV中國經濟年度人物評選的前三年是經濟學家頻繁獲獎的黃金時期,2000年和2001年吳敬璉接連兩年登臨榜單。
劉姝威在《上市公司虛假從虛假會計報表識別技術》一書的寫作過程中,于2001年10月9日開始對上市公司藍田股份的財務報告進行分析。她認為,藍田股份的短期償債能力很弱,已經成為一個空殼,完全依靠銀行的貸款在維持生存,是非常危險的。于是,她寫了一篇短文《應立即停止對藍田股份發放貸款》,2001年10月26日,只供中央金融工委、人民銀行總行領導和有關司局級領導參閱的《金融內參》刊登了這篇600字的短文。不久,國家有關銀行相繼停止對藍田股份發放新的貸款。此后引發了轟動全國的“藍田事件”。這為她帶來過訴訟和人身威脅,也成為終結藍田神話的“最后一根稻草”。正是憑借這種精神,2002年,劉姝威和張維迎同時獲得了年度經濟人物獎。
之后,在中國年度人物的頒獎禮上經濟學院們經過了長達6年的沉寂。2008年,林毅夫作為經濟學家獲得年度經濟人物獎。2011年,李稻葵獲獎。這是繼吳敬璉、厲以寧、林毅夫后,中國經濟人物再一次把獎項頒給一位學者。
吳敬璉的市場理論、厲以寧關于股份制和土地流轉的研究,都曾經是中國經濟改革的特點時期的重要的理論研究成果。林毅夫作為中國經濟學者擔任世界銀行副行長,更代表著世界經濟對于中國經濟和對于研究中國經濟學者的重視。三位經濟學家的當選,都出現在特定的歷史時間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