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寄快遞將“嘀”身份證
2013-9-16 9:58:00 來源:廣州日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快遞員手持終端設備,客戶拿身份證“嘀”一下,3秒鐘后,省公安廳的信息監管平臺將會反饋是否為本人在收寄快件。近日,在省公安廳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禁毒局負責人透露,物流寄遞實名制試點即將在惠州、珠海試行,預計明年將全省推開。此次推進實名制,旨在減少利用物流寄遞渠道的犯罪活動,同時最大限度地保證公民信息安全。目前全國已有廣東、云南、新疆、浙江四省區“試水”物流寄遞實名制。
快遞實名制
—是指寄快件需要寄件人出示身份證、登記個人信息,然后快遞業務員將寄件人身份有關信息錄入公安部門的信息庫中。
為什么?物流快遞成恐怖犯罪快車道
據悉,僅去年一年,公安機關在廣州白云機場一處就截獲物流渠道寄往全國的毒品230余件,同期白云機場海關還查獲國際快遞涉毒郵包55件。不法分子還通過物流寄遞渠道寄送被害人尸體、槍支、炸彈、假幣等各類違禁品。
“物流及寄遞渠道"不實名"、"不驗視"的制度性漏洞,已經成為各類違法犯罪、恐怖和個人極端活動的快車道。”省公安廳禁毒局局長王均科在面對記者時曾表示。
在哪里?惠州珠海試點 明年全省推行
據介紹,省禁毒委等有關部門已準備在廣東逐步推開物流寄遞實名制的試點工作。已經確定了惠州、珠海為試點單位,目前正在加緊推進中。
據悉,近期惠州、珠海即將下發全市通告,啟動試點工作。預計明年可在全省范圍內全面推行。試點的核心內容之一是在實行實名制的同時確保信息的安全,因此,兩市要建立一個信息安全監管中心。
怎么做?“嘀”一下身份證3秒可搞掂
實名制之后如何收寄快遞郵件呢?根據已經試點的流程來看,首先是掃描快遞單,然后驗視快遞物品,登記姓名、手機號、地址、身份證信息,客戶出示身份證,交寄快件,最后是信息錄入。
實名制之后,無論收取還是寄送快遞郵件,物流公司都會要求客戶出示身份證。通過快遞員手中的終端設備,利用身份證芯片“嘀”一下,3秒鐘后,身份證的信息會打包成一個小數據,傳回省公安廳監管中心,監管平臺會反饋一個審核信息給快遞員通過與否,“基本上可以做到實時驗證。”
如果是幫人代收郵件,也要出示身份證。但如果沒有身份證怎么辦?該負責人表示,配套措施會考慮參照火車票、銀行實名制的相關做法。
安全嗎?對終端做了專門的保密處理
“實名制涉及各方面利益,大家最擔心的公眾的信息安全能否得到有效維護,此外還擔心物流寄遞企業經濟效益是否會下降。”
禁毒局有關負責人表示,推進實名制登記制度時,將最大限度地采用先進的信息化、智能化技術,加強信息安全監管。
在技術細節上,身份證“嘀”一下后的信息并不顯示在快遞員手中的終端上,這個終端設備只負責采集,采集完后實時傳輸到監管平臺上去,在終端設備上并不會留存任何采集的信息。據了解,為了確保終端的安全性,省公安廳做了專門的保密處理。
運作模式:實名制搭建物流信息平臺
據了解,廣東物流寄遞物品超過15億件,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產業。
禁毒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終端是配發到每個業務員手上去的,但是監管平臺放在省公安廳,由省公安廳來負責監管。實名制的整個運作模式采用的是市場化運作,不是直接和每個物流企業合作,而是通過省快遞行業協會以及物流行業協會,以協會為平臺,通過南方物流網信息中心來搭建一個信息平臺,通過會員制企業參與,形成一個長期的信息交換機制。
典型案例:民警佯裝快遞員蹲點抓捕
今年8月22日凌晨2時許,深圳市機場安檢人員在從深圳發往山東臨沂市的一快件內,發現藏有疑似毒品冰毒1500克,用塑料袋包裝進盒子內。警方立即成立專案組,并前往山東開展控制下交付。8月23日,專案組到達山東臨沂市。
“郵件上有地址,但登記的地址是假的,是一個小區。”專案組民警于是扮演成快遞的人打電話告訴收件人郵件到了,問要送到哪里。8月24日下午,一名臨沂市禁毒民警扮成快遞人員,在蘭山區金一路恒基酒店大堂門口等候,隨后收件人駕駛一輛小車到酒店門口,專案組迅速將該名犯罪嫌疑人李興華抓獲。
經10分鐘突審后,該名犯罪嫌疑人交代老板王軍在恒基酒店1109房,專案組立即實施抓捕,抓獲王軍、王東東、侯俊清三名犯罪嫌疑人,繳獲用塑料偽裝的疑似冰毒約1500克。
目前,深圳警方和山東警方分別在對該案件的上家與下家進行偵查。
記者觀察
實名制能保護隱私嗎?
實名制的最大阻力,除了物流公司擔心增加成本外,作為普通市民最擔心的就是“如何確保寄收貨人的身份信息不被泄露”。快遞單上面的個人和住址信息被犯罪分子按圖索驥,上門搶劫殺人的案件已屢有報道,快遞單成為“泄密單”已是快遞行內公開的秘密。
在信息時代,居民的個人信息已成為一種重要資源,也是不法分子牟利甚至犯罪的渠道。保險(放心保)、車管、電信、銀行等行業已成為個人隱私泄密的重災區,實名制后的快遞業會成為一個新的泄密源頭嗎?省公安廳有關負責人從快遞實名試行之初,就堅決地說“NO”,并表示會采用最先進的技術手段確保居民個人信息安全“萬無一失”。
我們有理由相信技術手段不會作假,但對于監管部門工作人員和行業從業人員,我們是否會足夠放心呢?這恐怕不是一個技術問題了,但愿我們的擔心是多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