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熊烈焰 震耳警 鐘
2013-7-18 10:20: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 本報記者 曹彪
中國儲備糧管理總公司 (以下簡稱中儲糧)林甸大火剛剛過去不久,中國儲備棉管理總公司 (以下簡稱中儲棉)又發生火災。接二連三的事故,再不能歸罪于老天爺,相關部門應該開始徹底反思行業內問題與正視行業發展危機了。
隨著糧棉大宗商品流通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國已經打破糧棉系統內多年以來的計劃經濟管理模式,正在不斷邁向市場化,目前正是改革轉型的關鍵時期。此時發生的兩場大火,恰恰折射出我國國有糧棉倉儲企業的發展問題與危機,給予行業發展敲響警鐘。
責任主體難分清
中儲糧大火“余光”還未消盡,中儲棉山西侯馬代儲庫7月1日又發生火災。據消息稱,中儲棉侯馬采購供應站過火面積約1.05萬平方米,棉花損失初步估計約為約2.46萬噸。為了解事件進展,記者致電中儲棉公司,但并未得到具體回復。
火災發生后,山西省安監等部門于7月6日成立“7·1”事故調查組,就火災成因、隨時情況等進行調查,山西省檢察院反瀆局赴侯馬參加調查。目前具體結果還未得出。但據媒體報道,代儲庫工作人員向消防部門稱火災起因源于雷擊。
7月5日,中儲棉公司發出緊急通知,要求各直屬單位、各承儲庫深刻吸取“山西省棉麻公司侯馬采購供應站7·1火災事故”教訓,堅決防范各類儲備棉安全事故。通知中雖談及火災發生當晚出現雷雨天氣,但并未明確表示火災系雷擊造成。“政策性國有收儲企業,事故出來后很難確定主體是誰,責任更是分不清楚!睎|方艾格農業咨詢公司分析師、新華社特約經濟分析師馬文峰對記者坦言,中儲糧、中儲棉這樣的購銷倉儲企業,儲存的糧食、棉花,國家要出錢買,還要支付管理費用和銀行利息,不免會成為一些利益集團牟利的工具,問題也就會不斷地暴露出來。
據馬文峰透露,國家儲備庫的糧食和棉花收儲數量之大使得倉儲管理越發困難,糧食質量也無從保障。2012年,糧食市場委靡,國家啟動臨時收儲政策,大量糧食被中儲糧收購。但在倉容有限、設備水平低下的情況下,露天庫以及代儲庫隨之出現,加大了管理難度。數據顯示,2012年中儲糧累計收購政策性糧食3747萬噸,中儲棉臨時收儲突破400萬噸。
而事實上,中儲糧、中儲棉直屬庫存在庫容不足的情況。以中儲糧為例,據了解,一直以來中儲糧收儲的糧食多由地方糧食系統或民間投資的倉庫儲存,業務關系相當于合同委托關系,管理方面便容易出現漏洞,一旦問題產生,中儲糧只能以解除委托關系方式處理。此次中儲棉大火事件中,中儲棉方面相關負責人也曾坦言,對于失職的相關責任人的處理“因為我們沒有人事權,能做的就是解除合同。”
中儲糧和中儲棉負責中央儲備糧和儲備棉的經營管理,對國家糧食和棉花戰略儲備負有重大責任。兩場大火后,面對國有資產流失,“國有倉”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值得深思。
“國有倉”生存難
自1999年棉花流通體制放開和2004年糧食價格和購銷市場全面放開后,我國糧棉大宗商品國有企業便迎來了市場化沖擊,國有糧棉倉儲企業也不免出現了一些生存危機。
市場化程度低
農業是國家經濟的基礎,而糧食和棉花等又是基礎的基礎。糧棉大宗商品國有企業面臨流通體制改革問題,市場化是必經之路。只有全面實行市場化運營,才能使得權責分明,有效解決倉儲管理問題,有利于農民利益,更有利于國有企業健康發展。
但目前來看,我國國有糧棉儲備企業市場化程度依舊低下,不少企業還處于統銷統結狀態,尤其是近來大火燒到中儲糧、中儲棉,輿論對糧棉儲備市場化的呼聲愈發高漲!安贿M行市場化運作,國家壟斷糧食和棉花大宗商品,實際上使得糧棉價格只往上走,并不往下走。能夠讓市場解決的問題,盡量還是交給市場來做。”馬文峰認為,僵化的收儲銷售模式,不利于提高國家糧食生產能力,不僅使得大量糧食在倉儲環節形成浪費,還不能有效提高農民種糧種棉積極性。
在市場化并不完全的情況下,國有倉儲系統相關管理人員素質亦得不到提升。從中儲糧和中儲棉兩場大火中可以看到,倉庫管理人員并未做到盡職檢查、及時施救,中儲棉雖與山西侯馬代儲單位為合同關系,但應盡的監督職能卻被忽視。
除此以外,國有倉儲企業在競爭環境下也面臨挑戰。一位行業內人士向記者表示,國有倉儲企業雖然擁有倉庫網絡廣、資金充沛等優勢,但與民營企業相比較,比如遠途配送、倉儲加工等服務方面卻不具備優勢,市場競爭力日益減弱!爸袃Z和中儲棉這樣的政策性企業,更談不到面對市場而靈活、善變!
倉儲設備不到位
國有糧食購銷企業收入主要來源于國家托市收購政策。一直以來,國有糧食購銷企業經營上往往出現困難,對于國家農業發展銀行提供的貸款不能及時償還,導致在倉庫建設與設備維護上舉步維艱。糧食棉花收上來沒有地方放或設施跟不上導致大量浪費,是國有倉的“硬傷”。
據國家糧食局數據顯示,現有效倉容中,1998年以前建設的倉容約3680億斤,其中13個主產區約2600億斤,占70%,全國有高達1794億斤糧食倉容的“危倉老庫”,顯示出了國有大宗商品倉儲企業目前的生存困境!拔}老庫”問題遲遲不能解決,類似中儲糧和中儲棉的事故還會不斷發生。
同時,糧食棉花等國有大宗商品倉儲企業的倉庫設備陳舊落后,據上述行業內人士透露,我國國有倉多數處于人工作業的狀態,工作效率及其低下。在缺少烘干、熏蒸、防蟲等現代化倉儲設施的情況下,糧食由商品糧、成品糧變為飼料糧的現象普遍存在。
事實上,今年3月5日國家糧食局下發《修復“危倉老庫”實施規劃(2013-2017年,征求意見稿)》,提出建立修復“危倉老庫”長效機制,用5年左右時間全面完成我國現有“危倉老庫”的維修改造和報廢重建工作,健全糧食收納體系,基本消滅“危倉老庫”帶病存糧以及非正常露天存糧現象,總體投資預計243億元。
轉型升級謀出路
2012年6月,國家多部門聯合發布《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進入物流領域的實施意見》,進一步加大對民間資本投資物流領域的支持力度,提出民營物流企業同等享受已經出臺的大宗商品倉儲設施用地城鎮土地使用稅減半征收政策。
未來,一批現代化物流企業將不斷進入糧棉大宗商品倉儲物流行業,在市場化的競爭環境中與中儲糧、中儲棉等國有倉儲流通企業展開博弈。當然,目前來看任何其他倉儲企業還無法與政策性糧棉倉儲企業相抗衡,但現代化物流理念進入糧棉倉儲市場,已經給國有政策性倉儲物流企業帶來一定影響。
首先,民營外資糧食棉花倉儲物流企業進入購銷市場,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農民賣糧難問題,活躍程度上遠遠超于國有企業。以糧食流通為例,上世紀90年代后期,我國糧食出現庫存居高不下,農民“賣糧難”問題,這直接損害了農民種糧積極性。與此相對應的是,國有倉庫陳舊老化,機械化作業水平低,不能快速進行糧食流通生產。而民營倉儲企業的進入,則大大緩解了這種緊張局面。
其次,現代化倉儲企業在管理理念上對國有企業造成沖擊。市場化程度并不完全的國有倉儲物流企業,無論在人員管理、設備管理、培訓和檢測等方面,整體上不如民營或外資現代化企業。現代化倉儲企業一般都有一套商品倉儲規范化管理長效機制,并且在市場主體環境下相關制度基層落實效果良好,這在無形中會提升其企業品牌價值,增強市場競爭能力。
最后,在對外服務中,現代化倉儲物流企業往往能夠結合糧食棉花上下游,上游對農民種糧收糧進行技術指導,給予資金支持,下游則與糧棉加工企業合作,及時將糧棉交付加工企業進行生產加工,大大提升了流通效率,降低了因糧食較長時間儲存而產生的變質概率,同時激活了整條產業鏈條的協同作用。
目前來看,已經有一批現代化倉儲物流企業發揮了促進糧棉快速流通的積極作用。山東蓋世物流集團投資建設的蓋世糧油批發市場,是山東省政府重點扶持項目、濟南市糧食局惟一指定的糧油批發市場,集商品交易、倉儲物流、信息發布功能于一體,實現了糧食流通平臺型服務。
肇慶市福加德投資控股有限公司則是一家集糧食加工、貿易、倉儲、港口業和港口物流業為一體的綜合性民營控股企業,其在山東、江蘇、廣州、肇慶都擁有和在建大型散、包裝倉庫,該公司與國內外多家貿易和加工企業建立合作,面粉加工量居全省面粉加工企業第二位,面粉出口量居全國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