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遞業殺價拼量 轉型之路艱難
2013-4-17 10:58: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 朱瓊華
國內快遞業近年來快速發展的同時,也伴隨著諸多問題。暴力分揀、私賣快件、倒賣信息、無視安檢……生于草莽的中國民營快遞業在2012年業務量伴隨著網購井噴,繼續保持狂飆突進的發展速度,但是一連串的問題和質疑也接踵而至。
在中國快遞咨詢網首席顧問徐勇看來,產業集中度低,同質競爭,每單6~8元網購快遞的殘酷“殺價”,逼迫中國快遞公司瘋狂搶奪市場,想盡一切辦法走量。這造成了中國快遞公司只能在低端市場徘徊,這也是造成亂象的根本原因。
投訴逐年增長
據國家郵政局統計,2011年有關延誤的快遞等申訴量比上年大幅度增加。其中,收件延誤同比增長2萬多件,增長366.1%,占有效申訴量的52%。
據記者了解,連續兩年以來,國內幾家民營快遞申訴量排在前幾位。2011年,申訴量排名前8位的公司分別是:CCES、匯通、申通、宅急送、韻達、中通、圓通、天天快遞,投訴量分別為43.4萬、29.4萬、29萬、21.5萬、20.4萬、19.5萬、17.5萬、16.6萬。
而更讓消費者煩惱的是,出現問題之后,往往投訴無門。國家郵政局網站也曾披露,一些快遞公司沒有投訴電話,或者投訴電話無人值守,用戶投訴渠道不暢通,造成投訴量居高不下。
中國快遞咨詢網首席顧問徐勇認為,中國的快遞業法律監管以及賠償標準等遠遠沒有到位,涉及格式合同等內容,仍然比較模糊,同樣的案例在不同的地方官司勝負不一。
殺價拼量釀惡果
“中國的快遞長期處于低端的服務階段。”徐勇認為,2007年以來,受益于網購的井噴,民營快遞數量暴增,網購使得申通、圓通、中通、韻達等民營公司迅猛發展。
根據中國交通運輸協會快遞分會公布的數據,網購快遞每年以80%的速度增長。2012年中國快遞企業業務量將達到48億件,收入有望首次超過1000億元人民幣。2012年上半年全國快遞業務收入489億元,快件量26.5億件。其中,網購快件量占到總快件量的60%左右,網購快遞收入占到快遞業務總收入的38%。
為了搶奪網購市場,今年以來,國企大佬EMS以及民營企業宅急送也紛紛加入降價系列,在網購快遞市場烽煙四起。
中國的網購市場,長期存在著相互壓價的策略,而這種方式傳遞至快遞市場。原星辰急便創始人陳平曾透露,數量龐大的加盟商附著在淘寶店上,他們以微薄的快遞價格賺錢。而快遞每單6~8元,如果全網運營數量過少,會處于虧損狀態。“每天35萬票,這是贏虧線。”徐勇表示,因人工成本、汽油成本等大幅上升等因素,快遞公司不得不拼命維持低價搶奪市場,靠走量取得贏利。
記者曾跟隨國內某知名快遞公司進入華北區分揀區發現,面對如潮水般而至的快遞,站在流水線上的年輕小伙子們焦躁不安;面對分揀不完的快遞,常將物件推至地下,物件雜亂無章地摔在地下,并堆積在地上,物件磨損更是常見。
徐勇認為,低廉價格,快遞公司只能提供低廉服務。而淘寶、天貓創造出的雙十一節,更創造了190億的單日網購量,這對快遞企業而言是一場“災難”。
2012年“雙十一”后,多家快遞公司滿負荷工作,不少快遞公司需要半個月才能消化積壓的快件。這正是導致大量“快遞不快”的原因,導致消費者海量投訴。
另外一方面,由于民營快遞公司老板多出身草根,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起步資金不足,大多依靠家族起家,這造成了管理無法跟上。
正由于國內快遞公司資金不足,往往采取加盟、合伙制等模式。加盟制是目前圓通、申通、中通、韻達采取的經營模式。徐勇認為,快遞公司對加盟商難以控制,往往使得服務大打折扣,常常無視總部的管理要求,問題層出不窮。CCES杭州網點曾出現倒賣快件現象,韻達加盟商網點亦曾在航空包裹內裝有火柴。
徐勇認為,這種殺價爭奪市場的惡果,導致國內的快遞公司長期處于地盤爭奪,無暇顧及綜合管理,這是導致問題層出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