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桃江道班
2012-9-19 9:50:00 來源:《湖南公路》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初夏,“一川煙雨,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久雨放晴,風和日麗,迎著金燦燦的陽光,出零陵城西南入322國道,一路輕車,我們來到素有養路班“活化石”之稱的“桃江道班”遺址,進行一番憑吊。
青磚瓦房,斷梁殘壁,雜草叢生,高大的門框斑駁著歲月的滄桑,靠左邊的墻礎有一塊青石,上面鐫刻著工楷大字,文字依然清晰可讀:湖南公路局湘桂線洪棗段,民國二十五年十二月建。一看便知是一個養路工班,盡管飽經時間流水的長期沖刷,卻仍然傲立錚錚鐵骨,如一臺老的掉渣的舊式錄像機,有力地支撐那片曾經為修路養路熱火朝天過的場景,泳涵了多少的歷史滄桑啊!我們跨進大門,升堂入室。由于歲月更替,已是人去樓空,屋內顯得空曠而寧靜,空氣凝固著時間,積淀厚厚的古老意趣。這是一幢五間房的典型湘南民居,實用而得體,結構嚴謹,構筑堅實。雖經近百年來的風剝雨蝕,左邊四間仍然完好無損,滴水不漏,實在是難能可貴啊。
尤其引人注目的當屬懸掛門頂的“為人民服務”五個緋紅大字,每字大小均在半米之間,雖然歲月褪去了容顏,但字跡仍能辨析,在陽光的映射下,熠熠生輝,紛射輝煌的光彩。這顯然是解放后新加上去的,折射出養路工人服務社會民眾的精神風貌,令人肅然起敬。
懷著對前人修路養路的崇敬之情,我隨手翻開了一本《永州公路志》,上面錄有關于湘桂線的條目:
民國25年,修建洪橋至棗木鋪151.79公里,1949年夏,國民黨軍隊向西南潰退,破壞沿途橋梁渡口,不能通車,10月,零陵解放,軍管會組織養路職工和沿路群眾搶修橋梁、渡口,恢復通車。
樸素的文字,向我們講述過去的悠悠歲月。自民國25年公路通車的那一天起。“桃江道班”就永遠地佇立在這里。當時,工班里駐有四五個人,只有簡單的工具,每天他們挑著畚箕,扛著鐵鍬、鏟子,步行從這里出發,見著哪里有坑洞,就停下來將它填平,有時道路損壞嚴重,就得露宿野營,甚至會耽擱好幾天。解放后,政府改善了養路條件,用牛車替代了人力,“桃江道班”最多時養了三條黃牛。九十年代,全國推廣柏油公路,“桃江工班”開始有了小四輪,有了簡易壓路機,勞動強度大為減少。從最初的“小伙子”走到今天的“耄耋老者”,“桃江道班”始終是322國道零陵段的堅定守望者,是聯結湖南至廣西這一黃金生命線的無悔“守護神”。
當地有村民告訴我:這里曾躺下過一位老“桃江道班”人。他叫彭志清,五十年代就來到這里擔任班長,是一位非常敬業的老養路工,他為了工作方便,毅然將家從城里搬來。那時候的公路還是簡易的砂土路,養護工作基本上還都是肩挑扁擔、手握鋼鍬式的手工作業。彭志清帶領大伙飽嘗了當時養路工人的艱辛:嚴冬寒風凜凜,盛夏酷暑炎炎;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公路養護季節性很強,施工旺季,往往也是雨季,這時在大部分養路工人的工作時間表里,沒有節假日,沒有病休日,大家以班為家,抓晴天,搶陰天,幾個月連續奮戰是常事。就這樣,彭志清一干就是三十年,最后倒在了工作崗位上,死也沒能離開過“桃江工班”。
我感嘆于生命的渺小,頓覺精神的可貴。是的,今天的“桃江工班”在完成了它的歷史神圣使命后,已劃下了一個休止符——撤消并入朝陽養路站。盡管今天的它顯得有些孤獨蒼老,卻仍然是挺胸而立,氣度超拔,不減當年昂揚之氣概。
離開“桃江道班”遺址,我們仍依依回首,那綠樹老屋相映成畫,在我們心里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久久難忘!啊!“桃江道班”,你飽經歲月的風雨,滿懷歷史的憂患,偉岸而頑強地屹立在322國道旁,像一位倔強的老人向人們訴說著歲月的風云變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