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深化流通體制改革意見
2012-7-12 12:32:00 來源:新華網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11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部署深化流通體制改革加快流通產業發展,討論通過《節能減排“十二五”規劃》。
會議指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流通產業取得長足發展,交易規模快速增長,基礎設施顯著改善,新型業態不斷涌現,現代流通方式加快發展,流通產業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的基礎性和先導性產業。但總的看,我國流通產業仍處于粗放型發展階段,流通網絡布局不合理,城鄉發展不均衡,產業集中度 偏低,信息化、標準化、國際化程度不高,流通效率低、成本高問題突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要圍繞提高流通效率、方便群眾生活、保障商品質量、引導生產發展和促進居民消費,加快推進流通產業發展方式轉變,著力解決制約產業發展的關鍵問題,逐步建立起統一開放、競爭有序、安全高效、城鄉一體的現代流通體系。
會議討論通過《關于深化流通體制改革加快流通產業發展的意見》,明確了主要任務、支持政策和保障措施:(一)加強現代流通體系建設。構建全國骨干流通網絡,優化城市流通網絡布局,增加農村商業網點,暢通農產品進城和工業品下鄉雙向流通渠道。(二)創新流通方式。推廣供應鏈管理,加快發展電子商務,打造農產品產銷一體化流通鏈條。(三)提高保障能力。支持建設和改造一批具有公益性質的流通設施,完善重要商品儲備制度。強化市場運行分析和預測預警,提高迅速集散應急商品能力。(四)提升信息化水平。推動物聯網等技術在流通領域的應用,建設流通領域公共信息服務平臺,支持流通企業利用先進信息技術提高科學管理水平。(五)培育企業核心競爭力。積極培育大型流通企業,支持中小流通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專業化、特色化發展,鼓勵流通品牌創新發展。(六)規范市場秩序。加強關鍵商品流通準入管理,健全流通追溯體系,加強商品質量監督檢查。依法打擊侵犯知識產權、制售假冒偽劣商品等違法行為,建設商業誠信體系。(七)深化改革開放。消除地區封鎖和行業壟斷,鼓勵民間資本進入流通領域。提高流通產業利用外資的質量和水平,支持流通企業“走出去”。(八)切實降低流通環節費用。推進工商用電用水同價,落實好鮮活農產品運輸“綠色通道”政策,規范農產品流通領域收費行為,堅決取締違規和不合理收費。(九)完善支持政策。科學編制商業網點規劃,加大流通業用地支持力度。在一定期限內免征農產品批發市場、農貿市場城鎮土地使用稅和房產稅。將免征蔬菜流通環節增值稅政策擴大到有條件的鮮活農產品。落實總分支機構匯總納稅政策,促進連鎖經營企業跨地區發展。積極推進營業稅改征增值稅試點,完善流通業稅制。(十)健全法律法規和標準體系。全面清理和取消妨礙公平競爭、設置行政壁壘、排斥外地產品和服務進入本地市場的規定。完善流通標準化體系。加快建立全國統一、科學規范的流通統計調查體系和信息共享機制。
會議討論通過《節能減排“十二五”規劃》,要求形成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倒逼機制,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勵和約束機制,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顯著減少污染物排放,確保到2015年實現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比2010年下降16%,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總量減少8%,氨氮、氮氧化物排放總量減少10%的約束性目標。為此,一要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抑制高耗能、高排放行業過快增長,加快淘汰落后產能,改造提升傳統產業,調整能源消費結構,推動服務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二要推動提高能效水平。切實加強工業、建筑、交通運輸、農業和農村、商用和民用、公共機構節能管理,開展萬家企業節能低碳行動。三要強化主要污染物減排。加強電力、鋼鐵、水泥等行業污染物防治,推進農村污染治理和畜禽清潔養殖,控制機動車污染物排放,推進大氣中細顆粒污染物治理。四要深入開展節能減排全民行動,倡導與我國國情相適應的文明、節約、綠色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規劃》提出了節能改造、節能產品惠民、合同能源管理推廣、節能技術產業化示范、城鎮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脫硫脫硝、規模化畜禽養殖污染防治、循環經濟示范推廣、節能減排能力建設等十大重點工程和保障措施。
會議要求各地區、各部門進一步強化目標責任評價考核,加強監督檢查,確保“十二五”節能減排目標實現。(本文來源:中國政府網)
專家解讀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的《關于深化流通體制改革加快流通產業發展的意見》
國務院常務會議11日討論通過《關于深化流通體制改革加快流通產業發展的意見》,明確了主要任務、支持政策和保障措施。
國家為何在此時出臺支持流通產業發展的《意見》?《意見》的主要內容有哪些?《意見》的出臺會起到怎樣的效果?新華社記者在第一時間連線專家和業內人士。
搞活流通 促進消費
“此時出臺《意見》,可以降低流通成本,進而促進消費,對于下半年的穩增長有重要意義。”中國社科院財貿所流通產業研究室主任宋則高興地說。
當前,受國內外經濟形勢影響,中國的出口和投資放緩,消費成為穩增長的重要力量。而搞活流通能降低流通成本,促進消費潛力的釋放。
目前中國流通領域基本建立起了覆蓋城鄉的流通網絡。但長期以來“重生產、輕流通”的傳統觀念,造成我國流通領域的發展依然滯后于國際水平。
中國商業聯合會的資料顯示,2005年以來中國物流總成本占當年GDP的比重一直保持在18%左右,居高不下,而西方發達國家同類指標是8%到10%,標準化、信息化水平差距明顯。
“社會創造的很大部分財富消耗在流通環節上,這給中國經濟造成沉重負擔,阻礙經濟轉型,同時還會推高物價水平,阻礙消費的釋放。”商務部研究院消費經濟研究部副主任趙萍說。
專家指出,造成流通成本高的主要原因是流通領域組織化程度低,流通環節過多。針對這些問題,《意見》給出了解決方案:加強現代流通體系建設,創新流通方式,提升信息化水平,培育企業核心競爭力,深化改革開放,切實降低流通環節費用。
“真金白銀”的保障措施
“這是改革開放以來扶持流通業發展的含金量最高的一份文件。”宋則評價道。
為了確保目標任務的完成,《意見》專門用一段闡述“完善支持政策”。明確提出在一定期限內免征農產品批發市場、農貿市場城鎮土地使用稅和房產稅。
近期,蔬菜、豬肉等一批農產品價格再次坐上“過山車”,“價賤傷農”和“價貴傷民”現象反復出現。專家指出,作為我國農產品流通主渠道的批發市場和農貿市場具有公益性的本質屬性,但是由于種種原因,在其發展過程中,公益性大多缺失或被違背,使“最后一公里”成為農產品價格非理性上漲的背后推手之一。
“由于農產品批發市場一般只有一兩層建筑,很難像大型商城那樣進行多層開發,土地利用率低,因此批發市場用地按商業或工業用地標準去執行,大大增加了市場經營成本,進而推高農產品價格。”全國城市農貿中心聯合會會長馬增俊說。
《意見》還明確,落實總分支機構匯總納稅政策,促進連鎖經營企業跨地區發展。
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秘書長裴亮表示,中國本土流通企業大多是區域性公司,因為在總部以外區域開店,需要重復納稅,加重了企業負擔,嚴重制約連鎖流通企業做強做大,《意見》的出臺為企業卸去了這道枷鎖。
盡快出臺實施細則
受訪的多位專家表示,《意見》中許多提法目前還很原則,希望在即將召開的全國流通工作會議上能盡快出臺實施細則。而且這些細則出臺后,關鍵還在于落實。
“每一項政策都需要具體的實施細則,有的一下子無法全面推開的,還需要試點。另外,具體政策在落實中可能還會遇到許多障礙。”中商商業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劉海飛說。
“比如工商用電同價,現在好多地方確實已經在執行這一政策,但實際情況是,流通企業用電具有時段上的剛性,而現在一些地方執行的是峰谷電價,晚上的低電價流通企業享受不到,改革后用電成本不降反增。”裴亮說。
記者注意到,《意見》所列的各項政策涉及價格、商務、財稅、工商、交通等多個部門,如何加強這些部門在制定和執行政策中的協調性,也是眼下擺在各級政府面前的一道考題。
“總而言之,《意見》出臺對流通業是利好消息,其中很多政策措施是期盼多年,爭取多年的,有利于流通業持續健康發展。”劉海飛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