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豐:靠低成本優勢拓展至美國
2012-6-3 18:06: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 何衡柯
順豐很善于制造“意外”。這家國內最大的民營快遞公司,不久之前出人意料地開起了便利店。最新的“意外”是:它突然聲稱自己已經把業務開到了美國。
2012年2月8日,順豐官網公告:順豐的服務范圍已拓展至美國,覆蓋全美國50個州,目前已開通香港、澳門、臺灣、新加坡、馬來西亞、韓國、日本至美國的服務。美國到以上地區和中國內地的業務也將很快開通。
順豐在創業之初就開通了中國內地到香港的業務,但它的國際化之路并不激進。直到2010年,順豐才首次邁出國門。而當年,順豐的快遞業務拓展到了韓國。此后的兩年內,順豐陸續開通了新加坡、馬來西亞、日本和美國的業務。
在順豐未走出國門以前,中國的消費者如果要向國外快遞物件,只有兩種選擇:要么選擇速度快、質量好,但價格偏高的國際四大快遞;要么選擇價格實惠,但需要輾轉多日的EMS。順豐為消費者帶來了第三種選擇:價格是四大快遞的一半,速度比EMS更快。
以15公斤的文件為例(體積為100cm×30cm×10cm),從香港寄到美國華盛頓州西雅圖市區的快件,順豐的價格約為1047港元,比四大快遞的均價少一半,甚至比香港EMS的標準快件價格還要低200港元左右。而順豐承諾的2~3個工作日的運送時間,雖不能與四大快遞最高端的業務相提并論,但這一速度已經與四大快遞的經濟類快件相當。
基于德國快遞巨頭DHL的前車之鑒,順豐此次涉足美國市場,并沒有開展美國國內業務,而是專注于幾個亞太國家與美國之間的專線業務。2003年,在進軍美國市場時,DHL一開始就參與到美國國內快遞業務的爭奪之中。為此,DHL采取低價策略,并與美國郵政合作遞送郵件和包裹。不曾想到,此舉非但沒有讓DHL獲得佳績,反而幫助美國郵政成為美國第三大快遞運營商。2009年,DHL決定停止其在美國國內的業務。
如今,全球各大快遞公司均把亞太地區視為最重要的市場之一。在亞太地區,中國的快遞業務增長最快。而中國市場正是順豐的優勢所在。雖然DHL、UPS等近年來在中國中西部地區新設了分公司,并增開國際航線,但在幅員遼闊、市場情況復雜的中國市場,已深耕近20年的順豐有著更全面的網絡和更優的國內包機航線。
順豐在中國大陸已建有2200多個營業網點,覆蓋中國大陸32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近250個大中城市及1300多個縣級市或城鎮。除此之外,順豐的低成本運營也是其開展國際業務的一大優勢。順豐在中國的業務規模更大,運輸車滿載率高、組織靈活性大、人員成本較低,這些因素使其能夠較好地控制成本。國際快遞公司在中國市場運用封閉的機動車作為運輸工具,加上快件量不大,使得其成本高企,最終拉高了產品價格。
因此,只要是做中國對其他國家的專線快遞,在中國市場已經深耕20年的順豐就擁有網絡和性價比的優勢。只不過,要想在全球市場上與國際四大快遞公司全面抗衡,順豐還有不小的差距。除了硬件上的差距之外,順豐在服務質量上需要向四大快遞看齊。DHL、UPS等國際快遞在為客戶提供服務時更加在意細節。比如說,DHL的收件員在進門時會換上自己攜帶的鞋套;UPS的收件員在接到電話半小時之內,就可以上門取件。在這些方面,順豐等國內快遞公司還有所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