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經濟形勢分析

電子信息產業改變重慶經濟版圖

2012-6-18 7:57: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重慶IT產業發展路徑
1998年提出建設“重慶信息港”
2007年信息產業由先導產業變為支柱產業
2009年富士康與惠普一道,落戶重慶
2010年宏碁與重慶簽約,將其全球生產基地和中國第二營運總部布局重慶
2012年重慶筆電形成“5+6+500”產業集群
十五年前,即便對許多重慶本地人來講,“西永”還是偏安于沙坪壩的農村地區。低矮的山頭、連片的農田、裊裊升起的炊煙,盡管與沙坪壩城區僅一山之隔,但半天的山路使得這種阻隔異常遙遠。
彼時,486、586電腦還是當時的主流計算機,而沿海地區電子信息產業已經呈星星燎原之勢,僅僅數年,僅筆記本電腦就形成了江蘇昆山、上海松江等地區為龍頭,北上廣、江浙滬多地開花的局面。
而當時的重慶,金雀、紅巖電視曇花一現,五洲阿里斯頓電冰箱也迅速凋零,大量的電子生產企業運行機制不靈,企業包袱沉重,虧損嚴重;即便有少量民企開始涉足電子信息產業,也多集中在低端配套領域,零零星星、不成規模。
不過,當時的市政府已經開始發展電子信息產業,并提出建設“重慶信息港”的計劃。
如今,重慶已開啟了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的新紀元,IT產業正改變著重慶經濟“版圖”,成為主要的支柱產業之一。
前奏
開建“重慶信息港”
“當時很多人都不知道電腦該怎么用,單位買的幾臺586電腦放在辦公室成了擺設,從來沒人去動,上面落滿灰塵。”說起直轄之初我市的IT產業,當時在一家事業單位做行政工作的李宏潮感慨不已。
而這種情況,隨著重慶直轄以來電子信息產業的迅速發展,得到徹底改變。
據市經信委提供的資料顯示,1998年2月11日,市政府成立信息產業領導小組。這是一個由當時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為組長,集合了有院士、教授、高級工程師的專業團隊。在調查了全國100多個地區、部門和單位的信息化建設情況后,重慶提出了建設“重慶信息港”的計劃,即“21129”工程。
這是一個龐大的工程,包括建設二大網:基礎通信網和信息交互網;一窗口:“重慶之窗”;十二個應用信息系統,包括政務管理、國民經濟、金融信息、商業貿易、稅務管理、醫療保健、公眾服務等等一系列全部實現電子信息化。重慶信息港建設先期投資就有160個億,用于兩類大網和網絡基礎平臺的建設分到了144 個億。
重慶電子信息產業無論從企業數量還是從業人員上,都有大幅增長。據1999年市工商局年報數據,當時全市從事電子信息產業的企業突破1000戶,達到1019戶,其中制造業583戶,郵電通信業72戶,軟件業50余戶,計算機應用服務業300余戶,重慶電子信息產業的從業人員也有5萬余人。
用正大軟件副總裁馬國盛的話來說,他覺得重慶軟件產業的發展,最直觀地反映在了他的工資上。“1998年,我們創建正大軟件時,那時候整個公司才3個人。”馬國盛回憶,當時他雖然也是個“總”,但月薪僅有700元。而現在,隨著企業的發展,他的工資上漲了幾十倍。
“當時為了推銷一個軟件產品,我每天要坐十多次‘摩的’,跑遍重慶的80多個醫院。”馬國盛表示,起初的正大軟件,僅能制造一些簡單的企業管理軟件。而現在,正大已是重慶軟件產業的代表性企業。
間奏
電子信息產業迎來快速發展期
2000年至2007年,重慶電子信息產業迎來一輪快速發展期。
市經信委數據顯示,2007年全市電子信息產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達到473.9億元,信息產業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達6%,重慶信息產業從全市國民經濟的先導產業一躍成為支柱產業。
此間,軟件產業迅速崛起,2000年重慶軟件產業銷售收入僅有3億元,2007年全市軟件及信息服務業實現收入155億元。
“2005年,是重慶的軟件產業發展的另一個突破口。”市經信委軟件處副處長傅曉稱,2004年,服務外包產業正在全國興起,當時歐美的軟件制作成本越來越高,不少軟件開發訂單,向印度、中國等新興國家轉移。2005年,重慶正式發展服務外包產業,兩年后成為全國第二批服務外包示范城市。
對于重慶中天國際信息技術總經理熊東而言,他正好就乘上了這股“東風”。2004年,熊東以總經理助理的身份進入重慶南華中天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當時的他可能怎么也沒想到,4年后,隨著國際軟件巨頭NTTdata落戶重慶,他也一躍成為南華中天附屬的外包公司的總經理。“NTT的落戶,對重慶服務外包產業形成巨大推動力。”熊東表示,依托NTTdata,南華中天在重慶的業務也從開始的5000多萬元,提高到了3億元。
電子信息產業這期間發展的另一表現,是產業集聚雛形的顯現,產業鏈不斷延伸。集成電路蓄勢待發,數字儀器儀表優勢突出,通信設備制造日趨壯大,汽車電子快速發展,電子材料也異軍突起。
高聲部
筆電云計算拉動IT產業突飛猛進
2008年之后,在筆電和云計算產業共同拉動下,重慶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突飛猛進。
“重慶發展筆電產業的故事,應該從全球筆記本老大惠普落戶重慶說起。”市經信委主任沐華平說,當時的競爭對手不僅包括中國沿海的一些城市,甚至還有越南、馬來西亞、印尼的城市。
2008年5月12日,時任常務副市長的黃奇帆帶領重慶團隊赴美國惠普總部進行項目談判。不料,一場突如其來的災難,讓談判剛開始就陷入僵局——當天,中國發生了汶川大地震。
“我們得知昨晚(美國當地時間)重慶附近發生強烈地震,從項目安全考慮,或許不太適合把筆電生產基地放到重慶。”惠普執行副總裁托德表示。“相信你看過一個PPT,憂慮會打消。”黃奇帆接過話說。惠普高層并不知道,重慶團隊得知地震后的第一時間就考慮到惠普的擔憂,做了精心準備。在對接會上,團隊就重慶地質結構的穩定性、在重慶投資的安全性等做了完整的闡述,惠普高層為之折服。
談判的結果是,惠普400萬臺內銷筆記本電腦放到重慶生產。
但是,惠普400萬臺內銷電腦,遠不足以成就重慶筆電基地的夢想。于是,重慶創造性地提出“垂直整合”模式,徹底打消了惠普對物流成本的顧慮,惠普將重慶生產基地的訂單從內銷400萬臺,一下子擴大到外銷的4000萬臺。
引進惠普只是重慶筆電產業建設“三大戰役”的序曲。關鍵之役,是宏碁;零部件引進則是錦上添花。
重慶沒有用政策吸引宏碁,而是抓住宏碁最關心的三大問題:出項物流、供應鏈和專業團隊。漫長的談判之后,2010年12月1日,宏碁將其全球生產基地和中國第二營運總部布局重慶,這是宏碁在全球戰略布局的唯一一個復合型基地。
隨后的2011年,和碩、緯創、仁寶紛紛簽約落戶重慶。
品牌商和代工商的扎堆入渝,吸引了全球范圍內配套企業,200、300、500……“今年,重慶筆電配套企業的目標是達到700家。”市經信委副主任周青表示。
4年時間,重慶筆電產業已經形成了“5+6+500”的“品牌商+代工商+零部件配套企業”的產業集群。
畫外音
重慶工業實現
“華麗轉身”
市經信委最新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我市電子信息產業總產值及軟件業務收入達487.84億元,同比增長129.4%。其中,規模以上電子制造業產值428.74億元,同比增長168.82%;軟件主營業務收入59.1億元,同比增長34.64%。計算機產量1100萬臺,是去年同期的7倍。
“到2015年,重慶市的電子信息產業要占工業銷量產值的三分之一,將有超過1億臺電腦在重慶生產,形成年產值7000億元的產業集群。”市經信委主任沐華平表示,整個重慶信息產業的上下游將形成完整的產業集群,并轉化為重慶的核心競爭力,而筆電產業也將成為重慶重要的支柱產業之一。
電子信息產業發展,正在促使重慶工業“華麗轉身”。市經信委預計,到2015年,新增工業產出中,電子信息占一半,電子信息產業將推動重慶工業結構的戰略轉型。
“目前,筆電產業帶動產業結構調整的效果已經顯現。”市經信委提供的數據顯示,今年1~4月,電子產業增量占全部工業增量的50%。而來自市外經貿委的數據顯示,今年1~5月重慶進出口值已達196.7億美元,同比增長1.7倍,增長幅度排名全國第一,進出口額是1997年重慶全年進出口總額的13倍。 本版稿件由記者高亮薛哲實習生熊野采寫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