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物流形:從余杭到米蘭
2012-4-15 20:34: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品物流形”是年輕人組成的設計品牌,主要的設計師有總監張雷和兩個老外,德國的Christoph John和出生在貝爾格萊德的Jovana Bog-danovic。我與他們在兩年前的百分百設計展上見過,印象很深。他們在展覽中在位置不太好,類似于中央甬道,不靠墻,但背后有一扇大玻璃讓陽光透了進來,設計師就因地制宜,很好地運用了這道光。結果很棒,讓來來往往的參觀者都駐足了。這是一個好設計師必須具備的一點,在條件不利的情況下,想出好辦法。
張雷和他的同伴們雖然在大眾眼里尚沒有太深刻的印象,但他們已經憑借一把《紙椅》獲得了國際設計界的認可——紅點至尊獎,也是米蘭國際設計展唯一邀請的中國設計師。“品物流形”落戶在余杭,那一帶的自然生態和周邊環境對這樣的設計品牌有一種無形的滋養。
“從余杭到米蘭,483天,17個傳統工藝,12個古村落,10件設計作品,8位傳統手工匠,1個設計團隊,這是一次設計向傳統的顛覆與致敬。”這是張雷4月12日帶到米蘭去的圖錄扉頁上寫的一段話,很清晰地概括了這次作品的來龍去脈。
在張雷看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仍然凝固在他們前往的那些工匠們身上。設計師們花費了兩年的時間走訪了12個村落并和工匠們一起工作,以研究自然生活方式與傳統工藝材料,基于此開始重新思考“傳統的未來”。本次帶去米蘭的10件作品,是基于余杭的竹、清水絲棉、陶瓷和竹紙四個傳統工藝而進行的重新構建,他們試圖用設計為傳統工藝找到更廣闊的生存空間。
這件事有不少設計師都在做,臺灣人石大宇用竹子做椅子,救活了臺南的竹廠,張雷是在一次走訪中,遇到了劉永泉。劉永泉花了5年時間,和其他傳統紙傘的工匠一起恢復余杭油紙傘制作技藝,傳統的紙傘需要70多道工序才能完成,價格卻相當便宜,這讓制作紙傘很難從一個商業的角度維持下去。張雷看完了紙傘的制作過程后,一個計劃誕生了,這就是為他和同伴們帶來紅點獎的“傳統的未來”項目,在這個項目里,紙椅被設計出來。
而今年展示的作品除了竹紙,還有竹子做的燈,陶瓷與櫸木搭配做的桌子和清水絲棉做的衣服。清水絲棉是余杭特有的傳統手工藝之一,有1500年的歷史(中國西漢時期),已經被歸入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制作方式均為傳統手工操作,選繭、煮繭、剝繭、開棉、晾曬、拉絲棉六個步驟,用于做棉被和棉襖的內襯,隨著現代化工業的發展,用手工絲棉的越來越少。但手工絲棉在制作過程里呈現出來的形態卻是機器無法做到的。“通過前期5道工序后,再把絲棉通過手工捻成線狀,讓它可以用做成衣服。我們改變傳統材質的物理結構,讓它可以獨立或者混合其他材料做成衣服,更加多樣化。”
有趣的是,傳統手工藝的制作過程也會成為靈感。名為《冉》的燈就是源于清水絲棉的制作工藝。從蠶繭到絲棉,其中最關鍵的過程是將繭在清水中展成一個半圓形,這盞燈其實是將這個瞬間記錄下來。由于燈在打開和關掉的瞬間,氣氛很像日出日落,就命名為“冉”,也算是描述這些手藝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狀態。
其實,“傳統的未來”題目雖大,但只在實實在在說一件事。用設計師的一點力量,借取傳統工藝的一點力量,讓這些已經被市場淘汰和拋棄的手藝再次進入現代生活,這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