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妥善解決農產品豐產不豐收的提案
2012-3-31 14:52: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全國政協委員宗貽平
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三農”問題,不斷加大農業基礎設施投入和農村經濟的扶持力度,實現了糧食、蔬菜等農產品強勢增長,豐富了市場供給。然而,在豐收的背后,由于部分農產品結構不合理,市場供求失衡、銷售不暢,造成了部分地區農產品滯銷或低價銷售,出現了豐產不豐收、甚至豐產虧本的現象,嚴重影響了農民生產積極性,不利于農村經濟的健康持續發展。為保護好農民生產的積極性,保持農產品市場平穩供應和價格相對穩定,呼吁盡快解決農產品豐產、農民不豐收的問題。
一、豐產不豐收面臨的形勢
當前,豐產不豐收的現象常見于報紙、視頻等媒體。僅去年2月份以來,山東、河南、陜西、內蒙古、甘肅等省市的卷心菜、芹菜、大蒜、土豆等品種蔬菜和湖南、湖北柑橘等水果相繼獲得豐收,由于產品嚴重滯銷,價格低廉,反而造成了他們的大幅虧損。據調研,以甘肅酒泉地區、青海互助縣的土豆為例,當地土豆平均收購價0.3元/斤,而成本價0.6元/斤;再如敦煌市打造“三城一園”發展基地,號召農民多種葡萄,去年也是豐收年,畝產超過5000斤,售價僅1.8元/斤,與前幾年畝產2000斤,售價5元/斤相比,豐產不豐收。農民最后的結論是:政府叫干啥,啥不行。再如甘肅酒泉地區種植的洋蔥,前年每畝地2萬元收購,還需自己挖,而去年0.06元/斤,還賣不掉。上述實例說明,許多農產品豐產后,往往會走入滯銷、賤賣賠本的“怪圈”,豐產不豐收的現象屢屢發生。
二、豐產不豐收問題的主要危害
1.不利于打造和諧社會,嚴重影響農民的收入。豐產賤賣,不僅農民的收入不能提高,更使他們大幅虧損。聽話不致富,動搖了農民對各級政府的信任。
2.不利于調動農民生產的積極性。面對豐產不豐收,甚至反而賠本的殘酷現實,許多種植戶無法接受。山東濟南一菜農因為卷心菜價格“跳水”,最終選擇了自殺。
3.不利于市場平穩供應和價格穩定。由于價格暴漲暴跌,受市場趨利行為的影響,一年大幅豐收,供過于求,來年減少種植,供不應求,給市場平穩供應和價格穩定帶來了影響。
4.不利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面對豐產不豐收,造成農民減少生產資料投入,嚴重制約農業科技技術推廣應用,種植能手不得不改行,部分土地放荒,新農村建設受到嚴重影響。
三、豐產不豐收問題的主要原因
1.信息不對稱。農民作為一家一戶式的生產模式,不能準確把握市場的最新供求信息,加之地方政府沒能提供有效的指導,其盲目性的問題一直困擾著生產。
2.流通體系不完善。產銷不銜接,農產品流通基礎設施薄弱,市場組織化程度低、規模小,流通環節多,流通的渠道不暢,運輸和銷售成本逐年提高,加劇了農產品滯銷。
3.儲存和深加工能力不足。由于農產品時效性強,大量集中上市時,沒有配套的冷藏保鮮技術和深加工能力,積壓的大量農產品無路銷售。
四、解決豐產不豐收問題的建議
1.建立收購保護價制度。針對農產品所需人力和生產資料投入,建立保護價收購制度,當市場供大于求時,國家按照保護價進行收儲,讓農民吃下定心丸、實現保底收入。
2.建立收購基金制度。多渠道、多形式籌措農產品收購資金,確保收購資金及時足額到位,尤其是當農產品豐收時,要提前做好資金準備,做到應收盡收,杜絕“打白條”現象。
3.建立現代流通體系。加大農產品流通網店等基礎設施建設,暢通流通渠道;加快培育一批具有競爭力的生產、流通、運輸企業,提高流通組織化程度;推進農超對接、農批對接等形式的產銷銜接,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擴大網上交易規模。
4.建立配套的儲存和深加工能力。建立健全農產品儲備制度,加大農產品冷藏冷凍、冷鏈運輸、包裝倉儲等建設力度,提高儲存能力。在農產品主產區,扶持培育一批集生產、運輸、加工為一體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提高農產品深加工能力。
5.建立科學合理的種植結構。加大信息收集力度,及時發布相關信息,增加農民了解市場信息的渠道,教育和引導農民科學合理種植,支持和幫助農民生產特色、優質的產品,實現長期穩定的定單生產。 (聯名提案人龐曉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