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遞實名制之若干法律思考
2012-3-10 17:05: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劉磊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蓬勃發展,快遞業可謂發展迅速,加之網絡的便利與普及,很多人足不出戶即可實現物物配送。可以說,快遞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是息息相關的。但是,近年相繼出現的快遞包裹爆炸事件,給人們對快遞的信賴感與安全感蒙上了層層陰霾。利用快遞實施犯罪活動等事件逐漸引起人們對快遞業發展的關注,故快遞實名制也隨之成為人們街談巷議的話題。對此,筆者從法律人的角度做以下思考。
首先,快遞實名制會侵犯郵寄者的隱私權嗎?快遞公司要求實施郵寄實名制,其出發點當然是為消費者考慮,是為大大減少隱患。通常,郵寄者在郵寄包裹時,會應快遞員的要求,將自己的姓名、住址、聯系方式、郵寄貨品名稱等信息填寫完整。但若將包括自己身份證號等在內的具體信息一應俱全地透漏給快遞公司,有些消費者可能會擔心,發生類似 “人肉搜索”或被騷擾的事件。僅僅因為自己偶爾享受下日常生活中快遞的便利,而使自己因身份信息被泄露帶來一系列困擾,從成本角度考慮,至少是不理智的。因此,消費者的上述擔心不無道理。有關信息的不當泄露和使用可能會構成對公民隱私權的侵犯。一般情況下,快遞公司在推出實名制這一舉措時,定會有一系列的跟進步驟來規范操作,即使真的出現上述情形,依據我國有關的民事法律亦可應對。比如快遞公司將用戶的相關信息泄露導致其隱私權受到侵犯,用戶可以依法追究工作人員的責任,單位有過錯的也可承擔法律規定的連帶責任。
其次,快遞實名制能從根源上遏制類似 “包裹炸彈”事件等犯罪行為的發生嗎?任何犯罪的發生都與其現實的社會環境密切相關。換言之,現實的社會環境可能會為犯罪的滋生提供了土壤。近幾年來,隨著網購的興起及全民網絡時代的到來,人們對快遞問題的關注日漸高漲。在實行成文法的中國,有關的法律制度未能及時跟進,導致在快遞這一領域出現了諸多法律漏洞。快遞相關的行為規范目前主要還是靠行業自律。不得不承認,實行快遞實名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遏制不法犯罪分子的犯罪行為。但是,從目前來看,實名制實行的范圍很有限,其仍屬于行業自律性質,是“可為”而非 “必為”。遏制犯罪行為的發生是一項復雜的社會難題, “好的制度可能會讓壞人變成好人,壞的制度可能會讓好人成為壞人”,僅靠個別的自律行為很難發力,還需法律等相關制度及時跟進。
再次,快遞實名制的推廣應用會對社會秩序產生怎樣的影響?對于快遞公司而言,實施實名制無疑會增加企業的負擔,會因此投入大量的檢驗設備,甚至可能會暫時以犧牲效率為代價換取安全的秩序。企業存在之首要目的即是追逐利益,在現在這種情形下,企業的社會責任與自身利益追逐之間必然會存在著相當程度的沖突。公司就要積極完善相關跟進措施,確保快遞實名制不流于形式。
綜上所述,快遞實名制的出現可能會與我們每個社會人利益息息相關,對此,我們也不妨多一份理性。同時,國家相關職能部門應盡早出臺相關的制度性規范,及時將快遞實名制實施過程中的制度問題解決好,為該行業的發展提供指導,為社會秩序的維護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