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交通資訊

密度將比肩歐洲發達國家水平

2012-2-17 16:27: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10 多年前,有人調侃重慶為“農村直轄市”,山高溝深,路途遙遙。從主城到最偏遠的秀山、巫山等地,要花上三天時間。山那邊,信息閉塞,觀念落后。邊遠貧窮,是廣袤土地上深刻的烙印。  
   僅僅10 余年后,人們再次說到重慶,聯想到的是“內陸開放高地”、“長江上游經濟中心”,是現代化、朝氣蓬勃的大城市。   
  “ 要想富, 先修路; 想快富, 修高速路”,普通老百姓的口頭禪,形象地道出了公路尤其是高速公路和經濟之間的密切關系。   
  從第一條成渝高速公路到如今“二環八射”高速公路網,再到規劃中的 “三環十射”、“新1000 公里”,高速公路在改寫千年“蜀道難”的同時,也是構筑一條條“黃金走廊”,強有力地帶動著沿線經濟起步、騰飛。每一條高速公路的變遷,都堪稱是重慶跨越式發展的“見證者”。   
  交通,改變了這座城市的面貌,推動了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 
  第1 條高速路 
  “大氣魄”改出來的快速通道 
  1995 年7 月, 全長340 公里的成渝高速公路全線貫通,結束了重慶市與四川省之間沒有高速公路的歷史。16 年來, 一個又一個處于成渝高速公路沿線的城市紛紛發展壯大。   
  力帆一廠生產部部長秦正偉說,正是由于看重成渝高速通車后榮昌的交通優勢,力帆才到榮昌建廠。“需要什么配件,當天就能從主城運到榮昌,生產出的摩托車,也能第一時間外運。”    
  在成渝高速通車當年,永川、榮昌兩地同時提出“高速路戰略”。依托這條“西南第一路”,渝西地區經濟發展迅速進入快車道。永川區經信委副主任蘇冬梅感慨說:“沒有成渝高速,今日渝西地區就不會有在重慶經濟中如此重要的地位。渝西的發展勢頭好,很大程度是因為這里最先通上高速。”   
   成渝高速,堪稱重慶高速公路建設的里程碑。但少有人知,這條公路是重慶冒險“改”出來的。   
  在修建成渝高速期間,現重慶高速公路集團董事長李祖偉,當時從事監理工作。在他的記憶里,建設成渝高速的往事清晰如昨。   
  修建成渝高速公路,最初緣于對老成渝公路的改建。1933 年建成的老成渝公路,當時叫成渝馬路,全長 440 公里。因彎多坡陡、路面狹窄等先天不足,加上戰亂損毀、維護經費奇缺等因素,急需改建。  
   1984 年3 月, 在四川溫江召開了成渝公路改建工程可行性研究初審會。與會者激烈爭論后仍認定,成渝之間只能修二級路,部分路段修一級路。1990 年9 月, 成渝公路改建正式開工。當時,重慶決定將境內114 公里全部改成一級路,即“二改一”。一位老交通人回憶:“這承擔了很大風險,因為項目超標了。”   
   為何要改? 時隔20 多年后, 李祖偉回憶說,這是當時市委、市政府的前瞻性眼光,根據經濟發展和車流增加提高設計標準。但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是,如果榮昌桑家坡至璧山來鳳的85 公里按二級路修建, 路基不夠寬,所能利用的土石方不夠多,剩余的大量土石方沒有去處,要占用大量田土。  
   怎么改?經反復論證,重慶交通部門提出“一次規劃,分步實施,利用廢方,擴寬路基,把二級路改為一級路”的優化設計方案。  
   1991 年,市政府發文批準了“二改一”方案。根據這個方案,重慶段 114 公里利用廢棄的土石方,將路基寬度從12 米填筑成24.12 米。1992 年,在成渝路修建過程中,重慶段再一次提高標準,按照高速公路的標準來修建。   
  “今天看來,這符合科學發展的要求,也有力地證明,只要對發展有利,改革就要敢于冒險。”20 年后再回頭看,李祖偉這樣評價。 
  第1 個路網目標 
  “大手筆”提前10 年完成的交通藍圖  
  成渝高速如期建成。但僅僅一條高速公路,遠不能適應全市經濟發展需要。   
  直轄前,重慶高速公路規劃是到 2020 年建成700 公里,包括成渝路、渝涪路、長萬路和渝黔路。因為在地圖上呈“大”字形,也被稱為高速公路“大”字規劃。  
   1997 年,重慶直轄,百業待興。市委、市政府審時度勢,提出“振興重慶經濟,以交通為切入點”的戰略措施。   
  按當時的高速公路建設規劃,到 2020 年,重慶主骨架高速路網是“一環四射”,即現在的內環高速公路和成渝、渝萬、渝合、渝黔四條高速公路。  
   1997 年這一年,被確定為重慶有史以來的第一個交通建設年,舉全市之力建設交通。從此,8 萬多平方公里的巴渝大地,掀起交通建設大會戰。南岸等許多區縣出現了老百姓主動捐款支持高速公路建設的場面。從1997 年到1999 年的3 年時間,我市相繼開工建設渝黔路( 一期)、長涪路等5 條高速公路,“一環四射”的建設格局已具雛形。   
  2000 年,西部大開發號角吹響。作為西部大開發的橋頭堡,重慶的交通建設再次提速。   
  同年8 月, 新一屆市委、市政府在多次考察調研交通建設,廣泛征求專家意見基礎上,進一步深化交通建設的具體目標,首次提出“八小時重慶,半小時主城”概念。   
  “八小時重慶”,是要使最偏遠的巫山、秀山、巫溪、城口等區縣,到主城區的行車時間,由原來的2 至3 天,縮短到8 個小時以內。完成這一目標, 需要新建高速公路279 公里,投資60 億元。   
  “半小時主城”,即在主城九區范圍內,區政府或任何一個重要點到重慶人民廣場或者市政府都不超過半小時。   
  “這是重慶交通規劃第一次強調時間距離的概念。”市交通行業一位老同志回憶,當時交通系統所有建設者都感到非常振奮。   
  與此同時,市委、市政府進一步調整我市高速公路發展規劃,認為“一環四射”已難以滿足未來重慶的發展需求,明確提出到2020 年建成“二環八射”高速公路網的目標。從此,“二環八射”高速公路網規劃目標正式形成。   
  2002 年12 月隆冬。直轄后第三任市委書記黃鎮東,調任重慶不到兩個月,就召集市交委有關負責人,聽取重新編制的重慶交通發展規劃。“當時匯報的內容主要是‘二環八射’高速公路,目標在2020 年實現。”市交委主任滕宏偉說,沒想到,聽了匯報后黃鎮東并不滿意。“規劃內容我都同意,但時間要提前十年。”黃鎮東的這句話,滕宏偉至今記憶猶新。   
  盡管直轄后重慶的交通建設大有起色,但“瓶頸”還沒有完全打開—— 已建成的幾條高速公路中,除成渝路是出境高速公路外,其余都是市內高速公路;如果不把高速公路與國家規劃的國道主干線網連接,就會成為“斷頭路”,難以發揮高速公路的最佳效益、難以發揮直轄市的輻射帶動作用,更談不上以交通帶動整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  
   黃鎮東說:“ 人家走一步, 我們重慶要走一步半、兩步,才能趕上別人,否則就越差越多,總也趕不上。”    
  2003 年春寒料峭之時,市委常委會正式通過修改后的重慶市2010 年交通建設規劃:到2010 年,高速公路建成“二環八射”,把重慶建成長江上游交通樞紐。2005 年年底,“二環八射” 高速公路實現全面開工。 
  第4 次目標提速 
  “大動脈”打造西南綜合交通樞紐 
  歷史的選擇往往有自己的理由。事實證明,機遇每一次降臨重慶時,都賦予了她新的重任。  
   2007 年3 月,胡錦濤總書記“314” 重要講話為重慶發展“導航定向”—— 加快建成西部地區的重要增長極、長江上游地區的經濟中心、城鄉統籌發展的直轄市,在西部地區率先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當年6 月, 重慶獲批成為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  
   作為全國惟一一個以省級為單位的改革試驗區,重慶被推到中國深化改革開放的前沿。   
  基于對現實的分析和科學的判斷,新一屆市委、市政府領導再次調整交通規劃,高速公路第四次提速。2007 年5 月,全市第三次黨代會對重慶的交通建設又有了全新的表述:“圍繞構建城市群和推進城鎮化,加快建設和完善貫通城鄉、連接周邊的網絡化基礎設施體系;完成‘二環八射’高速公路建設任務,實現‘四小時重慶’快速貫通。”“八小時重慶”的時空距離縮短為了四小時! 
  2007 年底,重慶高速公路通車里程突破1000 公里,到2010 年建成1000 公里,確保“四小時重慶”目標實現。 2008 年,重慶直轄進入第11 個年頭。經過前10 年“打基礎、建平臺”,還清交通“欠賬”,重慶交通進入一個全新的階段。  
   肩負“ 統籌城鄉試驗區”、“ 西部地區重要增長極”、“成渝經濟區” 加快發展等重任的重慶,其高速公路建設不再局限于內部簡單的交通改善,而是以打造“內陸開放高地”的氣魄,把重慶放置于全國,乃至全球的大舞臺上,通過建設高速公路去連通一條條“黃金走廊”。  
   當年7 月, 新一屆市委、市政府在市委三屆三次全委會上提出,將建設“五個重慶”作為重慶發展的新目標、新追求,加快將重慶建設成為大西南綜合交通樞紐。   
  11 月,全市召開“暢通重慶”建設動員大會,全面啟動“暢通重慶” 建設。重慶高速公路乃至整個交通行業建設,翻開嶄新一頁。  
   在如火如荼的“暢通重慶”建設帶動下,2010 年9 月底,隨著渝湘高速黔江至秀山段、渝宜高速云陽至巫山段正式建成通車,“二環八射”2000 公里高速路網全面完成,實現了提前 
  10 年建成的目標。 
  “十二五”再修1000 公里 
  提前10 年建成“二環八射”2000 公里高速路網,這并不是我市高速公路建設的終點。   
  “全市高速路網建設仍將繼續完善。”市交委表示,按照市委三屆八次全會要求,“十二五”,我市將重點推進成渝復線、重慶到廣安、沿江高速等續建和新開工項目1660 公里,新增通車里程1000 公里。屆時,全市高速公路總里程將達到3000 公里以上,省際出口通道達到17 個,建成的“三環十射三聯線”高速路網將覆蓋全市所有區縣,形成長江上游地區綜合交通樞紐。   
  目前,“新1000 公里”高速公路已開工23 個項目,總計1086 公里。當“新 1000 公里”高速公路項目在“十二五” 末建成后,全市高速公路每百平方公里密度將達到3.6 公里,比肩歐洲發達國家水平。   
  在市長黃奇帆看來,新建的1000 公里高速公路有三大作用:第一,目前建成的2000 公里高速公路,使重慶在全國率先建成國家高速公路網,基本實現“四小時重慶、八小時周邊”,主要解決市域范圍內的連接通暢問題。新建的1000 公里高速公路,主要是為了連接周邊、輻射全國,形成“三環十射三聯線”的骨架高速公路網,使重慶成為交通樞紐。第二,通過高速公路的連接,帶動相對落后地區的發展,有助于縮小城鄉差距、區域差距。第三,能夠有效拉動經濟發展。   
  值得一提的是,“新1000 公里” 高速公路的建設模式將發生轉變——不再完全由政府投資修建,而是通過政府引導,通過市場化手段引進投資者參與建設。   
  黃奇帆說,過去,由于重慶城市規模不大、工商經濟不發達,車流量較少,加上全市特殊的山地條件,使高速公路建設成本是平原地區的一倍以上。面對這樣的高投入、低產出,沒有企業愿意出資在重慶建高速公路。  
   因此目前全市已建成的2000 公里高速公路,主要是由政府主導的高速公路集團籌資建設,通過在高速公路運行三五年,車流量增長到一定程度后,再將高速公路轉讓給國內外公司,實現融資良性循環。  
   近年來,隨著重慶躋身為國家中心城市,基建設施加快推進、工商經濟快速發展,重慶汽車保有量以每年20% 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長,高速公路收費也逐年大幅遞增。如今在重慶建設高速公路,不再需要完全由政府投資修建了,市場平臺完全可以實現良性循環。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