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道部整肅車皮倒賣 規范鐵路多種經營企業
2012-2-11 13:41: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鐵路多種經營企業(下稱多經企業)倒賣車皮的曝光,再次將鐵道部推向風口浪尖。2月8日晚,鐵道部部長盛光祖緊急召開部內會議,與會人士包括鐵道部幾位副部長和運輸系統人士,核心議題是如何規范鐵路多經企業。
據與會鐵路人士透露,按照鐵道部的要求,被曝光的內蒙古呼和浩特鐵路局已經開始了整頓和規范,要求對有運輸協作關系的企業進行核查,同時嚴格收費規定;與此同時,其他多個鐵路局也已開始自查。
鐵路多經企業收入占鐵路總體收入的1/3,鐵道部的大部分盈利性收入來自于此。相比社會物流企業競爭薄弱,有利的只有“車皮”這項運輸資源,“以車皮保運量”成了目前多經企業的經營方式。
盛光祖上任鐵道部部長以來,曾多次提出大力發展多元化經營,對地方鐵路局實行放權和增收,并以此為基礎撬動整個鐵路體制改革的大盤。“但此次曝光倒賣車皮事件后,多經改革開始進入輿論漩渦,對鐵路未來改革的影響不容小覷,這也是召開緊急會議的部分原因。”鐵路專家稱。
緊急會議
2月8日,鄭州鐵路局、內蒙古呼和浩特鐵路局的多種經營公司,倒賣車皮,并收取點裝費等被曝光。“報道的畫面出來了,有些確實是事實,鐵道部倍感無奈。”與會鐵路人士稱,當晚的緊急會議主要集中于研究如何解決這種現象,而鐵道部對路局的要求,概括后只有兩點:必須規范;同時要在規范的前提下加快發展。
該人士稱,鐵路運輸車皮的倒賣由來已久,對于鐵路業內的人來說,這就是“潛規則”,是一種現有體制背景下的產物,不合法但有著合理的一面。
這一現象的誕生,源于鐵路貨運資源的匱乏,以及鐵路運價相比公路、民航的低廉。
空車皮是一種稀缺資源,運輸訂單批到企業手里,存在于高價倒賣,那鐵路為何不自己賺這部分錢?在這種背景下,鐵路系統的多經企業擔負起了這部分業務。
據有關消息,鐵路部門絕大部分的運力用于保證重點物資的運輸,每年重點物資的運輸幾乎占全路總運量的80%左右。
重點物資,主要包括煤炭、石油、糧食、化肥,以及進出口物資、國家指令性應急物資和軍用物資等。
為了規范有序運輸,目前,鐵道部已與重點企業建立了長期運輸協調機制,包括合同煤運輸,和石油、糧食、化肥的優先運輸。由于大部分運量優先保證重點物資,及鐵路運力本身不足的前提下,空余的、微小的運量份額,成了市場爭搶的目標。
對于這種空車皮的運作,鐵道部1998年頒布的《鐵路風險管理辦法》中,關于嚴禁以車謀私的規定中明確指出,車站和車站職工不得利用組織進貨、報批請求車、安排裝車、配車調車、調送貨位、裝卸作業、變更裝卸地點、變更到站等職權,刁難貨主,索要和接受錢物;延伸服務項目和收費標準要公布于眾,接受監督,不得亂加價、亂收費。
盡管上述規章誕生較早,2006年和2008年鐵道部又再度出臺相關文件,但至今鐵路多經企業“運作”車皮一事并未被遏制,一直沿襲至今。
據鐵路專家分析,2011年鐵路多經性收入3000多億,其中幾百億是倒賣車皮的收入。
多經由來
鐵路多經企業本是鐵路系統的一個組成部分。2003年以來,鐵路全行業進行主輔分離。在“企業分設、財務分賬、人員分開”的基礎上,多種經營企業在管理體制上完全與運輸主業脫鉤,在經濟體制上作為獨立的市場主體參與市場競爭。
此時,鐵路多經企業開始進入市場,運營房地產開發、旅游、廣告等產業。同樣,整合運輸是多經企業很大的一個盈利板塊。“鐵路的體制比較死,房地產、旅游做得都不好,只有運輸方面依托于主業,還算可以。”據鐵路業內人士介紹。
鐵路的運輸主業,由于國家限價,一直難以實現真正的盈利。而正是由于國家限價,貨物運輸成為鐵路的一大優勢。
而多經企業的收入除了支出自身的運營成本外,一部分收入還要倒補主業。
倒賣車皮的現象,一般出現在貨物運輸量大、車皮緊張的地區。如部分路局,一般情況,或者說最好情況時,每天擁有的空車皮只占日均申報車皮的三分之一,最低時空車皮量只占申報車皮量的五分之一。
需求與供給嚴重不足,使得車皮嚴重緊缺。在此種背景下,鐵路主業與副業形成一種完美結合。據路局人士透露,鐵路局的車皮一般掌握在多經企業的手里,而多經企業一般與大型客戶形成合作關系。
關于車皮嚴重緊缺的一個成因便是運價低廉。煤炭企業人士曾做過一個市場比較,以山西的煤炭運到廣東為例,公路運輸的價格是鐵路運輸的幾乎四倍。在如此懸殊的成本支出下,鐵路運輸成為大宗貨物運輸市場爭搶的目標。即使增加幾十萬的灰色支出后,鐵路運輸仍然比公路運輸價格低廉。
據業內人士介紹,車皮即使多經企業不沾手,私人企業報批后,也會高價倒賣。在市場經濟刺激下,公開渠道要不到車皮。資金雄厚的大型企業,需要車皮,就和多經企業簽訂協議,多經企業保證了私人企業的車皮,但是除了運費之外,私人企業還要多給多經企業一部分錢,這就形成了目前的“拿車皮”合作,或者叫做物流服務。
在鐵路專家看來,或許這也是鐵路不得已的生存方式。鐵路多徑企業進入市場拼殺雖已多年,但由于體制關系,多經企業并不能放手大干,服務水平備受詬病。鐵路人士介紹,除了車皮以外,多經企業與社會物流企業無法形成競爭。在這種背景下,多經企業無法避免與車皮劃開界限。
“鐵道部如果把多經企業管死了,整個鐵路發展就會陷入困境,一旦有所放松,這種模式將繼續沿襲。”一位鐵路專家對本報分析。
接受采訪的鐵路人士認為,此次曝光對于路局是一個警示,在鐵路根本運營體制未改變之前,各路局與企業的批車皮、運輸合作將更加謹慎,這一現象或將造就一批“車皮”寡頭。
“以后不會再接受小貨主和個體了,只會集中于和大型客戶的合作。”上述鐵路人士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