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遞信息泄露折射監管缺擔當
2012-11-26 11:55: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王捷
近日有媒體報道稱,多家快遞公司客戶信息遭販賣。近日,記者在淘單114等快遞單號查詢網站查詢發現,申通、圓通、中通等快遞公司青島地區客戶訂單均可查到,其中地址信息甚至可精確到門牌號。 (11月13日 《福州日報》)
從當下來看,快遞單號外泄呈現5個可怕的趨勢:上網搜索快遞單號,沒有技術障礙,一搜一大把;購買單號方便、價廉,在一些網站,從注冊、充值到買單號,都是自助完成,24小時可操作,真實單號每條僅0.5元,價格便宜;單號信息詳細,包括單號價格、快遞單號、快遞類型、是否掃描、發貨地點、收貨地點精確到門牌號碼等;“服務”貼心,網站還用紅色字體提醒“本站所有單號只限發布一次,出售一次,請放心使用”,購買空白真實有效底單,贈送復寫紙;面廣,涉及申通、圓通、中通、匯通、順豐、龍邦等快遞公司。
快遞單號信息大面積泄露,不只是信息被轉賣這么簡單,從目前來看,還存在4個危害:被用來“刷鉆”,炮制虛假的“滿意”“好評”,進行信用炒作,欺騙消費者;催生假包裹,或用來騙取收貨人的貨款,引發“飛單”,或被快遞員“調包”,侵吞貨物,快遞賠付不高,難以追回等價損失;快遞單號信息交易已經形成了龐大的黑色的利益鏈條;被不法分子利用,比如出現“惡意訂單”、引發入室搶劫案。
為何引發快遞單號大面積泄露呢?一者,快遞員門檻低,快遞員素質參差不齊,少數快遞員或賣信息,或借漏洞炮制假包裹調包,損害貨主的利益;二者,網店或電商不負責,或者為了自己的某種利益需要,比如炒作信用,或者降低成本,疏于管理;三者,技術落后或失誤,或未加密,系統有漏洞,未能防止黑客侵入,被黑客攻擊,被內部人員非法獲取;四者,網店(包括電商)泄露信息缺乏法律監督,不用承擔法律責任,缺少保護用戶信息的動力。
看起來,快遞信息泄露,緣于行業管理一地雞毛,行業自律一盤散沙。但是,把這些問題的責任全算在快遞公司、網店或電商頭上,是不客觀、不公正的。事實上,快遞、網店或電商作為市場主體,通常只是根據市場規律經營,不可能自定規則捆綁自己的手腳。相反,自定霸王條款,比如,不保值丟失包裹或損壞貨物,只賠付10%,6臺電腦變石頭,價值2萬多元的貨物只賠付1000元。而依法打擊泄露快遞單號信息,且不是快遞公司、網店或電商的責任。可是這些問題又是完全可以預見的。這只說明一個問題,監管部門缺乏擔當,缺乏主動和自覺,往往問題不到無法收拾的地步,懶得理!
媒體曝光后,有的網站已關閉,“單號吧”貼吧顯示“暫不開放”,但會不會突然卷土重來,不得而知。“1號店”泄露70萬用戶信息敲響了泄露信息的警鐘,但愿監管部門積極行動起來,補好漏洞,防止信息泄露蔓延和再次發生類似的事件,既是對廣大消費者負責,也是對這個行業和社會負責,促進行業由“亂”到“治”,否則,令人十分不安。(湖南省懷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