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解橫潦涇中國最大跨徑、最長的頂升橋梁
2011-7-18 19:42: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尹天軍
上海先為土木工程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工程師,
曾獲上海市科技進步二等獎黃浦江上游航道是上海市“一環十射”內河干線航道規劃網中十分重要的航段,已被列入長江黃金水道建設系列工程項目之一。它與市內主要航道相通,從而成為上海市水網連接江蘇、浙江的咽喉要道,是上海市航道內船流密度最高的航段之一。為提高航運標準,該段航道需進行整治,但橫潦涇大橋原狀橋下凈空尺度不滿足整治后的III級航道要求,故需要抬高橋面標高對老橋進行改造。如前所述(橫潦涇大橋相關技術指標,回見P88),根據整治工程研究結果,橫潦涇大橋需提升1.58米以滿足航道規劃要求。
總體頂升方案
為了最大限度地避免影響交通,上、下行橋梁分開頂升,頂升完成一幅后,進行另一幅的頂升。對單幅橋梁進行頂升時,另一幅的橋梁雙向通車。
本工程頂升聯的劃分有兩種方案:方案1:主橋、引橋整體頂升。由于主橋、引橋所選用的液壓千斤頂噸位、控制壓力差別較大,所以整體頂升控制系統要求非常高,目前頂升控制系統難以實現;同時主橋引橋采用的頂升工藝不一樣,整體頂升難度大、風險大,所以主橋引橋不宜同時頂升。方案2:主橋、引橋分開頂升,即主橋3跨同時頂升,兩側引橋分別整體頂升。該方案對頂升控制系統要求相對低;兩種不同的頂升工藝相互影響較;整體頂升難度和風險較小。通過以上比較,工程最終決定采用方案2的方法,主橋、引橋分開頂升,對單幅橋梁分成3段進行頂升:先頂北側引橋,然后頂南側引橋,最后頂主橋。
工程特點及難點
(1) 本工程是國內目前長度最長,重量最重的橋梁頂升工程。其中主橋大跨徑連續梁頂升更是創世界之最,針對此特點,工程中采用具有較大創新性的工藝,使得工程能夠順利實施。(2) 頂升設備投入多、頂升液壓設備要求高,如何在整個頂升液壓系統在意外因素突然發生時,仍能保證結構的絕對安全是本工程的一個難點。(3) 主橋單個支座位置頂升點噸位大、空間狹小,所采用支墊墊塊制作安裝、頂升設備安裝等與以往頂升工程有較大區別。
。4) 引橋頂升跨數多且柱較高,頂升過程中如何保證橋梁結構的穩定性以支撐安全是一個難點。(5) 引橋同步頂升跨數較多,選用的控制點較多,如何有效保證頂升的同步性是一個難點。
主橋整體頂升設計
工程對主橋中墩邊墩采用直接頂升法,以墩柱為反力基礎,在墩柱與箱梁底之間安裝頂升千斤頂,通過PLC電腦同步控制下整體頂升箱梁的方法實現抬高主橋橋面標高的目的。
此方法的優點是頂升時基本不改變原有橋梁的受力體系,受力較明確。對主橋進行整體頂升,考慮受力需要,對連續梁頂升位置處進行局部加固;設置必要的鋼結構限位裝置,預警頂升過程中產生橫向、縱向偏移。
對箱梁進行頂升,可利用原有的主墩和邊墩作為千斤頂的支撐基礎。由于千斤頂布置離原柱邊較近,考慮受力需要,為防止柱劈裂要對主墩進行加粗,對邊墩加抱箍;受墩柱位置所限,頂升液壓千斤頂放在支座的前后位置,此位置處箱梁位空心,按照受力需要也需對此部位進行加固。具體處理措施為:
(1)在主墩上部箱梁的肋兩側新澆筑鋼筋混凝土;(2)新加的鋼筋部分(新加部分箱梁斷面下部部位需植筋,斷面上部預應力孔洞較多,所以斷面上部不植筋)需與原有箱梁植筋連接;植筋植入箱梁內15d深度,植筋時需采用鋼筋探測儀探測,避開箱梁內的鋼筋及預應力管孔;(3)新加的部位混凝土需與原混凝土鑿毛連接,并作好界面處理;(4)新加部位采用C50的灌漿料,以上材料均需加微膨脹劑。
千斤頂選用及布置。頂升采用200噸雙作用液壓的千斤頂,液壓頂升斤頂頂選用參數為200噸、63兆帕斯卡、高366毫米、底徑244毫米、行程最大140毫米。
使用油壓頂升缸(液壓千斤頂)頂升重物是工程中常見的施工方法,尤其是幾百噸以上的重載工件施工情況,油壓頂升是唯一可行的選擇。如果液壓千斤頂在頂升時發生意外內泄的意外因素,使重載頂升的安全性受到限制。跟隨千斤頂的目的是為預防現有技術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種在油缸的油壓突然失效時仍能有效支撐重載工件、避免工件滑落的機械式隨動支撐機構。跟隨千斤頂選用參數為400噸、行程140毫米、高390毫米、底徑368毫米。
千斤頂布置方案為:在主墩位置共布置40臺200噸的頂升千斤頂,16臺400噸的跟隨頂;在邊墩布置16臺200噸的頂升千斤頂,4臺400噸的跟隨頂。
頂升支撐體系一般采用混凝土或鋼結構工具式墊塊。但由于主橋自重過大,工程中主橋墊塊采用了采用鋼箱混凝土,外形為長方體鋼箱,鋼箱內澆筑鋼筋混凝土。
由于千斤頂的行程有限,所以每次頂升行程在10厘米,而對于整體頂升158厘米來說,需整體頂升16個行程。墊塊根據頂升高度做成工具式墊塊,根據頂升高度設置墊塊高為10厘米。單個墊塊高度誤差小于±0.3毫米,同一支點1580毫米高的墊塊累計誤差不超過6毫米。為控制頂升墊塊的誤差最小化,墊塊采用鋼板焊接成型,并上車床銑刨,內灌高強(C50)混凝土。通過控制墊塊誤差,防止頂升時由于墊塊疊加引起誤差積累,造成頂升的誤差以及結構不均勻受力。
主橋頂升限位。由于千斤頂安裝的垂直誤差及頂升過程中其它不利因素的影響,在頂升過程中可能會出現微小的水平位移,為避免出現此類情況,需在主橋、引橋設置平面限位裝置,限制縱橫向可能發生的位移。
在兩個主墩左右及前后側均設置限位裝置(4個方向)。在兩個邊墩左右側及引橋側向位置(3個方向)設置限位裝置。在主墩上設置抱柱箍,在抱柱箍上設置限位柱,抱柱箍與限位柱之間焊接連接成一整體,頂升時利用限位柱、抱柱箍、柱的整體剛度來對橋梁上部進行限位;在邊墩上設置抱柱箍,在抱柱箍上設置限位柱,抱柱箍與限位柱之間焊接連接成一整體,頂升時利用限位柱、抱柱箍、柱的整體剛度來對橋梁上部進行限位。
主橋頂升控制系統。工程主引橋均采用PLC控制液壓同步頂升技術。本處采用位移控制,力監控的方法。同步控制精度為±1.0毫米,這樣就可以很好的保證頂升過程的同步性,確保頂升時上部結構的安全。頂升行程監測:采用精度為0.1毫米的位移傳感器;對主橋采用12點同步控制系統進行頂升,每個控制點對應于千斤頂分組點。
主橋頂升實況。西幅主橋于2011年4月6開始頂升,于4月18日順利頂升到位,縱橫向位置偏差在8毫米以內,頂升高度誤差在正負5毫米以內;結構未發現新的裂縫,結構整體安全。
引橋整體頂升設計
工程對引橋橋墩采用斷柱頂升法,在橋墩上設置抱柱梁,以承臺為反力基礎,在抱柱梁與承臺頂之間安裝頂升千斤頂并對柱切斷,通過PLC電腦同步控制,整體頂升上部結構的方法實現抬高引橋橋面標高的目的。設置必要的鋼結構限位裝置,避免頂升過程中產生橫向、縱向偏移。
抱柱梁依附在柱四周的梁系,是一種托換理論,在平移與橋梁頂升中已運用較多。頂升時,頂升千斤頂把力傳遞給抱柱梁,抱柱梁再把力傳遞給柱,柱傳遞給上部結構,抱柱梁與柱之間通過新舊混凝土的摩擦傳遞剪力。本工程引橋在每個柱上設置抱柱梁,在同一個墩內的3個抱柱梁之間用聯系梁連接成一個抱柱梁系,在引橋墩上設置抱柱梁系,同時在墩之間設置聯系梁,使墩柱成為一個整體。
對引橋進行整體頂升,橋墩柱處利用原有的承臺作為支承基礎,橋臺在板梁下方制作新的條形基礎。橋墩承臺和橋臺下方需同時安裝頂升千斤頂和跟隨千斤頂,頂升千斤頂均通過工具式墊塊把力傳至承臺和橋臺上。
千斤頂選用及布置。引橋千斤頂的選用和安裝同主橋。千斤頂布置:在每個柱左右側各布置2臺200噸的頂升千斤頂和1臺400噸的跟隨頂。
頂升支撐體系一般采用混凝土或鋼結構工具式墊塊。引橋橋墩采用工具式鋼結構墊塊,在千斤頂下做一個轉換接頭以便更好的將力傳給墊塊。橋臺處墊塊采用鋼筋混凝土,外形為長方體。頂升時各鋼墊塊之間用螺栓連接成一整體。
由于千斤頂的行程有限,所以每次頂升行程在10厘米,而對于整體頂升158厘米來說,需整體頂升16個行程。每頂升一個行程,千斤頂下需加墊一個墊塊,墊塊根據頂升高度做成工具式墊塊,根據頂升高度設置墊塊高為10厘米。
引橋頂升限位。通過抱柱梁系之間的間隙設置抽拉式限位裝置,鋼結構限位柱與承臺之間通過植筋方式進行連接,在每個橋墩處設置2個限位柱(每個限位柱均可限制四個方向),在引橋橋臺左右位置處設置限位裝置。
引橋頂升控制系統。本工程引橋采用與主橋相同的技術。對引橋采用24點同步控制系統進行頂升(頂升千斤頂分24點控制),每個控制點對應于千斤頂分組點。
引橋頂升實況。西幅北側引橋于2010年12頂升到位,西幅南側引橋于2011年1月順利頂升到位,每側引橋頂升時間約5天。頂升到位后,縱橫向位置偏差在6毫米以內,頂升高度誤差在正負10毫米以內;結構未發現新的裂縫,結構整體安全。
橋梁作為交通線路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承擔著穿越河流、溝谷等各種障礙的任務,而目前我國各類交通干線、城市主、副干道上許多橋梁存在路線不順暢、橋梁凈空不足的問題。橋梁整體頂升平移技術可以盡量減少施工周期,特別是將工程成本及對環境的影響減至最小程度,所以整體頂升平移將越來越多地應用于舊橋的改造與利用上,多數情況下,頂升方案都具有無可比擬的優越性,采用頂升技術實現橋梁升高,已成為一種行之有效的技術方法。
橫潦涇大橋頂升工程,無論從跨度、長度、重量還是設計、施工的復雜程度,在國內甚至世界上都是史無前例的。該橋頂升改造的順利進行,在不中斷交通的情況下節省了大量的資金,縮短了施工周期,最大程度的減小了對環境的影響。
橫潦涇大橋頂升開創了大型橋梁頂升的先河,為長江大橋等大跨徑橋梁頂升的可行性提供了有力的參考,為內河航運開發提供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