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有望開通水上巴士
2011-7-10 13:07: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不久前,一條關于“開通水上巴士”的帖子在網上引起熱議,并得到副省長、市委書記陳德榮的批示。面對陸路交通日益擁堵和塘河水質的日益改善,一個埋藏在我們心中許久的向往重新“浮出水面”:溫州究竟能否開通“水上巴士”?它將在多大程度上緩解市區的交通難?
并非空談 水上巴士具很強操作性
最早建議溫州市開通水上巴士的聲音來自網絡,并得到副省長、市委書記陳德榮批示:“可吸收網友好的意見建議,先做規劃方案,然后論證后先搞一兩條試一下,要快動!”。
很快,由市政協牽頭,多部門組成的調研課題組奔赴杭州等地開展調研,市港航管理局市區分局航道管理科科長林海就是成員之一。
“雖說市區水上客運已停止,但原有的碼頭、客運站多數還在,稍加修葺便可投入使用。”在林海眼中,溫州開展水上巴士運營計劃并非天方夜譚,反而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
“從當前主要幾條塘河航道的寬度和水系深度來講,溫州完全可以開展水上巴士運營,不存在技術障礙。”林海說。
而得知自己的建議獲市領導首肯后,首提水上巴士的網友“日光之城”近來也沒閑著,不僅參與市交運集團的調研座談會,并多次組織網友對溫州開展水上巴士的可行性展開討論,繼續以網絡的力量為水上巴士建言獻策。
民意調查 100人中94人叫好
溫州市區水網密集,上世紀70-80年代,船只就已是市民的重要出行工具。眼下隨著市區陸上交通擁堵、塘河水質改善,發展水上巴士于是成了眾人的期待。
課題組針對沿河居民對水上巴士的認可度、乘坐目的、乘坐頻率及可接受票價等問題進行小范圍抽樣調查,結果顯示,無論是緩解陸地交通擁堵還是旅游觀光,多數市民對水上巴士持支持態度。
在100名受訪者中,贊同的有94人;贊同者中,44%乘坐目的是休閑觀光,27%乘坐目的是上下班或上下學。有近一半的受訪者認為水上巴士票價應定位在2-3元/人次,62%的人選擇每周坐1-5次;有21%的選擇每周乘坐10-14次。調查中有67%的人認為乘坐水上巴士最大的優點是不會堵塞,但也有居民對安全性、舒適性及方便性表示了擔憂。
首航設想 該線路陸上交通最繁忙
經過有關專家的多次實地勘查,市區小南門至新城廣電中心水域航線成為水上巴士首選試航線,目前已提交給市委主要領導參考。
林海告訴記者,在這之前有多條線路可供選擇,有市區至新南站,也有至三垟濕地、至茶山高教園區等航線,但這些線路航道水深或寬度不合條件,只有小南門至新城航行條件最好。
這條線陸地上是市區上下班高峰時期最為擁堵的線路之一,這也是要先開通水域航線的主要原因。據介紹,該航線總長8.52公里,最寬處為108米,最窄處為13米,水深1.8米至3.5米,最小彎曲半徑約為60米,很適合水上巴士通行。
規劃中這條航線設置小南門站、吳橋站、南塘站、白鹿洲公園站、劃龍橋站、世紀廣場站、廣電中心站7個停靠站。經模擬運行測試,按12公里/小時航速,每站點停靠約3分鐘,起點終點用時10分鐘,航程用時42分鐘,總需時約64分鐘。運營時間從早上6:30至晚6:30,普通時段每20分鐘一次航班,高峰時段每10分鐘一班。
按上述運營時間和班次,計劃船只13艘,其中日常運營12艘、備用1艘。根據航道情況,選擇玻璃鋼制20-30客位現代水上巴士為主。
成本不小 光算經濟賬可能要虧
與陸路交通不同的是,水上巴士除了速度慢、容易受天氣干擾外,運輸成本也較大。國內多數城市的水上巴士基本上處于虧損狀態,專家對溫州市水上巴士運營收益前景同樣也不樂觀。
據初步匡算,溫州市水上巴士開通首條航線需投資1903萬元,其中碼頭建設或改造880萬、橋梁改造200萬、船舶投資650萬、不可預見費173萬。根據居民調查和參照杭州、南京等地票價水平,初步確定溫州市水上巴士票價為3元/次較為適宜,而實際運營成本卻是每人約20元/次。如果客流10萬人次,約虧損458萬元,客流15萬人次,約虧損416萬元,對此業內人士建議,今后水上巴士可適時開辟旅游觀光、婚禮、會務等多種經營增加收入。
“水上巴士運行不應過多地考慮經濟效益。”對此,市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主任陳偉光認為,水上巴士意義首先在于社會價值和生態價值,其次才是經濟價值。
陳偉光建議,除了和多數有水上巴士的城市一樣采取財力扶持的同時,應引進民間資本,實行市場化運作。隨著環境改善,未來水上巴士應適時推出休閑觀光、租賃、社會服務等業務增加收入。
前景美妙 “水上巴士三部曲”有望奏響
對于未來的水上巴士發展,市政協牽頭提出了“發展三部曲”:
從2011-2012年,水上巴士開通初期試運行1-2條航線,功能定位為“公共交通和休閑觀光兼顧”。從2012-2015年為中期規劃,根據百姓認可度和客流量,充分挖掘沿線自然、人文景觀資源,適當增加航線,以公共交通帶動水上旅游發展。2015年以后,隨著塘河整治以及沿岸開發基本完成,線路東延伸到三垟濕地,西延伸至火車新南站,南延伸到高教園區,形成縱橫交錯的水運網絡。
按照陳偉光的說法,這三部曲最終目的是構建網絡化的水上交通系統,培育公交、觀光、休閑、商務和社會服務等功能,從而形成以溫瑞塘河為軸線的現代綠色經濟帶。
記者從水利部門獲悉,《溫州市區濱河慢行帶游步道涉橋改造實施方案》出臺,圍繞水上巴士線路,將完善岸邊岸上硬件設施。今年市水利局將對會昌河、呂浦河等6條河道的28座橋梁進行改造,打通水上游覽(會昌河水上公園—白鹿洲公園—南塘風貌古街)和水上客運(小南門—廣電中心航線)兩條線路濱河慢行帶游步道。今后3年,溫州市將對具備通航功能的13條河道上的119座跨河橋梁進行改造,為未來水上巴士的運營提供良好硬件設施。
水上巴士正向我們駛來。(本文來源:溫州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