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陽川西北交通樞紐快速崛起
2011-5-18 14:44: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山東大道、遼寧大道、繞城高速、綿遂高速、成綿南高速、成綿樂客運專線……
震后三年,在搶通災區“生命通道”的同時,綿陽市按照“打開通道、構建樞紐、完善路網、提升功能、支撐發展”的思路,全面加快“鐵(路)、公(路)、機(航線)”三位一體、貫通南北、連接東西的西部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建設,交通格局已發生深刻變化,現代化立體交通網絡更加清晰。截至目前,全市1182個災后交通恢復重建項目全部開工實施。
搶通保暢,“生命通道”在重建中提升
三年來,在“打通”與“保通”的同時,通往極重災地“生命通道”的修復提升,對應急救災和災后重建發揮了重要作用。
九環東線在地震中遭受重創。為提升這條道路的通行能力,在震后初步疏通的基礎上,結合“旅游線路振興計劃”的實施,國家有關方面投資7億元對這段共194公里的道路實施了“大手術”,通行能力大大增強。
地震中,永安北公路毀損嚴重。在“生命通道”打通之后,“遼寧大道”建設迅速啟動。這條道路全長約27公里,于2009年底竣工,經永興、界牌、花荄、黃土鎮,止于北川安昌二橋。改造后,原來的雙向四車道改為雙向六車道,路面等級從二級提升為一級,水泥路面改為瀝青混凝土路面。
由山東援建的從永昌鎮通往北川老縣城,接任禹路,總投資近6億元的山東大道工程也在重建中迅速啟動,并已于2010年竣工通車。這條大道連接曲山、擂鼓、永安、安昌四鎮,既是北川新老縣城的重要交通紐帶,又是通往北川永安工業園等重要經濟產業帶的必經之路,還是通往北川地震博物館及羌民族地區的旅游觀光大道,成為北川關內的交通骨架。
唐家山堰塞湖的形成,導致北川通往關內12個鄉鎮以及平武、茂縣5個鄉鎮的唯一交通“命脈”被切斷。災后重建中,北川及時啟動了以安北路安昌至任家坪段、桂墩干線公路及墩青路、北松路等為重點的全縣道路交通災后重建項目和農村公路建設。省道302線永通路、任禹路、禹茂路和105線曲桂路等一大批重建項目也及時開工建設。到2010年3月中旬,省道302線禹茂路、北松路和墩青路等災后重建項目水泥路全面貫通。
因擂禹路局限,有關部門決定從另一方向再開辟一條路與禹松路相接,這就是目前正在全力攻堅的任禹路,預計今年年底可竣工。屆時,北川的交通版圖將連成一片,從綿陽經遼寧大道、山東大道至禹里不過一個半小時。
重繪藍圖,現代化立體交通格局更加清晰
災后恢復,交通最緊急;跨越發展,交通是關鍵。
面對重災,綿陽市一方面啟動應急方案,全力搶通保通極重災區“生命通道”。同時,立足長遠發展,迅速啟動了全市交通重建規劃編制工作。結合全市路網布局和交通基礎設施受損情況,在極短的時間內編制了《“5·12”特大地震災后交通公路、水路重建規劃》。規劃涉及高速公路、國省干線及重要經濟干線公路、農村公路、縣鄉客運站四類災后重建項目,總數達1182個、7610公里,總投資約142億元。
然而,隨著災后重建工作的深入推進,災區新的發展格局和加快建設西部經濟發展高地的新要求,將提升、更新綿陽交通規劃藍圖再度提上議事日程。
2010年,市委、市政府提出,要抓住政策機遇、時間機遇、項目機遇和重建機遇,圍繞投資目標,拓展籌資渠道,加快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步伐,把綿陽建設成川西北綜合交通樞紐。圍繞這一目標,綿陽的交通發展再次提速升級,全新的交通規劃藍圖日漸清晰。
新編制的《綿陽市建設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規劃》顯示,綿陽交通總體目標是:建成布局合理、能力充分、層次分明、銜接順暢、貫通南北、連接東西、輻射全國的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
按照規劃,綿陽將新建五大高速公路,即:綿遂公路、成綿高速復線、成南巴高速、綿陽到九寨溝高速、綿陽繞城高速。同時,提升綿陽到北川、三臺、梓潼、鹽亭等地的快速通道。到2015年形成5條鐵路、9條高速公路、9條快速通道、16條航線的“鐵、公、機”聯運綜合交通網,融入國家和四川省綜合交通運輸網絡。
規劃顯示:未來5年里,以高速公路、國道為主干的公路體系,將把綿陽和全國各大中城市緊密聯系在一起,織成一張四通八達的公路網。加上鐵路、航空,一張鐵路、公路、航空“三位一體”、貫通南北、連接東西的立體交通大網絡格局更加清晰。
內融外聚,川西北交通樞紐快速崛起
2009年1月,國道108線梓潼至德陽界段重建進場施工;2009年4月,省道205線的九環東線綿陽段“旅游復興線路”災后重建全線開工;2010年3月,綿陽至遂寧高速公路綿陽段全線鋪開……
震后三年,新的經濟發展格局要求要有全新的經濟發展思路,對此,市委市政府明確提出要堅持“外融內聚”,以發展樞紐經濟、流域經濟、通道經濟為支撐,推進產業布局優化調整,拓展產業,特別是工業經濟發展空間。“外融”,就是要主動融入成都經濟圈、成渝經濟區和川陜、川甘經濟帶,對接成都、重慶、西安等西部中心城市,優勢互補、錯位發展、配套服務、融為一體,在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中拓展發展空間。
由此,綿陽市將高速公路建設作為重中之重,堅持科學規劃,分步實施,突出重點,強化配套,統籌協調,合力推進的原則,不斷加大項目推進力度,實現了4條高速公路同時在建,“外融”的通道被逐一打開。“內聚”,就是要實現市縣一體化。支撐這一發展方略的基礎正是綿陽到各縣市的快速通道建設。
2010年5月,連接綿安北產業帶的大通道遼寧大道建成通車;10月,“市縣一體化”的大通道綿三公路、綿梓公路、綿鹽公路提升改造工程竣工;加上已有的綿江快速通道和已竣工通行的山東大道,除里程較遠的平武以外,全市已形成了市縣“一小時交通圈”。
如果說傳統的鐵路公路有“一條路改變一個城”的使命,那么,時速達250公里的成綿樂客運專線,則承擔起了“一條鐵路激活一個城市群”的重任。
圍繞建設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該市加快了鐵路線路和樞紐站點建設。目前,成綿樂客運專線路基工程進展順利;成西鐵路客運專線已全面開工建設,專線建成后綿陽到西安的運行時間將由目前的13個小時縮短至2個半小時;途經安縣的成蘭鐵路已開工,項目建成后綿陽到九寨溝只需一個半小時。
綿陽地處西部內陸,要實現“貫穿南北、連接東西、輻射全國”的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建設目標,航空是最直接、最容易、最有效的途徑。
市委、市政府在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建設規劃中,將綿陽機場定位為“川西北航空樞紐”,努力建設成為“四川航空次樞紐”,發展成為四川第二條主要空中通道。2009年10月,市政府與川航成功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這標志著我市“川西北航空樞紐”建設邁上了一個全新的臺階。
目前,綿陽機場航線總數增至12條,是2009年航線總數的兩倍;年客流吞吐量達到57.8萬人次。航線總數、客流吞吐量實現了兩個“翻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