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心若水 一路繽紛
2011-5-18 14:44: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剛到晉城那天,正趕上一場春雨。窗外雨絲淅淅瀝瀝,空氣被洗得格外清新。綠,是我對這里的第一印象。許是路上見過了太多黃土高原的溝溝壑壑,倏然涌入滿眼的綠色,不覺欣喜萬分。
早就聽說晉城沁水縣有一條別具特色的公路文化長廊,次日,陽光普照,伴隨著雨后沁人的春天的味道,我們來到沁水坪曲線,體會這里濃厚的公路文化氣息。
寫路,舉文化之墨
自2009年起,沁水公路管理段圍繞特色城鎮化建設的總體規劃,以“樸實自然、和諧共生”為主題,將公路自身特點與地域文化有機結合,使公路元素與沿線風土、人文及自然景觀和諧共融,開展“公路文化長廊、綠色長廊”兩廊建設。
在坪曲線和陵沁線的部分路段,利用沿線擋土墻、護面墻等為載體,充分展示了沁河流域豐厚的地域文化,以及新時期構建生態沁水、人文沁水、綠色沁水、和諧沁水的良好形象。截至目前,公路文化長廊共完成建設投資464.2萬元。
車行一路,景觀不斷,巧思不絕……
路憩園,從字面上就能看出是供人們在旅途中“小憩”的樂園。登亭遠眺“彎則水庫”浩瀚的水利工程,小坐品味沁水當地廣為流傳的民間故事。一彎書卷,“纏網寺”之由來,以及先祖舜王耕播的場景,應次展開。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國華村的“路之歌”浮雕墻。開篇寫著這樣一段話:“生活是一組歌,一組多情的歌,歌中有酸、有甜、有苦、有辣、有澀。這組歌要我們用努力和拼搏作詞,用智慧和汗水譜曲。我們要用心去吟唱,我們要用情去放歌。我們筑路人的情,是情中情。
而我們筑路人的生活,是歌中歌。”從肩挑手扛,到機械化養路,再到今日的信息化覆蓋,通過不同時期分畫幅的簡單勾勒,再現了筑路的艱辛。
東塢嶺戰役浮雕,根據1938年7月29日著名的東塢嶺抗日戰役創作而成。畫面由豐碑、支援、伏擊、激戰、殲滅五部分組成,用寫實的手法、長卷的形式,還原昔日抗擊日軍的英雄場面,謳歌并緬懷先輩們保家衛國的高尚品德,警醒后人在享受幸福生活的同時莫忘歷史。
端潤路口的“沁水名人廊”,以沁河為主線,貫穿由《沁水縣志》記載的從后梁名畫家荊浩至1949年間的近百位歷史名人。西河公路文化墻,將路地共建的作業場景與睿智的格言警句巧妙地結合起來,激勵大家同心同德,共創沁水美好明天。
據沁水公路管理段黨支部書記田海林介紹,在文化長廊的設計過程中,處處滲透著“環保、安全、自然、生態”的理念,以期為路人提供一個人與自然、傳統與現代、城市與鄉村共生相容的美好空間。
共建,點亮百姓生活路
好了,景美了,如何管理是關鍵。秉承“路中精細、路側完備、路外和諧”的宗旨,沁水公路管理段主動與沿線村委簽訂了《路地共建文明路協議書》,形成了公路與沿線村鎮齊抓共管、人人參與、共建共享、互利共贏的管理新格局。公路沿線“一村一景,因地制宜”,體現出不同特色,公路文化墻、公路綠化景觀帶、休閑健身活動場所隨處可見。
“其實,要做好路地共建工作,困難還是挺多的。”田海林回憶道,“起初,有些村子不愿意配合我們,拒絕簽協議。后來,他們看到其它村子參與共建之后,變得干凈整潔了,環境優美,生活更加便捷舒適。最后,他們又主動來找我們,要求共建。”
路地共建文明路,不僅使沿線村莊的面貌發生了巨大的改變,更深層次的變化還是體現在村民們的觀念上。
過去,村民們隨手就把生活垃圾倒在路邊,也沒人管理,久而久之,垃圾都堆在路上,“有些村子里,路上一半都堆滿了垃圾”。
沁水公路管理段花大力氣,將路面進行清掃、整修,還在村子里建起了垃圾池。起初,村民們還是習慣將垃圾隨手扔在路上,“我們經常是一邊清掃,一邊還要給老百姓做工作,讓他們把垃圾倒在垃圾池,這樣一來,不僅便于垃圾的統一處理,還能使路上更加清潔,行路更加方便,也能使自己有一個更加潔凈優美的生活環境。”
“還有些村民,看見我們在路邊種的花開得漂亮,他們就拿小鏟子把花連根挖出來,放到小花盆里,擺在自己家中。”類似這樣看起來不可思議的事情,還發生過許多。田海林說,要想讓村民們的固有觀念發生轉變,還是需要一個過程的。
變化總是在悄然發生。慢慢地,村民們不再把垃圾倒在路上了,他們也不愿意每天伴著臭氣熏天的垃圾走在路上;村民們不再把路邊栽種好的花拿回家里了,開放在路邊的花朵,一樣可以點亮他們的生活。
心到,灑下一路繽紛
文化路之興、文明路之盛,給沿線村莊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同時也在潛移默化中,激發起當地百姓創建美好家園的動力與決心。
如今,放眼望去,每家每戶都砌起了統一裝飾的大門,紅彤彤的,昭示著百姓們的生活越過越紅火。村里建起了標準化籃球場,綠化帶、涼亭、小花園,小橋、流水、人家……同行的小張不禁感慨,“這里實在是太美啦!我都不想回到城市里去了。空氣清新,綠樹環抱,鮮花掩映,生活多美好!”
田海林聽完,笑得合不攏嘴。“考慮到村民們的安全,我們還在路邊修建起隔離帶。為了不讓水泥隔離帶顯得過于單調,我們動了許多腦筋,你看,有城墻形狀的,還有仿木樁式。一來保平安,二來也算是又一個小景,為路上增添了些趣味。”
村里每天都有新面貌。“一開始,都是我們在為村民們辦實事。后來,老百姓也開始幫我們了。”田海林邊說邊領著我們來到里必村級組織活動場所,“這里同時也是我們的公路服務區,司機朋友們可以來這里休息、吃飯、加水、維修車輛,超市、飯店、衛生間,一應俱全。”像這樣兼具公路服務區功能的村級活動場所,在沁水縣還有許多,二位一體相結合,既節省了開支,又方便了行人,還能給村民們帶來商機。
從細節處著眼,沁水公路人不放過任何一個能夠加以利用的地方,將文化元素點綴其中。他們利用路面標識牌的背面,配以體現當地文化特色的圖片和詩句,“車行沁水,桃花盛開沁河岸”、“車行沁水,文學巨匠染江山晴天”,一派別出心裁的詩情畫意。心到,自能成。
沁心,若水。沁水。或許并不只是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