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重慶模式”
2011-5-18 14:44: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截止2010年底,重慶市公路總里程達11.7萬公里,其中,國道3108公里、省道8155公里、縣道12047公里、鄉道15119公里、專用公路546公里、村道77973公里。每百平方公里國土面積上擁有公路通車里程141.9公里,居西部第一、全國第五。道路的快速建成對重慶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起到積極推動作用,車輛增速快、道路攤子大、維護成本高等對后期管養提出了更加嚴峻的考驗,經費不足成為影響和制約公路管養事業可持續發展的瓶頸。
養護管理體制與數字
直轄前,重慶公路養護管理采用“條條”管理體制。直轄后,市委、市政府出臺了《關于進一步下放權力加快區(市)縣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意見(試行)》(渝委發〔1997〕1號),按照文件精神,原由市直管公路管養機構的人權、財權、事權成建制劃歸區縣政府,確立了“條塊結合,以塊為主”的管理體制,即重慶市交通委員會負責全市公路管養的監督指導,重慶市公路局承擔全市地方公路的行業管理,區縣政府負責轄區內地方公路的建設與養護管理,鄉鎮政府負責鄉村公路的建設與養護管理工作。地方交通主管部門既代表區縣政府行使管理職能,又從事公路建設和養護;區縣公路管理機構在當地交通主管部門領導下具體執行國省道和部分農村公路養護管理工作。
截止20 09年底,全市共有養護職工19402人。其中,在崗職工8637人,占職工總數的44.52%;退養職工281人,占職工總數的1.45%;離退休職工 8477人,占職工總數的43.69%;臨時職工2007人,占職工總數的10.34%。全市公路養護在崗職工中,具有初中及以下學歷的有 4494人,占在崗職工總人數的 52.03%;具有高中學歷的有 1635人,占在崗職工總人數的18.93%;具有大專以上學歷的有 2508人,占在崗職工總人數的 29.04%,其中,具有研究生學歷的有 15人,僅占在崗職工總人數的 0.17%。
養護的“攔路虎”
區縣公路養護管理機構設置不科學是養護最大的障礙。
《公路法》規定,區縣公路管理機構應當是集公路建設、養護和管理職能于一體的事業法人組織,1998年交通部福州會議提出了“管養分離”的模式,但由于事業單位改革推進緩慢,原有格局仍未得到實質改變。區縣交通主管部門代替公路養護主管部門履行公路養護管理職責,成立公路局(養護管理段、所)等專門機構,僅僅為純粹的養護生產機構,或行使管理鄉村公路職責。全市40個區縣公路管理機構稱謂繁多,名稱不統一。其中,有21個區縣名稱為公路局(公路管理局),12個區縣名稱為養護局(段、所、站),有7個區縣名稱為公路管理所(公路所)。部分區縣還在管養單位外,增設了隧道管理處和大橋管理處,這些部門與管養單位互相獨立,不利于路網整體養護生產和管理。
按照《重慶市公路路政管理條例》的規定,重慶市的路政管理職責2002年開始陸續從公路管養機構中剝離出來,成為獨立的路政管理機構。2005年,市政府下發了《關于在全市交通領域實行綜合行政執法改革試點工作的意見》(渝府發〔2005〕61號),推行交通綜合執法改革。目前全市已有19個區縣實施了交通執法改革,組建了專門的交通綜合執法機構,負責交通行政處罰職能,其他21個區縣維持原狀。
部分區縣政府未將養路經費納入同級財政預算直接造成資金不足。
按照重慶市委1997年1號文件精神,區縣政府作為公路管理責任主體,負責轄區內國省道、農村公路管養,市級征收的養路費按比例切塊撥付到各區縣,主要用于國省道的日常養護。經查,區縣財政農村公路養護資金投入嚴重不足,導致大部分區縣的農村公路養護僅依靠市級補助的養護工程費或擠占挪用國省道養護資金,農村公路養護質量堪憂。
2010年6月,重慶市政府辦公廳出臺《關于進一步理順公路養護管理體制的意見》(渝辦發〔2010〕162號),明確規定:各區縣人民政府是本行政區域內國省道和農村公路養護管理的責任主體,可將本地的公路養護管理機構由自收自支事業單位變更為本級全額撥款的事業單位,其運行經費和養護職工的基本支出應納入同級財政預算,并按照相關規定和標準將養護單位事業在編職工納入事業單位基本養老保險和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同年12月,重慶市交通委員會、重慶市財政局聯合下發了《貫徹落實市政府辦公廳關于進一步理順公路養護管理體制的意見的通知》(渝交委[2010]260號),作為落實162號文件配套辦法。目前,已有36個區縣按照162號文件執行。
公路養護職工工作環境差、工資待遇低和隊伍結構不合理,制約了素質的提高。
公路養護工作屬野外作業,工作地點偏遠,“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公路養護職工被稱為“拿工資的農民”,社會地位日漸低下,多數道班房年久失修,甚至有的已成為危房,直轄后基本未安排道班房建設資金,公路養護職工生存環境每況愈下,生活極為艱難。同時,公路養護職工工資低,部分區縣的公路養護職工人均約1200元/月,有的年輕職工甚至不足1000元/月。公路養護職工每月除檔案工資外,無其他任何收入來源,公路養護職工法定“五險”的參保情況普遍較差,很多政策性福利待遇無法兌現,更談不上每年參加體檢和發放住房補貼等其他福利。
從隊伍年齡結構上看,34歲及以下的公路養護職工人數僅占公路養護隊伍總人數的 16.15%,其中,29 歲及以下的公路養護職工約占公路養護隊伍總人數的 5%。全市公路養護在崗職工的年齡主要集中在 35 歲至 44 歲之間,34 歲及以下公路養護在崗職工嚴重缺乏;知識結構同樣令人憂慮。在重慶,大專及以上學歷的職工占24.59%;高中及以下學歷的占75.41%,其中,僅15人擁有研究生學歷。全市公路養護隊伍管理人員 1837人中,具有專業技術職稱的比例偏低,僅占46.87%。
公路養護生產條件差,難以滿足公路養護事業的發展需要。
由于養護經費不足等原因,養護機械設備配置不合理,除公路搶險保通機械外,路基、瀝青路面、構造物、排水系統等公路設施養護方面的機械設備十分缺乏。由于養護資金短缺,更談不上改善職工生產生活條件,道班房建設嚴重滯后,造成道班房在數量和質量上不能滿足公路養護事業需求;重慶地方公路養護系統的信息技術運用水平落后,目前尚無全市公路養護管理信息系統,不能進行有效動態監測,信息報送遲緩;尚未建立市、區(縣)兩級管理機構的綜合業務管理平臺,不能實現業務互通互聯,更難以向公路使用者及時、準確告知施工、阻斷、氣象及突發事件等。
尋求破解難題之道理
順管理體制,是先決條件。
2008年,重慶市被國家確定為事業單位分類改革試點省市之一,并寫入國務院3號文件,作為重慶推進統籌城鄉改革和發展的重要工作已經啟動。在國家事業單位分類改革中,建議將公路養護管理單位納入公益一類事業單位,經費由地方財政予以保障。同時,建議市編委出臺指導性意見,指導各區縣科學合理設置公路管理機構,明確公路管理機構職能定位,真正理順關系;建立公路養護統一管理平臺,統一區縣公路養護管理機構設置,實行統一機構名稱,統一機構職級,構建“一委一局”或“一委一局一中心”模式,即各區縣設置交通委員會實施行政管理,設置公路局實施行業指導與管理,有條件的區縣設置公路養護中心進行生產管理。
將兩個文件的落實納入全年公路工作目標考核。
不僅從形式上落實好重慶162號文件和260號文件兩個文件精神,更把專項配套資金投入到位,提供強有力的經費保障,用于國省道和農村公路養護,以及養護職工隊伍的基本支出,以此作為年度公路工作目標考核的重要標準;加大養護經費監管,確保?顚S。
相關部門要嚴密監控由市級財政及交通主管部門下撥的養護專項經費,加強監察審計工作力度,了解區縣財政是否及時足額撥付養護專項經費以及資金的流轉渠道等,為實現?顚S锰峁⿵娪辛Φ闹贫缺U。
加強軟硬件建設是當務之急。
加強道班建設 道班房建設要按照“統籌安排、超前謀劃、著眼長遠、合理布局”的原則,與公路改造同規劃、同設計、同施工、同驗收。道班房建設要標準化,做到功能完善(盡可能設計為二居室及以上套型,有獨立廚房和衛生間)、設施齊全(水、電、暖、文娛設施以及電話、網線配套,圍墻、大門及防護窗等安全設施)。
改革道班模式 要根據路網分布、路面類型等各種因素,對原有小道班進行調整和改組,實行工區管理,成立混凝土路面及瀝青路面、橋涵等專業化養護作業組,將公路養護作業人員、機械相對集中起來,以形成合力,發揮最大效益;加大資金投入購置專業設備,提高養護作業質量和效率。
加強信息建設 實現全市各區縣公路交通信息互通、資源整合、業務聯動,通過一批信息化重點項目的建設,構建重慶市“數字公路”主骨架,基本實現行業管理協同聯動、路網運行實時感知、信息溝通全面覆蓋、應急處置信息快速、公眾信息服務友好,有力促進重慶市地方公路發展的現代化進程。
一支高素質專業化公路養護隊伍是發展的保障。
實施專業技術人員的培養工程。根據公路事業發展規模的要求,適當增加專業技術人員總量,逐步優化專業技術人才的年齡結構和職務結構,加速培養短缺人才。依靠提高人員素質,實現整體性人才資源開發。同時,依據公路事業發展的重點任務和科技主攻方向,有計劃地選拔和培養一批有發展前途的中青年專業技術骨干,組建學術技術梯隊,加強中青年拔尖人才的培養工作,并以此帶動專業技術人才整體素質的提高。
實施公路行業高技能人才的培養工程,重點培養專業技能型緊缺人員。充分發掘現有各類培訓機構的潛力,經過強化培訓和實踐鍛煉,造就更多的高技能人才;拓寬高技能人才培養渠道。依托全社會職業教育體系,以具有顯著公路行業特色的職業教育院校為主干,建立結構合理、規模適度、質量可靠、協調發展、靈活開放、符合公路和社會發展實際的,并與市場需求和勞動就業緊密結合的技能型人才培養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