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國家投215億打造“黃金水道”5000噸級海船通達武漢
2011-5-12 13:55: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長江水道順暢通達有利于沿江經濟發展 高鐵時代,鐵路的高速度、大運量、低成本優勢明顯,對公路和航空運輸構成巨大威脅,水路運輸也似乎被逐漸“邊緣化”了。然而,實際情況真的如此嗎?
今年3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張德江在我省荊州出席國家內河航道“十二五”建設啟動儀式時強調,要大力發展內河航運。而今年元月,國務院有關文件也明確提出,用10年左右時間建設1.9萬公里國家高等級航道,把長江初步建成平安、暢通、綠色、高效的現代化內河水運。5月7日,長江航道局透露,“十二五”期間,國家將投資215億元用于長江航道建設,將長江打造成真正的“黃金水道”。國家如此重視長江航運,原因何在?
六成貨物周轉靠“跑碼頭” 一條長江抵得上20條鐵路線
在鐵路、公路、水運、航空等交通運輸方式的較量中,不少人習慣上認為鐵路的高速度、大運量、低成本優勢明顯,尤其是高鐵時代的到來,鐵路貨運運能得到空前釋放,“鐵老大”的地位難以撼動。殊不知,在貨物運輸這個“江湖”里,素有“黃金水道”之稱的長江才是真正的“江湖老大”。
首先,水運在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據統計,長江干流沿線九省市GDP總量占全國的40%,長江沿岸聚集了全國500強企業中的近200家。長江水系水運貨運量、貨物周轉量分別占全社會的20%、60%,長江干線水運完成了沿江地區近85%的煤炭和鐵礦石運輸任務,鋼鐵、化工品和汽車產量分別占全國的 33%、46%、和40%。據測算,長江水運對沿江九省市經濟發展的直接和間接貢獻就達1.2萬億元,帶動就業近千萬人。長江三角洲水網地區,水運的地位更加突出,承擔著近80%的社會貨運量。
其次,在運輸能力上,近年來,長江干線貨運量保持了年均2位數的增長速度,高于我國GDP增速。 2009年,長江干線完成貨運量13.3億噸,是美國密西西比河的2倍,是歐洲萊茵河的3倍,已經成為世界上運輸最繁忙、貨運量最大的通航河流。2010 年,長江干線貨運量超過15億噸,再創歷史新高,其年運輸能力抵得上20條鐵路線。
此外,與鐵路、公路等運輸方式比較,水運具有成本低、占地小、能耗小、安全且綠色環保的優勢。據測算,從重慶到上海通過長江、鐵路、公路運輸集裝箱的單位運價比約為1:2:6;在運輸距離相同的情況下,三級或四級航道的通過能力為干線鐵路的1—1.5倍、高速公路的4—6倍;從耗能方面看,公路、鐵路、長江干線每千噸公里運輸周轉量能耗比是14:2:1;從污染排放方面看,內河航運污染物單位排放量是公路的1/15、鐵路的1/1.2。同時,內河航運占地少,長江干線單位占地產生的貨物周轉量是公路的167倍、鐵路的13倍。
5年再投215億元 長江將變“水上高速公路”
長江航道局副總工程師薛俊介紹,長江航運雖然取得了顯著的成就,但是與世界內河航運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比如,與美國密西西比河和歐洲萊茵河相比,長江航運基礎設施相對落后,航運潛力并沒有充分發揮,尤其是在航道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仍需要提高。
據了解,發達國家的內河航道等級較為統一,且基本都形成干支相通、布局合理的高等級航道網;而長江干線航道雖經過多年系統整治,但部分航道等級仍然較低,中游的荊江河段“卡脖子”阻航,礙航險灘30余處,下游“三沙”(福姜沙、通洲沙、白茆沙)水道成為海輪進江的主要“瓶頸”。
據介紹,“十一五”以來,長江航道建設投資力度空前加大。在過去5年中,長江航道局按照“延上游、暢中游、深下游”建設思路,完成建設投資54.24億元,長江35處礙航淺灘得到了大規模整治。
通過集中治理,長江下游航道初步實現了深水化,南京至太倉段航道水深達10.5米,太倉至長江口航道水深達到12.5米,3萬噸級海輪可常年通達南京,5萬噸級海輪可常年到達太倉;中游荊江河段的最低航道維護水深從2.9米提高到了3.2米,枯水期通航緊張局面明顯緩解;上游重慶至宜賓航道最低的航道水深從1.8米提高到了2.7米,達到三級航道標準,實現了2838公里干線航道全河段全天候通航。
而在交通運輸部“十二五”期的投資計劃中,初步確定長江航道建設投資將達到215億元,其中航道治理165億元,其他基礎設施建設50億元。“航道整治后,水深擴大,船舶通航能力提高,相當于陸地上把一級公路升級為高速公路,無論是長江沿岸的產業還是港口,都將獲得巨大經濟效益。”
治理中游水運無憂 5000噸級海船將通達武漢
長江中游河段上起宜昌,下至武漢,全長626公里,歷來是長江航道建設維護的重點河段,集中了一批重點礙航水道。其中,荊江河段九曲回腸、灘多水淺、復雜多變,是長江中游乃至全線著名的“卡脖子”河段,久而久之,成了長江水運的“腸梗阻”。
因此,作為連通西部到東部出海口的必經之路——長江中游航道整治可謂舉足輕重,中游暢才能長江暢。
近年來,國家加快實施航道的大規模整治,中游航道維護水深尺度提高至3.2米,提高了枯水期中游航道的通過能力,三峽成庫后上游通航條件也大為改善。長江2838公里全部為高等級航道,實現晝夜通航。
2008年9月,長江上游宜賓至重慶水深提高到2.7米,歷史上首次實現了干線航道全河段晝夜通航。2009年11月,宜昌至城陵磯河段枯水期水深從 2.9米提升到3.0米,打破了56年枯水期2.9米水深的局面,去年,該航道水深再次提升,達到3.2米,與此同時,長江海輪航線又向內陸延伸了228 公里,從此,岳陽港以下長江航道每年4月開始至9月結束可供8000噸級海輪航行。
長江航道局副總工程師薛俊說,“十二五”期間,長江中游航道整治建設將由此前的單一項目治理走向系統整治,共實施36個項目,主要分布在蘆家河、周天、窯監、界牌、武橋等9個重點礙航水道。通過實施一系列航道整治工程,提高長江中游航道通過能力,消除長期困擾長江水運發展的中游“腸梗阻”現象。到“十二五”末,長江中游宜昌至城陵磯段航道水深將由目前的2.9米提高到3.5米,城陵磯至武漢段航道水深由3.2米提高到3.7米,五千噸海船可通達武漢,三千噸級船舶通達城陵磯,長江中游航道通過能力大大提高。
億噸大港吞吐內陸 武漢將成中部水上“門戶”
湖北境內長江干流全長1038公里,占長江干線通航里程2838公里的36%,在沿江各省市中位居第一。
2008年5月,省委、省政府審時度勢,整合資源,跨行政區劃打造武漢新港;武漢長江中游航運中心建設去年上升為國家戰略,進一步推動了武漢內陸大港的復興。
2010年4月28日,武漢“江海直達”航線復航,從陽邏港到上海洋山港這條“水上高速公路”,貨物48小時即抵上海洋山港出口大洋彼岸。為內陸地區出口物流利用黃金水道出關筑起了一道快速通道,每箱貨物可節約運輸成本550美元;中遠直達快航,使湖北貨物接轉歐洲干線班輪的時間縮短了一周。
同年12月25日,武漢新港的當年貨物吞吐量突破1億噸大關,讓這個曾經輝煌的內陸港口,再次躋身中國內河港口第一方陣,成為長江中上游第一大港口。
據介紹,目前,湖北省沿長江展開的鋼鐵和石化工業走廊、沿漢江展開的汽車工業走廊都具備了相當規模。全省85%以上的煤炭和石油、90%以上的電煤等大宗貨物需從省外調入,水運量所占比例達到20%。武鋼集團、武漢石化、神龍汽車等大型企業正擴大水運,大出大進,形成更大規模效應。
而隨著武漢新港的建設,武漢制造業的競爭力將進一步增強。根據測算,水運每馬力運量可達9噸,是火車的4倍、汽車的50倍、飛機的100倍;水運能耗低,不及火車的一半,只有汽車的1/8、飛機的1/100。屆時,武鋼的鐵礦石、80萬噸乙烯工廠所需要的原油,在運費上將節約一大塊。
通江達海的便捷、運輸成本的低廉,使武漢新港再次受到貨運物流的青睞。據了解,川、渝、豫、湘等內陸省市的外貿貨物,以及福建、浙江等沿海地區銷往內地的貨物,又開始大量選擇在武漢中轉。
隨著國家對長江航道建設的大規模投入,武漢將逐步由內陸城市變為“沿海地區”,成為中部地區走向海外的水上“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