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大道撐起江津拓展之夢
2011-4-7 12:40: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5 年前,在江津的柏林鎮東勝村曾發生過這樣一件事:村民劉遠勝看中這里山好水好的自然條件,承包了一處魚塘。辛辛苦苦經營了一年,魚豐收了!他樂呵呵地準備把魚運到城里賣個好價錢,誰知卻因為出村的土路坑坑洼洼,一路顛簸到城里的時候,新鮮的活魚大部分成了死魚……“無路可走、有路難行”的交通狀況,“豐收難增收”的殘酷現實,使修路成為老百姓最迫切的期盼!為此,十一五期間,江津交通搶抓發展機遇,提出了“融城”、“帶鄉”、“興水”加“服務”的“3+1”發展思路。
圍繞這個目標,江津交通努力拼搏,五年間,全區新建改建公路橋梁等120 多個項目捷報頻傳:
“融城”——已建成的江津長江大橋、觀音巖長江大橋、在建的迎賓長江大橋和擬建的幾江長江大橋,將實現“一江兩岸”的完美連接。津馬大道、九江大道、西江大道、外環高速公路、渝瀘高速公路,實現了與重慶主城的無縫接軌,大大縮短了時空距離;“ 帶鄉”——農村公路以每年200 公里的速度強勢推進,鎮街通暢率和行政村通達率已分別達到100%,行政村通暢率達到86.5%,提前兩年完成了“十一五”目標任務;“興水”——縱貫全區的127 公里長江黃金岸線,豐富的內河航運資源,星羅棋布的水運碼頭,見證了江津航運事業的繁榮興盛;“服務”——隨著一條條公路由窄變寬,路面由黃變黑,公交車、客運班車開進了偏遠的村莊,城里人回家、鄉親們進城、做買賣、走親戚、看病、辦事、走南闖北,再也不用徒步泥濘,爬坡上坎了。山里的新鮮蔬果進了城,城里的工業產品下了鄉。小貨車、小汽車、摩托車成了大家勤勞致富的好幫手,鄉親們的生活也隨著交通的發展越來越富裕了。
在江津交通發展的過程中,區交委主任夏昭祿同志反復強調的一句話——質量是工程的生命!他說:“修路架橋,造福子孫后代,是功德無量的事情,我們一定要把好事辦好!”五年間,夏昭祿帶領交通“一班人”,常年奔波在工地。五年后,頭發由黑變白了,公路卻由黃變黑了!在全區數千公里公路線上,到處都留下了他的身影和足跡。領導帶頭,員工爭先,江津交通建設,凝聚了大家無數的汗水和心血:
2007 年的初冬,在賈百路、仁西路等農村公路硬化改造前,交委公路建管科的同志們冒嚴寒、頂風雨,起早摸黑進行放線測量的情景。那個初冬,陰雨綿綿,雨水夾雜雪花,天氣奇冷。負責放線測量的同志們,每天天剛亮就得出發,天黑盡了,才深一腳淺一腳地回到臨時租住的農舍,吃完農家的粗茶淡飯,他們兩人一組,輪流用唯一的洗腳盆泡著凍僵的腳,熱氣蒸騰中,他們似乎忘卻了一天的勞累和疲憊。
可農舍簡陋,寒夜難捱,單薄的棉被,常常使他們半夜凍醒,醒來便再也無法入睡,只有蜷成一團迷迷糊糊地捱到天亮……
87 公里農村公路,41 天徒步奔波,建管科的同志們勝利地完成了測量任務。這87 公里中每一米道路,都是他們用心血丈量出來的!
2009 年的夏天,在江津油灘公路改建過程中,為了確保工程質量,交通技術人員曾頭頂烈日,終日守在施工現場,沿途查看工程質量,實地檢查施工細節。為了搶時間趕進度,負責公路建設的同志們在氣溫高達40 度的情況下,忍受著瀝青鋪撒現場冒起來的一股股刺鼻嗆人的熱浪,大汗淋漓地戰斗在熱火朝天的鋪筑現場。當問到他們,公路建設這么苦,這么累,為什么還這么執著時,他們說:“要干好這項工作,肯定得吃苦、奔波、受累,習慣了就好了!”正是因為他們的辛勤付出,江津交通,連續14 年榮獲重慶市公路工作目標考核一等獎,先后被評為重慶市農村公路建設先進集體和“二環八射”高速公路建設先進集體。
江津交通人,為了“暢通重慶”目標的實現,他們不畏嚴寒酷暑,以“甘當鋪路基石,勇做開路先鋒”的豪情壯志,辛勤奔波在遼闊的江津山川,是他們,用汗水鋪筑起一條條致富之路、騰飛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