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難奮進建中心 水運發展創佳績
2011-4-7 12:39: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十一五”全市水運系統緊緊抓住西部大開發、三峽工程蓄水和長江黃金水道建設等歷史性的發展機遇,求實創新,克難奮進,水運發展再創佳績。
水運經濟快速發展,主要指標實現翻番
“十一五”期間,我市水運發展邁出了新步伐,建立了新格局,實現了新突破。2010 年水運經濟主要指標再創歷史新高。全年完成貨運量9660 萬噸,是2005 年的2.5 倍,年均增長20.1%;貨運周轉量1219億噸公里,是2005 年的3 倍,年均增長25.2%;港口貨物吞吐量9668 萬噸,是2005 年的1.8 倍,年均增長13%;其中外貿吞吐量288 萬噸,是2005 年的1.5 倍,年均增長8.3%;集裝箱吞吐量56 萬標箱,是2005 年的2.6 倍,年均增長20.8%;滾裝汽車吞吐量56 萬輛,是2005 年的1.5 倍,年均增長8.4%。水路貨運平均運距從2005 年的1000 公里提高到2010 年的1262 公里,平均運距內河最長。全年完成水路貨運周轉量占重慶全社會總量的60.6%,繼續穩居全市綜合運輸體系第一位。
建設投資大幅增長,基礎設施顯著改善
“十一五”全市水運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加快,規劃投資114 億元,完成投資145 億元,是“十五”期總投資的4.8倍。
航道通過能力顯著提高。以“一干兩支”為主的內河航道體系基本形成。“十一五”全市新增航道里程229公里,總里程達到4451公里,四級以上航道占17.4%,支流對干流貨運量貢獻率由10%左右提高到20%。
港口功能結構更加優化。相繼建成主城寸灘、萬州江南、巴南佛耳巖、涪陵黃旗等一批5000 噸級大型化、專業化港口,果園港、新田港等重點項目開工,基本形成以“重慶主城、涪陵、萬州”三個樞紐港區和“江津、永川、合川、奉節、武隆”五個重點港區為龍頭的港口體系;生產性泊位從2005 年的1392 個減少到2010年的833個,而貨物和集裝箱通過能力分別增加6400 萬噸、175 萬標箱,達到了1.3 億噸、200 萬標箱,是“十五”末的2 倍和8 倍,港口大型化、專業化、機械化趨勢明顯;專業化泊位占總通過能力比重提高到42%,港口結構更加優化。
支持保障系統逐步完善。實施了大寧河支持保障系統建設工程,按三級航道標準配布了一類航標、全套VHF 船岸通信系統和航道視頻監控系統;烏江彭水電站至龔灘段41 公里支持保障系統建設工程正在抓緊實施;在嘉陵江河口段試驗推廣了航標遙控遙測系統,嘉陵江河口至北碚68 公里、烏江河口至白濤27 公里航道實施了夜航航標配布;在支流航道橋區、灘險等重點航段推廣視頻監控系統并實行重點設標,助導航設施有效覆蓋。
加快船型標準化,水運結構不斷優化
運力結構不斷優化。貨運方面,運輸船舶從2005 年的4052 艘、240 萬載重噸發展到現在的4300余艘、480 萬載重噸,全市貨運船舶平均噸位由2005年的870 載重噸提高到2010 年的1700 載重噸,居全國內河第一。客運方面,普通客運船舶逐步被一批世界級內河豪華郵輪替代,內河五星豪華郵輪從8 艘發展到12 艘,其中最大豪華郵輪噸位已達1 萬總噸,三峽旅游客運實現上檔升級。
企業實力明顯增強。引導企業實施規模化經營和規范化管理,加強與貨主的戰略合作,促進航運產業向綜合物流延伸。水運企業從2005 年的288 家發展到2010 年452 家,營運船舶公司化程度達到95%,公司平均運力從2005 年的8000 載重噸提高到1.6 萬載重噸,10萬噸以上運力的企業發展到10家,企業規模明顯增大,抗風險能力和綜合競爭能力顯著增強。
新型運輸方式發展迅速。積極培育適應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型運輸方式,集裝箱、化危品、滾裝運輸等專業化運輸方式發展勢頭迅猛,重慶成為長江內河運輸方式最為齊全的地區。集裝箱運輸企業、船舶、箱位數分別從2005 年的6 家、104 艘、1.5 萬標箱發展到現在的25 家、186 艘、3.4 萬標箱;化危品運輸船舶、運能分別從2005年的84艘、12.6萬載重噸發展到目前的115 艘、30.4 萬載重噸;商品車滾裝運輸船舶、車位分別從2005 年的7 艘、2800 車位發展到目前的10艘、4272車位。
加大資金投入,安全形勢持續穩定
全市自2003 年7 月起已連續91 個月未發生一次性死亡10 人以上的水上交通事故,年均死亡人數下降到20 人以內,水上死亡人數從占全國的20%下降到5%,確保了水運行業的安全發展。
切實加強行業管理,市場秩序不斷規范
全市水運企業經營資質檢查率達100%,對經營資質保持不好、服務質量差和發生安全責任事故的30 余家水運企業及200 余艘船舶分別進行了停業和停航整頓。同時,評出17 家守信重諾的誠信企業。
強化港口經營資質管理,建立完善港口安全評價專家庫,完成化危品碼頭安全評價129 個。全市29 個船檢機構五年共審查各類圖紙847 套次,檢驗各類船舶25178 艘次、船用產品67420 套次,未發生一起船舶檢驗質量事故。出臺重慶市水運建設市場信用管理辦法及實施細則等制度,在全國率先與部級信用平臺實現信用信息共享。將履約能力差的10 余家單位清理出場。水運工程施工安全得到有效保障,未發生1 起重特大安全生產事故;質量監督一次抽查合格率達到87.2%,比2005年提高7個百分點。
運輸保障能力增強,服務水平不斷提高
一是水運服務我市及西部地區經濟發展能力進一步提高。水運完成全市90%以上的進出口外貿物資運輸,周邊省市貨物中轉量占全市港口貨物吞吐量的35%,成為我市對外開放和周邊省市對外發展的重要通道。二是水路運輸關鍵時期的組織保障能力增強。協調解決了1500 艘次集裝箱快班輪優先過閘,出色地完成了三峽船閘完建期的運輸組織工作和“5.12”大地震期間救災物資的及時運送工作。三是水運企業標準化運力發展融資難題破解有力。充分利用市政府水運發展資金,每年投入4000 萬元,采用擔保貸款方式,積極引導水運企業重點發展標準化、專業化、大型化船舶。迄今幫助11 家水運企業成功融資3.7億元,建造標準化船舶50艘,共25萬載重噸。
引導水運低碳發展,節能減排成效凸顯
推進水運低碳、綠色發展。重慶內河船型標準化項目被列入交通運輸部交通行業第二批節能減排示范項目向全國推廣,雙尾、球鼻首、低轉速大直徑螺旋槳技術等節能船型、新技術、新工藝在標準化船舶中得到廣泛應用。
加大科技創新力度,促進水運科學發展
建設水上交通管理監控系統、水上交通應急指揮系統、水上交通視頻監控系統,提高了應急救援能力;開發重慶市港航綜合信息、港口綜合信息管理系統和船舶檢驗管理信息系統,提高了行政管理效能;
完成“嘉陵江草街航電樞紐船閘通航關鍵技術”、“烏江航運建設關鍵技術研究”、“三峽庫區航運安全環境仿真系統研究”等交通運輸部西部科技項目;開展“三峽庫區運輸船舶節能實用技術研究”、“重慶水運節能減排評價指標體系及政策研究”,提高了科學發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