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經貿資訊

加工貿易轉型“頑疾”

2011-4-19 14:10: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近期,中國加工貿易“增量不增利”強勢回潮,繼續加劇“中國制造”在國際分工產業鏈低端愈陷愈深的局面。   “不光擔心拿不到訂單,更擔心即使拿了訂單也掙不到錢。”盡管已經從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中恢復過來,但深圳一家代工企業總經理何源(化名)對所在企業的發展前景依然感到擔憂,在接受《瞭望》新聞周刊采訪時,他表示“這不是其一家企業面臨的問題,在深圳的許多加工貿易企業都存在類似的情況。”
  “所做的工作很簡單,沒有多少技術含量可言,隨便一家企業都可以做,所以競爭非常激烈,企業為了生存只能降低利潤,打價格戰。”按照他的估計,當地加工貿易企業的利潤率一般不會超過10%,“有許多可能只有5%,甚至更低。”
  更嚴峻的挑戰還不在于此。“經濟回暖,訂單一來,就沒人再提轉型升級的事了。”他坦言,雖然企業也深知由此所帶來的發展優勢,“但激烈的競爭,使企業既無精力也無能力去搞研發、搞技術創新、搞產品升級”。
  對于原本期望通過國際金融危機倒逼“中國制造”走向“中國創造”,脫離低端加工貿易“陷阱”的中國外向型企業和市場主管部門而言,這是一個令人難堪的局面。采訪中,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副研究員梅新育認為,“最讓人無法接受的是,當今加工貿易的某些發展趨勢似乎要將中國固定在國際分工產業鏈低端而無法自拔。”
  2010年末,蘇州和東莞被認定為全國加工貿易轉型升級首批試點城市。據本刊記者了解,其目的就是要改變此前發展緩慢的狀況,借助國際金融危機形成的倒逼機制,盡快找到一條適合中國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有效路徑。但現實顯示,困難比想象的還要大。
  豐收的貧困
  如從順差角度分析,加工貿易可謂“貢獻巨大”。盡管自去年12月份開始,加工貿易順差已連續三個月下降,但依然改變不了中國貿易順差基本來自于加工貿易的現實。根據不久前海關公布的數據,今年一季度,中國外貿罕見地出現了10.2億美元的逆差,但同一時期的加工貿易順差卻仍高達到777.1億美元,同比增加了22.8%。
  統計顯示,2001年以來,中國加工貿易順差逐年提高,特別是2005年后加工貿易順差發展較快,到2008年加工貿易順差達到2967.8億美元;2009年金融危機中,加工貿易順差仍然保持在2646.4億美元;2010年,隨著全球經濟回暖,這一數據又增加到3229億美元。
  相比之下,近10年來,一般貿易和其他貿易除了個別年份外,幾乎均為逆差。2010年,一般貿易和其他貿易的逆差更是達到了1207億美元的規模。然而,正如商務部副部長蔣耀平此前所言,“貿易結構在全球化的調整下,不是簡單地反映誰的順差大,誰的獲利就大。”
  如果按照傳統的原產地貿易統計方法,一部代工筆記本電腦出口到國外,算在中國頭上的出口值是300~400美元,減去進口自美國的零部件成本約150美元,順差大概在150~250美元。這與中國實際收益30~40美元相比,夸大了5~6倍。
  “外資企業創造的利潤自然只會流進外國投資者的錢包。”按照何源的觀點,目前的情況是“順差記在中國,利潤落在歐美”。如果改變現行的原產地貿易統計方式,按照各國產生的附加值計算,中國出口規模和順差額度都將大幅縮水。
  “豐收的貧困”這是日本經濟學家關志雄對中國加工制造業現狀所作的形容,言外之意,中國的加工貿易是“增量不增利”。
  外資依賴癥
  “很多去過歐美國家的人會發現,在這些國家里中國制造的產品,在同等質量的前提下價格會比中國國內的產品價格還低10%~20%,結果很多到歐美去旅游的中國人會大量采購這些中國制造的產品帶回中國。”何源告訴本刊記者,這看似矛盾的現象,恰恰體現出當前中國加工貿易對外資的依賴。
  “國內的加工企業沒有自己的銷售渠道,產品銷售只能依賴于國外企業。所以這些商品必須要先出口,再進口,耗費了很多物流費用,而這些費用最終都將轉嫁到中國消費者身上。”他解釋道。
  究其原因,一方面,當前中國的加工貿易大多由外資企業或外資參與的合資企業所把持。數據顯示,自2008年開始,加工貿易利用外資已連續數年占中國實際利用外資金額的一半。從好的方面說,是吸引了外資;從壞的方面說,則顯示了外資對加工貿易的控制。
  另一方面,內資加工貿易企業的命運由于全球產業鏈的布局而被外資牢牢掌控。加工貿易企業的轉型升級,最重要的是上游技術研發和下游銷售渠道,但在這兩大重要環節上,國內加工貿易企業卻嚴重依賴跨國公司。
  對外經貿大學中國對外經濟貿易研究室主任楊立強在接受本刊采訪時說,更大的挑戰在于,隨著跨國公司在中國投資的不斷加大,產業向中國轉移的加快,將中國經濟納入到其全球分工體系中去,導致中國結構性的產業依賴,并在中國的一些重要行業形成事實上的產業控制,影響中國的獨立經濟決策,對中國的經濟發展戰略造成不利影響。
  這并非沒有前車之鑒。上世紀70~80年代,拉美國家大力倡導對外開放市場并發展以加工貿易推動進出口為特點的“外向型”經濟,跨國公司和國際壟斷資本由此高度控制拉美國家經濟,還將形成的大量利潤轉移并帶回本國,進而導致拉美國家普遍的“增長而不發展”的怪現象。而當“外資”找到更好的投資地并大規模撤離時,拉美國家的經濟也迅速陷入低迷。
  “不能做”和“不愿做”
  “加工貿易企業轉型有很多困難,自主研發、創立品牌都需要大量資金、人才及技術支持。近年來,中國加工貿易企業雖然發展迅速,但大部分企業仍屬于產能有限的中小型企業。對于他們而言,轉型升級只是"看起來很美的憧憬"。”采訪中,楊立強這樣告訴本刊記者,這是“不能做”。
  “也有一些企業,具備一定的資本積累,有能力進行產品升級和技術研發,但技術研發和品牌塑造所需要的大量時間和成本投入,會讓他們望而卻步。”楊立強接著談到,“萬一技術創新不成功怎么辦?萬一資金鏈出現問題怎么辦?并非所有的企業家都具有冒險精神,這種情況屬于"不愿做"。”
  “無論是"不能做"還是"不愿做",在很大程度上都源于企業并沒有足夠的實力去承擔。”在何源看來,這一方面是現有產業鏈中的依附地位決定了中國的加工貿易企業的利潤有限,另一方面也是中國企業之間無序競爭導致的惡果。
  “利潤低,最好的辦法就是提價。事實上,目前中國的很多出口商品都有較大的提價空間。但問題在于,中國的企業是散沙一盤,內訌現象極其嚴重,倘若僅個別企業提價而另外一些企業不提價,提價的企業就有可能因遭到外商的抵制而失敗。”他談到,本來這些矛盾應通過行業協會來加以協調,但現實卻是,“官方的行業協會不管事,民間的行業協會又管不了事。”
  而出口退稅的存在又讓企業有了打“價格戰”的“底氣”。“有了出口退稅,很多企業就覺得有了可以"兜底"的利潤,因此為了搶訂單就一再壓低報價。”何源說。
  在他看來,后果就是把產品的利潤讓渡給國外的采購商,“國外的采購商一般都是國際巨頭,他們對中國的退稅政策十分了解,同時又利用其訂單大的特點,讓國內的出口企業相互殘殺,最終把價格壓到不能再低的程度。然后這些接單的出口企業會進一步向內挖掘成本空間,如克扣工人的工資福利、降低材料品質成本,等等。”
  “杯具”還沒有結束:當國內的出口加工企業處在只能依靠國家出口退稅來“過日子”的窘境時,不僅沒有博得同情,反而給一些國家采取反傾銷等貿易壁壘政策提供了借口。
  “即使在歐美發達國家因為勞動力成本、環保等因素的影響而被他們主動放棄的制造業產品,如服裝、普通消費類電子產品、紙張,等等,也經常面臨著被征反傾銷和反補貼稅的風險。”何源指出,從其征收的稅率來看,這些措施往往既不會對其保護國內企業產生多大作用,也不會影響到中國出口企業的出口量,“很明顯,這純粹是又一重的掠奪。”
  合理的選擇
  “不可因噎廢食。”楊立強強調,盡管存在諸多問題,現階段發展加工貿易對中國而言仍然至關重要。
  “如果僅從企業利潤角度來看,"增量不增利"在一定程度上是成立的,但如果將"利"理解為加工貿易對中國產業和社會發展的貢獻的話,則這一說法并不完全正確。”楊立強認為,雖然加工貿易企業相對核心零部件廠商、品牌商等利潤率較低,但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中國的就業壓力,也孕育了一批相當有競爭力的制造企業。
  “所得收益少比沒有收益好,貿易順差和外匯儲備高造成的負擔比時時刻刻面臨國際收支危機壓力好。”梅新育也持同樣觀點,未來對于中國的加工貿易而言,不是“發不發展”的問題,而是“如何發展”的問題。
  對于加工貿易,目前有兩種比較流行的觀點:向中西部轉移和開拓國內市場。
  對此,楊立強認為,短期看,并無不妥。產業轉移,可以降低成本壓力。開拓國內市場,也是應對國際市場萎縮較為有效的手段,“但這二者都是加工貿易企業應對當前挑戰的手段,而不是轉型升級的目標。如果依然按照原有的模式發展,最終仍是一條死路。”
  在他看來,加工貿易的明天唯有轉型升級一條路,并提出三個層次:其一,著力發展本土品牌商,讓代工工廠為我所用,如作為本土品牌商的聯想集團同樣由筆記本電腦代工工廠提供生產制造;其二,加強核心技術研發,尤其是新興產業,在技術上提前卡位,如華為、中興模式;其三,大力并購全球先進技術和優質資產,打造整合和主導產業鏈的中國跨國公司。這是三個逐級升高的發展層次,大致勾勒出了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階段性目標。
  梅新育的觀點則更加務實。在他看來,現階段,中國加工貿易的轉型,不是要徹底改變現行國際貿易和國際生產體系,而是要改變這個體系的收益流向。
  “如果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前,中國100%的企業是為海外公司、海外品牌做貼牌。轉型后倘若出口規模沒有縮小,在世界市場份額沒有下降,仍有95%企業是在做貼牌,但80%的量是給中國公司、中國品牌做貼牌,那就是巨大的成功。”
  因此他主張,在加工貿易轉型升級中,政府不應強求所有企業都走自創品牌的路,企業也不能都去自創品牌,而要根據自身情況量力而行:已積累了足夠實力的企業可自創品牌在國內外市場打天下,尚不具備相應實力的企業,政府要推動、鼓勵他們為有實力的自主品牌企業配套、貼牌加工,抱團打天下。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