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兩會”關于物流產業提案議案選登
2011-3-26 14:04:00 來源:現代物流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河南農業大學副校長張全國:重視國家糧食核心產區現代物流體系建設
在全國政協十一屆四次會議上,全國政協委員、河南農業大學副校長張全國提出了“關于重視國家糧食核心產區現代物流體系建設的提案”。
提案指出,在國家高度重視并落實糧食生產和流通體制改革的大環境下,糧食核心區建設取得了較快發展。無論是訂單農業、龍頭企業、品牌產品,還是糧食綜合生產能力,都有較大規模,利益聯結機制也初步形成,產業化組織形式多種多樣。河南省結合糧食核心產區建設,大力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初步形成了區域化布局、規模化種植的格局,進而形成了小麥和玉米生產帶、糧油食品和糧食深加工等糧食產業鏈條,農產品加工能力不斷增強,農業產業化水平不斷提高。糧食核心產區的農產品除小部分為生產者自用外,絕大部分成為商品需要流通,形成了巨大的物流需求。物流作為涉農產業鏈中的重要一環,連接農業生產與消費,維持著糧食市場的基本平衡。農產品物流是否順暢,不僅直接關系到農產品產需的順利銜接,而且直接關系到糧食安全的問題。
但我國近年來,特別是2010年,糧食價格均出現大幅度波動上漲,除了國際環境、自然環境等條件外,一個主要因素在于流通環節,農產品物流未能和社會經濟的發展相適應。物流渠道不暢通、信息不靈、主體不足等因素,導致糧食價值實現不充分或不能實現,造成產區農產品價格低迷,積壓、賣難,影響了生產積極性。同時,農產品物流產業集中度不夠,企業技術水平低,倉儲設施落后,跨地區糧食運輸不暢。糧食收購環節用麻袋或塑料編織袋包裝、儲存環節拆包散儲、到中轉和運輸環節又轉為包裝形態的落后包裝方式,缺乏全國統一、方便、快捷的服務于農產品生產的信息化平臺和體系。糧食物流市場法規尚不完備,市場監督管理政出多門,糧食核心區建設與區域經濟發展之間存在矛盾,農產品產業鏈局限于簡單的生產、加工、銷售三個環節,鏈條的多向性和復雜性有待進一步改善。糧食核心產區與全國各糧食主銷區長期穩定的購銷關系還有待繼續加強和完善,大市場、大流通的格局尚未形成,阻礙了糧食核心區的建設和發展。對此,為進一步降低農產品流通成本、提高農產品流通效率、增加農民收入、加速糧食核心區農業發展、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提案就糧食核心產區現代物流體系的建設提出如下建議:
科學規劃糧食核心區現代物流體系。糧食核心區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需要配套的現代物流體系的支持。以糧食核心產區發展和布局為依據,重視糧食物流園區和節點布局、重大糧食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大型糧食物流企業培育等方面,科學規劃糧食核心區現代物流體系,形成布局合理、設施先進、功能完善、運行高效的跨區域散糧物流通道、物流節點網絡體系。規劃還包括部分散糧中轉倉的建設和改造、散糧接收發放設施的建設、散糧運輸工具的配置、糧食批發市場體系建設等,促進糧食倉儲、運輸及相關設施的改造升級。
優化糧食核心區的物流市場環境。加快建立統一開放、公平競爭、規范有序的農產品物流市場體系,依法制定行業規范,加強行業自律,為糧食現代物流快速發展創造良好環境。加強物流市場監管,發揮相關職能部門作用,嚴厲打擊欺行霸市等各種擾亂市場秩序的行為。加強政府宏觀調控,正確引導投資方向,防止低水平重復建設。改革糧食倉儲、運輸管理體制,創新糧食物流機制,消除地區分割和行業壟斷,整合現有糧食物流資源,推進倉儲設施社會化和運輸服務市場化。在物流項目運營中,發揮市場主導作用,充分發揮中介機構作用,鼓勵不同所有制和不同物流方式企業間的合理競爭。
加大對糧食核心區物流發展的支持力度。拓寬糧食物流業發展的融資渠道,加大對糧食現代物流發展的資金支持力度。對符合糧食核心產區建設的項目給予扶持,在銷售、加工、倉儲、運輸等方面加大力度,如加大對糧食倉儲、物流、加工企業收糧補貼,農民售糧補貼、建立糧食物流集團、糧食銀行等手段,解決糧食流通的瓶頸問題。國家應根據糧區農民實際余糧數量增加政策性糧食收購指標。
加強糧食核心區運輸體系建設。發展四散技術,構筑合理、高效的糧食物流網絡系統,建立包糧、散糧結合,公路、鐵路、水路運輸共存互補的四散糧食運輸體系。建立糧食核心產區對外的物流路、鐵、海大通道,加快建設運糧鐵路和公路專線。利用相鄰城鎮的區位優勢和交通優勢,建立以糧食核心產區為依托的物流樞紐。
大力扶持、重點培育、繼續做大做強龍頭農產品物流企業,推進農產品物流產業化進程。運用現代物流理念,推動傳統農產品物流企業創新經營管理機制,加快技術和設施設備更新改造步伐,實現向現代物流企業的轉型。整合核心產區內大型糧食購銷企業的物流資源,改造提升傳統糧食物流企業,培育大型糧食物流企業,組建大型現代農產品物流企業集團。實施名牌帶動戰略,廣泛開展內外交流,加強區域合作,堅持以質取勝,全面提高核心競爭力,大力發展糧食產業化經營,推動農產品產業升級和結構優化,加快農產品產業化步伐。
積極發展糧食核心區供應鏈。進一步深化農產品流通體制改革,支持核心產區內部分糧食龍頭企業實施供應鏈管理,建立與上下游企業之間的戰略聯盟,構建一體化供應鏈。依靠各類龍頭組織的帶動,實現糧食生產、流通、加工企業之間的合作,形成農產品相關的“種植→收儲→粗加工→精加工→商貿”的產業鏈。將農產品生產、加工、貯藏、運輸、銷售等各個環節有機結合起來,統籌配置各環節資源,實現糧食的散裝、散卸、散運、散存和整個流通過程的有效銜接和供應鏈管理,實現綜合效益最大化。
加速推進糧食核心區物流信息化建設。在現有信息平臺基礎上,采用電子數據交換、電子商務、地理信息系統等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不斷完善服務功能,擴大覆蓋范圍,建設區域性乃至覆蓋全國的農產品物流公共信息平臺。推進糧食購銷、儲存、加工企業及糧食物流相關部門的互聯互通,實現資源共享,促進共同發展。完善糧食檢驗檢測系統,加強糧食現代物流信息采集、發布管理,為政府宏觀調控提供決策依據,提高對糧食生產與糧食流通的可控性、穩定性和精確性。
開展農產品物流組織方面的專項研究。針對我國農產品物流組織中存在的零散性、高損耗、低效率等普遍性問題,有針對性專項研究農產品物流的產業集中度和結構化程度提高的理論和方法。以高端人才培養和高端物流方案的研發、設計為支撐,促進我國農產品物流組織化程度提高的較系統理論及方法,培育農產品供應鏈的核心組織者,培育強有力的第三方、第四方糧食物流企業,提高糧食物流效率,降低糧食物流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