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內河航道建設實現大跨越
2011-3-24 12:25: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A 中央領導多次批示 內河水運建設得到高度重視 內河水運具有占地少、運能大、能耗低、污染小、安全性高等優勢。加快建設和發展內河水運,有利于節約土地資源,降低能源資源消耗,發展低碳經濟,減少污染物排放,符合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總體要求,對于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黨中央、國務院一貫高度重視我國水運發展,并多次就水運發展與建設做出重要指示。
溫家寶總理針對長江水運發展問題兩次批示:“長江航道建設要加強,要制訂總體規劃”,“關于充分發揮長江黃金水道優勢,帶動兩岸經濟社會發展,長期以來許多地方部門及專家學者提出過寶貴的意見,此事應該列入議事議程”;針對京杭運河發展問題,2007年溫家寶總理兩次指示:“京杭運河堵航問題應該及早解決,請交通部會同有關部門研究提出方案”,“要把京杭運河綜合治理,特別是航道、港口等基礎設施建設列入議事議程,會同交通、水利、環保等部門以及有關地方,充分論證,抓緊制定規劃,并按程序報批,以進一步發揮京杭運河的水運作用”。李克強副總理批示:“要對長江等內河水運發展問題進行專題研究,通過開發長江水運潛力,帶動區域發展”。
2009年12月張德江副總理調研長江航道,并在武漢召開了全國內河航運發展座談會,強調要把內河水運擺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位置,科學規劃、統籌協調、深化改革、加快建設,促進內河航運快速發展、協調發展、安全發展、綠色發展,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2010年8月,溫家寶總理主持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部署推進長江等內河水運發展工作,會議提出,力爭用10年左右時間,建成暢通、高效、平安、綠色的現代化內河水運體系。
B 以“兩橫一縱兩網”為重點 水運基礎設施建設取得突破
我國大江大河橫貫東西,主要支流縱穿南北,水網地區河道密布,內河航道通航里程達12.4萬公里,位居世界第一位。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交通部提出從“八五”開始,用幾個五年計劃的時間,建設“三主一支持”的長遠規劃設想,其中包括內河水運主通道、港口主樞紐布局規劃,為指導內河水運發展和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在1995年召開的全國內河航運工作會議上,交通部建立了內河航運建設基金,充分發揮中央和地方政府兩個積極性,以“兩橫一縱兩網”為建設重點,資金投入力度明顯加大,實施了一批航道、港口建設項目,內河水運基礎設施建設成效顯著并取得突破。
2007年,國務院批復了《全國內河航道與港口布局規劃》,提出在水資源較為豐富的長江水系、珠江水系、京杭運河與淮河水系、黑龍江和松遼水系等水系,形成長江干線、西江航運干線、京杭運河、長江三角洲高等級航道網、珠江三角洲高等級航道網、18條主要干支流共1.9萬公里高等級航道(簡稱“兩橫一縱兩網十八線”)和28個主要港口布局,進一步明確了未來一段時期我國內河水運發展的思路與建設重點,為加快內河水運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009年,交通運輸部會同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水利部,對長江航道建設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組織編制了《長江干線航道總體規劃綱要》,并經國務院領導審閱同意,長江等內河水運發展日益受到社會關注,中央用于內河水運建設的資金也大幅度提高。
2010年,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領導批示精神,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交通運輸部組織開展了加快長江水運發展的專題研究工作,并向國務院做了專題匯報。2010年8月,溫家寶總理主持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部署推進長江等內河水運發展工作。
“十一五”期,內河航運發展步伐明顯加快,內河建設規模達歷史最高水平。內河通航千噸級船舶以上航道達到9085公里,數字化、智能化航道建設步伐加快,長江干線航道開始系統、全面治理,完成長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三期工程達到12.5米水深的治理目標;基本建成珠江三角洲高等級航道網。
C 內河航道延伸與擴展 助推流域經濟持續快速發展
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內河水運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特別是“十一五”期以來,內河水運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為帶動流域經濟發揮重要作用。
近年來,國家重點對長江干線、西江航運干線和京杭運河等航道進行了整治,實施了長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加快長江三角洲航道網和珠江三角洲航道網建設,在主要支流進行梯級渠化;加強內河港口集裝箱、煤炭、礦石、油品等專業化碼頭和萬噸級以上泊位建設;對老舊運輸船舶進行了淘汰和更新改造,推進京杭運河和長江干線船型標準化。經過多年的建設與發展,基本形成了以長江干線、西江航運干線、京杭運河、長江三角洲航道網和珠江三角洲航道網為骨干的“兩橫一縱兩網”內河航道網。
長江干線成為連接我國東中西部區域經濟發展的水運大通道,成為世界上運輸最為繁忙和運量最大的河流。長江口12.5米深水航道建成并投入試運行,同步延伸至江蘇太倉;長江干線重點礙航灘險得到了初步治理,蕪湖以下最小維護水深已提高到7.5米,提前實現規劃目標;長江中游荊江河段航道最小維護水深由2.9米提高到3.2米;三峽庫區基本實現通航萬噸級船隊的目標,長江黃金水道作用進一步得到發揮。
西江航運干線達到了三級以上航道標準,其中貴港以下河段已達到二級以上航道標準,可通航2000噸級以上船舶,西江航運干線已成為溝通西南與粵港澳地區的重要紐帶。
京杭運河通航條件顯著改善,蘇北段二級航道和船閘擴容工程已基本完成,提前實現規劃目標,江南運河“四改三”工程全面推進。京杭運河已成為我國“北煤南運”的水上運輸大動脈。
長江三角洲航道網和珠江三角洲航道網成為區域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支撐。長江三角洲高等級航道網建設大規模展開,珠江三角洲高等級航道網基本建成,在區域綜合運輸體系中的比較優勢更加凸顯。嘉陵江、漢江、湘江、贛江、右江、松花江等高等級航道航電樞紐、梯級開發穩步推進,航道條件有較大改善。
目前,我國基本形成了以長江、珠江、京杭運河、淮河、黑龍江和松遼水系為主體的內河水運體系,內河水運的服務腹地有了較大的延伸和擴展,服務質量明顯提高,為促進和帶動流域經濟社會的持續、快速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內河航運煥發新的活力。
D 內河水運發展戰略 將成就1.9萬公里國家高等級航道
2011年1月,國務院出臺了《關于加快長江等內河水運發展的意見》(簡稱《意見》),這是黨中央、國務院從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高度做出的重大戰略決策。
《意見》的出臺,標志著加快內河水運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必將對今后一段時期我國內河水運又好又快發展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意見》提出,利用10年左右的時間,建成暢通、高效、平安、綠色的現代化內河水運體系,建成比較完備的現代化內河水運安全監管和救助體系,運輸效率和節能減排能力顯著提高,水運優勢與潛力得到充分發揮,對經濟發展的帶動和促進作用顯著增強。
為深入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加快長江等內河水運發展的意見的精神和要求,2011年3月,交通運輸部出臺了《關于貫徹<國務院關于加快長江等內河水運發展的意見>的實施意見》,并在交通運輸“十二五”發展規劃編制中,把加快內河水運發展作為加快轉變交通運輸發展方式的重要抓手,確定為“十二五”交通運輸發展的重點,力爭在內河高等級航道、規模化專業化港區、應急保障能力建設和船型標準化、內河水運信息化等方面取得重大進展,為實現內河水運發展總體目標奠定堅實的基礎。
到2015年,全國內河高等級航道達標里程較2010年增加3000多公里,港口吞吐能力增加13億噸,船舶平均噸位提高67%,單位運輸成本較2010年降低10%,與陸路運輸相比新增周轉量每年可節約運輸成本1370億元。長江干線、西江航運干線、京杭運河通航條件顯著改善,通過能力明顯提高,長江干線煤炭及鐵礦石運量超過7億噸,京杭運河煤炭運量達到1.4億噸,西江航運干線煤炭及水泥運量超過5000萬噸,對沿江(河)產業發展的帶動作用顯著增強。
目前,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結合“十二五”交通運輸發展規劃編制工作,交通運輸部對進一步加快內河航運發展進行了研究,提出了初步工作思路,即在今后5至10年中,建設暢通的高等級航道;加快內河主要港口和部分地區重要港口港區建設;加快船舶運力結構調整,優化運輸組織;加快建設長江干線現代化水上安全監管和應急救助體系,強化重點水域和危險品運輸、滾裝運輸、水上客運、渡運的安全監管和治安防控能力建設;加強航道養護裝備和應急保通能力、管理信息化和公共信息服務平臺建設,提高管理水平。
規劃到2020年,全國內河水運量達到30億噸以上,1.9萬公里國家高等級航道達到規劃標準,長江干線成為綜合運輸體系的骨干、對外開放的通道和優勢產業集聚的依托;主要港口和部分地區重要港口建成規模化、專業化、現代化港區;運輸船舶實現標準化、大型化,長江干線運輸船舶平均噸位超過2000噸。“十二五”期是內河水運大建設、大發展時期,也是歷史上內外部發展環境最好的時期,內河航道建設項目的推進,必將揭開現代內河水運發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