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物流:理論與政策的若干思考(上)
2011-12-11 15:45: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 王國文 王文博
城市問題已經成為21世紀的世界性問題。2010年,中國城鎮化率為47.5%,根據國家“十二五”規劃,至2015年,中國城鎮化率將達到51.5%。伴隨城市化進程加快和城市規模的擴張,人口膨脹、環境惡化、交通擁堵、資源短缺等一系列城市化的負面效應開始逐步影響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城市物流是伴隨著城市化進程、針對城市問題而形成的物流解決方案。未來大都市的城市物流,將不再局限于配送“貨的”和配送中心的傳統角色,而轉變成通過綜合利用城市交通運輸基礎設施,引入現代通訊技術、智能技術、物聯網技術,建立高效的城市物流體系,在有效降低城市交通運輸總量、緩解城市擁堵的同時,大幅度降低碳排放,推動可持續、綠色、智能的物流都市建設。
目前,世界部分國家與地區,如波恩、迪拜、墨西哥,均已實施了城市物流項目,著手建立城市物流體系。根據德國郵政DHL對城市物流試驗項目測試的結果,在迪拜珍珠區設立的城市物流項目,使城市配送車輛數量降低了53%,物流配送空間節約了12%,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了29%。
伴隨著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以生產性服務為主導的物流,將讓位于以城市為物流單元,生產性服務、生活性服務及城市公共服務為一體的城市物流。因此,未來城市物流的發展,能夠有效提高城市基礎設施的利用效率、城市物流的技術水平、城市物流運營的綜合效率和城市應急反應能力,緩解交通擁堵,降低碳排放,拉動城市經濟增長,對于探索適應新型城市化、管理城市經濟的新體制新機制,探索中國城市問題的物流解決方案,探索物聯網和服務互聯網相結合的智慧城市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
城市物流的理論基礎
(一)國內外城市物流研究現狀
目前,國內外學者對城市物流的研究,主要側重在城市物流網絡的布局選址、城市物流的能力評價、綠色化以及信息平臺等幾個方面。其中,有關城市物流網絡布局選址的研究,是城市物流理論研究中最為重要的一個方面,主要包括城市物流節點的選址和城市物流配送系統的優化。對城市物流節點選址的研究,目前采用較多的方法包括離散粒子群算法、GIS和CEM、分枝定界法和層次分析法等,也有結合傳統物流節點選址模型和方法提出了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物流節點綜合選址方法, 從而使物流節點的選址具有較強的可靠性和較好的實操性;對城市物流的配送路徑和配送系統優化的研究,則主要通過利用二階段啟發式算法、主成分分析法和雙層蟻群優化算法等理論方法。
對城市物流能力評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評價指標和評價方法兩個方面。其中,評價方法的研究,運用的理論工具包括數據包絡分析(DEA)、因子分析等;呂璞、王楊、徐豐偉(2009)則從物流服務能力、現代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物流標準化、物流成本效益、基礎設施適應度、物流服務區域經濟水平、物流發展支持要素、環境影響與能源消耗等幾個方面,構建了城市物流能力評價的指標體系。
城市物流綠色化的研究,主要是從成因及對策角度,袁伯友(2009)通過分析國外城市物流綠色化的實踐經驗,提出了建立城市物流配送環保專區、強化配送車輛能力管理等城市物流綠色化的建議;EiichiTaniguchi等(1999),Dr.Dale s.Rogers、 Dr. Ronalds等(1999)分別從智能交通和電子商務的角度,以及逆向物流的角度,提出了城市綠色物流發展的思路。
關于城市物流的信息平臺,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物流公共信息平臺的構建、建設、功能設計和結構體系等方面(馬嘯來等,2009)。
目前國內外對城市物流的研究多集中在城市物流節點的選址和網絡的布局方面,以及對城市物流競爭力和能力的評價方面。而在城市物流的理論研究方面,特別是在我國目前城市物流現狀的基礎上,對政府應如何建設城市物流體系,則相對較少。
(二)基于經濟學的城市物流理論
1.外部性理論。馬歇爾在1981年出版的《經濟學原理》中,提出了外部性的概念。根據薩繆爾森的定義,外部性是指那些生產或消費對其他團體強征了不可補償的成本或給予了無需補償的收益的情形。外部性是一種經濟力量對另一種經濟力量“非市場性”的附帶影響。外部性可以分為正外部性(外部經濟、正外部經濟效應)和負外部性(外部不經濟、負外部經濟效應)。
目前,由傳統的運輸業和倉儲業發展而來的國內物流業,具有明顯的外部不經濟性。如城市交通、城市環境生態、城市能源消耗以及城市居民生活成本問題。以運輸為例,2009年,全國汽車保有量中,載客汽車達到4840.8萬輛,占78%;載貨汽車達到1368.6萬輛,占22%。通過對全國機動車污染物排放的統計,在一氧化碳(CO)、碳氫化合物(HC)、氮氧化物(NOX)和顆粒物(PM)四種主要污染物中,載客汽車共排放2343.6萬噸,排放分擔率57.8%;載貨汽車共排放1711.9萬噸,排放分擔率42.2%。因此,通過城市物流體系建設減少載貨汽車的數量,將有效降低機動車的污染物排放。
城市物流體系的建設,旨在通過引入與應用現代通訊技術、智能技術、物聯網技術以及網絡優化技術,實現城市物流網絡的最優化,實現城市客貨運輸體系的整合,實現城市交通與物流基礎設施利用率的最大化,實現城市內物流作業的低碳化與綠色化,從而降低物流作業所引發的交通擁堵、噪音污染與大氣污染等問題,是降低物流外部不經濟性的有效途徑。
2.交易成本理論。交易成本(Transaction Costs),又稱交易費用,由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科斯(Coase, R.H.)提出,認為交易成本是“通過價格機制組織生產的,最明顯的成本,就是所有發現相對價格的成本”、“市場上發生的每一筆交易的談判和簽約的費用”及“利用價格機制存在的其他方面的成本”。
根據交易成本理論,交易成本包括搜尋成本、信息成本、議價成本、決策成本以及監督交易進行的成本等;同時,影響交易成本高低的三個主要因素包括交易商品或資產的專屬性、交易的不確定性以及交易的頻率。 (待續未完)
【作者單位:綜合開發研究院(中國·深圳)物流與供應鏈管理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