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二環時代”正式起航 催生商貿物流業新格局
2011-11-16 8:15: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如果說“2009年底外環高速公路通車,標志著重慶交通意義上的“二環時代”來臨;如果說“2011年10月15日國務院通過修訂版的重慶《2007-2020總規》,把重慶定位為“國家中心城市”,標志著重慶“二環時代”有了明確的建設航向;那么,2011年11月7日,市政府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主城“二環時代”大型聚居區規劃,卻標志著重慶“二環時代”正式起航。
本次常務會議指出,一個重要建設原則是,“人的集聚要和產業布局相結合”。在這個過程中,聚居區與商貿物流產業聚集區是如何實現規劃銜接和和諧發展的呢?聚居區4億方的住區建設、新增400萬人口,它們將對重慶傳統商貿物流業的發展產生什么影響呢?讓我們一起解讀。
關注二環時代
聚焦商貿物流業系列專題
聚居區堅守:人居聚集與產業布局結合的原則
在通過的這21個集聚區里,人的集聚要和產業布局相結合,比如大學城集聚區和西永微電子園區,蔡家集聚區和水土工業園區,空港集聚區和空港保稅區聯在一起,盡量避免居民每天在居住地和工作地之間遠距離“鐘擺流動”。人的集聚和產業布局是相輔相成的,產業發展了才能帶動就業,就業發展了才能帶動人口集聚,人口集聚了才有住宅區。反過來,有大規模住宅集聚的地方,就近配置沒有污染的都市型工業、高科技產業和商業服務業,就會形成一個有機的組合。所以,大都市和二產、三產聯在一起,大產業和交通樞紐、大金融服務、大商貿服務又聯在一起,正是這種大功能和大產業的集聚才能形成大城市。
這個規劃建設原則,進一步說明了二環線上商貿物流業,包括交易市場、倉儲配送、現代物流信息、標準廠房、物流中轉包裝等,這些低碳無污染產業將迎來巨大的發展機遇,它們將和分布在二環線上的21個大型聚居區和諧共生、相輔相成地發展,為二環萬億GDP做出巨大的貢獻。
21個大型聚居區涉及三大商貿物流聚集區
21大聚居區包括,北碚新城、水土、蔡家、空港、悅來、禮嘉、大竹林、鴛鴦、西永中心大學城、白市驛、華巖、陶家、釣魚嘴、龍洲灣、鹿角、茶園、峽口、魚嘴、御臨、西彭等共21個大型聚居區,絕大部分處于二環線上。而《重慶十二五規劃》和《重慶市貫徹國家物流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的實施意見》中,圍繞“把重慶建設成為長江上游地區商貿物流中心”的實施目標,規劃了一系列大型商貿物流設施,它們緊緊銜接這21個大型聚居區,可謂是,人、產結合,無獨有偶。它們是,“三基地四港區”,即“空港聚居區”銜接“空港物流基地”;“西永中心大學城聚居區”銜接“鐵路物流基地”;“鹿角、龍洲灣聚居區”銜接“重慶公路物流基地”;“西彭聚居區”銜接“黃謙港”,“魚嘴聚居區”銜接“東港”。
其中以“公路物流基地”最大,覆蓋35.3平方公里,商貿、商務功能建筑面積超過1000萬平米,集“物流倉儲區、專業市場聚集區、商務配套區”等功能,建設生態、商務、環保的巴南物流新城,5-7年后,將形成超過30萬人的商貿物流CBD,他與鹿角聚居區以輕軌8號線連接,上班與下班的“鐘擺流動”不超出40分鐘。有效地體現了“產居結合、配套完善”的發展原則。
雖然,這些聚居區400多平方公里的規劃面積中,涉及有,公共服務設施用地60平方公里,工業產業用地4平方公里;但絕大多數人口的就業和收入來源得依靠與之緊緊相連的工貿園區和高新技術開發區。而商貿物流行業是,吸引就業密集度最高的行業,而且能夠以勞動密集型的優勢,吸引大量農業人口及進城農民就業,緩解二環建設大量“農轉非”人口的就業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