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遞“水漲”,服務能否“船高”?
2011-10-29 5:50: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 葉簫
近日,順豐速運在其官網中發表聲明稱,將從10月8日起,對國內部分線路快件進行價格調整,在首重部分上調1~2元,平均漲幅2%~4%。這是一個月來,繼圓通速遞宣布漲價后,快遞行業第二家宣布提價的快遞公司,同時也是今年順豐速運的第二次宣布漲價。
9月初,圓通速遞曾以操作成本、航運及汽運成本上漲為由率先漲價,作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其實,年初快遞行業就曾有過一次集體漲價行為,但顯然那次漲價并沒能滿足企業的需求。所以,為消化日益增加的成本而再次漲價就順理成章了。我國快遞行業一直處于“低價格、低成本、低服務”的三低困境,加之人工成本的持續上漲,部分快遞企業已接近微利甚至零利潤狀態。也即是說,處于同質化狀態的我國快遞企業為了搶奪市場,一直在低價混戰中進行惡性競爭。然而,由于快遞行業競爭激烈,利潤較低,許多企業并不敢貿然漲價。在“漲價風險等同死亡”和“不漲價等于坐以待斃”的進退兩難之境,許多企業選擇了死扛硬撐。但硬撐并不是出路,尤其是“嗷嗷待哺”的資金鏈并不允許快遞企業坐視以待。況且,在人力等成本均持續上漲的時下,快遞成本原地踏步甚至不漲反跌,并非正常現象,也絕不利于行業的健康發展。
在我國,雖然快遞企業定價已形成“相對平衡”的價格格局,但要想輕松消化成本壓力,轉嫁運營危機,跳出“不漲價就賠錢”的窘境,顯然,相對于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或調整派費分配機制等措施,漲價無疑是最為直接有效的。所以,作為民營快遞領軍企業的順豐,漲價就在意料之中了,盡管它也曾因實施“曲線”漲價而一度受挫。對處于“跑馬圈地”時代的快遞行業來說,企業漲價也許是件好事。尤其對以企業和高端個人用戶為服務對象的順豐來說,適當漲價可為企業提升服務能力和服務質量,提高企業競爭力攢足后勁。可以說,快遞漲價已成必然趨勢,無論企業持觀望態度還是跟風漲價,都無可厚非,也不必大驚小怪,更不用杞人憂天,總擔心快遞企業“先漲價先死,不漲價等死”。
從某種意義上說,快遞漲價也許并不是“慢性自殺”,它還極有可能憑借價格杠桿調整業務結構,將更多資金和精力用于公司服務質量提升上,通過提升消費體驗,增強客戶黏性,提高市場占有率,進而形成企業良性發展。其實,快遞企業漲價并不足慮,讓人擔心的是快遞漲價并非為了提升消費體驗和服務質量,只是為轉嫁成本壓力。如果說,快遞價漲與不漲,服務質量差都在那里,那么,相對于快遞漲價,消費者享受到的服務無疑會“縮水”。圓通、順豐漲價,興許會給網購雙方帶來一定壓力,但消費者更關心漲價后能不能帶來更多實惠。如果說,漲價后快遞發貨速度快了、貨損貨差少了、服務態度改善了,那么,這種“同比增值”也許會讓消費者坦然接受。
然而,從圓通漲價來看,這種預想并沒有實現,各種投訴依舊“接踵而至”,依然長盛不衰。如果說,快遞漲價不能更好地解決消費者詬病的服務質量問題,那么,快遞企業就不能從根本上獲得良性發展,不能真正撬動和占領消費市場。一旦快遞企業跟風漲價,甚至難以逃脫價格混戰的命運。如此一來,快遞行業的良性、長足、健康發展就無從談起。順豐漲價是否會引起行業的連鎖反應,再次掀起新一輪漲價潮,似乎已并不那么重要。關鍵是,快遞企業在漲價的同時,服務質量能否跟上,能否真正實現“水”漲“船”也高。相信,這才是快遞企業競爭與發展的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