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家慧:海洋石油開發需儲備專業應急救援力量
2010-9-20 9:51: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林紅梅
9月9日,“隨著全球新一輪產業結構的大調整,世界上海洋石油開發、加工、運輸需求空前旺盛。必須從國家層面出發,站在政府有效應對公共突發事件的高度,高度重視海上石油污染事件的預防和船舶溢油事故處置,儲備起專業應急救援力量,為海上石油開發保駕護航。”
交通運輸部救撈局局長、大連海事大學環境工程學博士宋家慧9月9日在此間舉行的第六屆中國國際救撈論壇上提出的以上論點。
●海上溢油 災難頻發
從4月的墨西哥灣鉆井平臺爆炸,到5月的新加坡海域油輪、貨輪相撞,到6月埃及紅海沿岸發生漏油事故,再到大連的輸油管道爆炸,今年全球海上溢油災難事件頻頻發生。
宋家慧指出,世界經濟的快速發展,極大地推動了以石油為核心的能源開發,發達國家、石油巨頭紛紛逐利于深海石油鉆探,然而卻忽略了與之配套的應急處置技術開發和儲備,環境災難接踵而至。
在石油開采方面,英國石油公司(BP)“深水地平線”平臺在墨西哥灣爆炸,引起大量原油入海,造成了無法估量的環境災難,影響將在不可預期的未來持續,全世界為之震動。
在石油運輸方面,從上個世紀60年代的超級油輪“托雷·卡尼翁”號事件,該輪于1967年3月18日在英吉利海峽觸礁,溢油11萬噸;到本世紀初的“威望”號事件,該輪載有7.7萬噸燃油,于2002年11月13日在西班牙西北部海域擱淺沉沒,泄漏燃油4萬多噸.全球幾乎每年都要發生一次萬噸以上油輪溢油事故,其損失觸目驚心。
在石油儲藏方面,發生了中國大連輸油管道爆炸事故。
●處置溢油 世界難題
但是,由于世界范圍內普遍存在重視不夠、投入不足的現象,國際公約和法律規范約束無力,應急技術儲備不足,專業裝備原始,有效處置各類溢油事故、消除環境災難仍然是一個世界難題。
墨西哥灣原油泄漏事件已成為美國歷史上最嚴重的生態災難。宋家慧指出,BP這次慘痛教訓警示著全人類:進行深水油氣田開發,必須要加快發展、儲備與之相對應的專業應急處置技術與關鍵裝備。
宋家慧分析說,海洋經濟的深度開發,水上安全進入一個各類突發事件發生概率更大、破壞力更強、影響力更廣的階段。一些海難事故及其影響,往往超越主權海域和專屬經濟區,提出了新挑戰、新課題和新要求。海洋環境早已經不是單純的防污染問題,而是關聯政府執政能力的重大政治問題,更是一個涉及國家外交的尖銳問題。
●呼呼國際性約束規范
宋家慧認為,必須要從國家層面出發,站在政府有效應對公共突發事件的高度,重視海上溢油污染事件的預防和處置。他呼吁國際組織和相關機構建立健全約束性規范,促進業界專業應急技術和危機管理的合作,攜手應對水上突發事件的挑戰。
一是呼吁聯合國相關組織和機構,盡快敦促各國簽署國際公約,約束個別發達國家或財團,不得對深水石油資源無序開發和原油無安全保障運輸,制止一味追求局部利益,攫取黑色石油,而讓全人類承受災難后果的不公平、不道德、不可持續的做法。
二是呼吁國際海事組織,盡快修改公約,對大型油輪的建造尺度、建造規模進行硬性規范和科學要求,從保護海洋環境出發,進行適當控制。用立法推動海洋環境保護的制度化、規范化和常態化。
三是呼吁中外業界一起向IMO遞交提案,在公約中增加約束條款,對油輪原油艙和貨油艙加溫系統配備國際通用應急連接裝置及相關附件作出硬性規定,便于船舶發生海難沉沒后,對難船存油進行水下加溫抽油,最大限度地減少難船對海洋造成的溢油污染。
四是呼吁聯合國相關組織和機構出臺硬性規定,要求石油輸出國和輸入國,應當建立與其石油吞吐量相適應的溢油應急處置能力,促進石油儲運與應急搶險能力建設保持平衡發展。
五是呼吁加強國際社會在溢油處置技術的交流互動,建立行之有效的溝通合作機制,開放專業技術和裝備輸出渠道,強化業界之間的合作互動,協同應對重特大溢油事件。
六是呼吁中國潛水打撈行業協會、中國航海學會救撈專業委員會、中國海商法協會救撈法律專業委員會切實發揮作用,共同加大專業技術研發和法律法規建設,倡導徹底清除海底沉船的負責任態度,堅決不給子孫后代留遺憾、留禍患、留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