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海洋經濟產業帶的核心區域
2010-8-7 11:04: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最近,國務院批準的《長三角地區區域規劃》中,正式提出設立舟山海洋綜合開發試驗區;浙江省委、省政府正在起草的《浙江省海洋經濟產業帶規劃》,提出把舟山作為海洋經濟產業帶的核心區域;全國政協原副主席錢正英率領的中國工程院“浙江沿海”項目調研組,在對舟山兩次調研的基礎上,提出“開發以舟山群島為主的海島,作為今后浙江和中國東部地區新的經濟增長點”;全國海洋經濟發展試點工作會議進一步確立了舟山在全國、全省發展海洋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市委、市政府提出,要舉全市之力,建設舟山海洋綜合開發試驗區、海洋經濟產業集聚區,打造大平臺,實現新跨越。
為大力營造這種新建設、新發展、新跨越的濃厚輿論氛圍,激發舟山市廣大干部群眾投身大橋時代建設和發展新的宏偉事業,今起,舟山市委宣傳部和全市新聞媒體聯合開展“打造大平臺,實現新跨越”大型主題宣傳活動。
最近,舟山市委宣傳部、市新聞工作者協會組織全市新聞媒體到天津濱海新區深入采訪。天津濱海新區位于天津市的東部臨海地區,是目前全國唯一聚集了港口、國家級開發區、保稅區、海洋高新技術開發區、出口加工區、區港聯動運作區和大型工業基地的地區。 2006年,作為國家推進區域經濟發展和新一輪改革開放的重大戰略部署,天津濱海新區被國務院批準為全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從此,這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經濟快速增長,外資大量進入,成為中國北方發展最快的地區之一。解剖天津濱海新區的發展經驗,對于我們建設舟山海洋綜合開發試驗區、海洋經濟產業集聚區,打造大平臺,實現新跨越,具有重要的啟迪意義。從解剖“天津經驗”著手,能夠幫助我們放寬視野,站在一個較高的定位,來審視和開展我們海洋綜合開發試驗區和海洋經濟產業集聚區的建設,敬請廣大讀者予以關注。
6月下旬的天津濱海新區,暑氣漸盛,但是比氣溫更高的是這里紅火的建設場景。今年以來,伴隨著行政體制改革快速推進,濱海新區正在釋放巨大的體制潛能,以此作為進一步開發開放的新動力。
體制新:扁平化與“大部制”
濱海新區位于天津東部臨海地區,陸域面積2270平方公里,擁有海岸線153公里,常住人口210萬。原來的濱海新區包括塘沽區、漢沽區、大港區3個行政區和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天津港保稅區、天津港區3個功能區以及東麗區、津南區的部分區域。“原先我們是區中有區,有人戲稱為‘三方四國’”,濱海新區發改委辦公室有關負責人表示,有人曾計算過,以前在新區范圍內共有7個公安分局、6個法院、5個檢察院、5個工商局、6個國稅局和5個地稅局,新區的核心區塘沽重疊機構更多。
隨著濱海新區開發開放的逐步推進,行政體制與現實發展之間產生了諸多矛盾和問題:各行政區各自為政,不同程度存在重復建設和產業雷同現象,發展規劃也難以統一實施。功能區與行政區的職能分工交叉,管理效能難以提高,協調難度大,行政效率低,運行成本高。各功能區、行政區的經濟政策和審批權限不統一,招商引資存在無序競爭現象,產業聚集效應難以實現,整體優勢難以發揮。功能區擁有財力優勢,但不掌握土地等要素,行政區擁有土地資源,但缺乏財力支撐,造成土地、資金、人才、技術等要素流動不暢,影響了新區的整體競爭力。
2006年5月,國務院在《關于推進天津濱海新區開發開放若干意見》中明確提出:“推進管理體制創新,建立統一、協調、精簡、高效、廉潔的管理體制。”2009年10月,國務院正式批復天津市報送的《關于調整天津市部分行政區劃的請示》,濱海新區全面啟動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撤銷了濱海新區工委、管委會和塘沽、漢沽、大港三個行政區建制,建立起濱海新區行政區,轄區包括原塘沽區、漢沽區、大港區全境;東麗區和津南區的部分區域納入濱海新區產業規劃區域。
從去年12月27日到今年1月10日,短短15天內,濱海新區相繼召開了第一屆黨代會、人代會和政協會,成立了區委、區人大、區政府、區政協,四大領導班子全部選舉產生。
行政層級扁平化后,按照“大部制”要求,新區又將原有管理機構進行整合,以職責定機構,新區區委共設置6個工作機構,區政府共設置19個工作部門,規劃與國土,建設與交通,環保與市容管理,教育與體育等部門合并,文化部門則歸入黨委宣傳部。
同時,新區又組建了兩類區委、區政府的派出機構:一類是城區管理機構,成立塘沽、漢沽、大港三個工委和管委會,主要行使社會管理職能,保留經濟管理職能;另一類是功能區管理機構,成立九個功能區黨組和管委會,主要行使經濟發展職能。形成了整體推進、重點聚焦、相互促進的發展格局。
據介紹,行政體制改革,最終是要形成“新區的事在新區辦”的運行機制。天津市委、市政府賦予濱海新區更大的自主發展權、自主改革權、自主創新權。在天津市權限范圍內,濱海新區能辦的事,由濱海新區自己決定,市里支持先行先試。市和濱海新區職能部門比照開發區、保稅區現有審批權限,授予其他功能區相應審批權,使濱海新區具有率先改革、率先發展的體制機制優勢。
目標新:打造中國經濟增長“第三極”
早在1986年,鄧小平視察天津時指出:“你們在港口和市區之間有這么多荒地,這是個很大的優勢,我看你們潛力很大。可以膽子大點,發展快點。”1994年,天津市決定在開發區、保稅區取得成功經驗的基礎上開發建設濱海新區。
據濱海新區發改委有關人士介紹,濱海新區設立之初,眼光還只限于促進天津發展。經過10多年的快速發展,2006年,濱海新區成為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正式納入國家整體發展戰略,新一輪跨越式發展的號角由此吹響:到2020年,濱海新區經濟發展方式要實現重大轉變,基本建設成為我國北方對外開放的門戶,高水平現代制造業和研發轉化基地,北方國際航運中心和國際物流中心,成為經濟繁榮、社會和諧、環境優美的國際性現代化宜居生態新城區。
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要“更好發揮經濟特區、上海浦東新區、天津濱海新區在改革開放和自主創新中的重要作用”,濱海新區由此確立了打造中國經濟增長“第三極”的目標。
2009年,濱海新區實現生產總值3810億元,比重首次占到天津全市一半以上,龍頭帶動作用開始顯現,輻射帶動作用明顯增強。去年,天津港貨物吞吐量達到3.8億噸,集裝箱吞吐量870萬標準箱;天津市新建續建了津秦客運專線等10個鐵路項目和8條高速公路,立體化的現代交通體系初步形成,為濱海新區成為航運中心、物流中心打下堅實的基礎。
從原先的鹽灘荒地,到如今“繼深圳經濟特區、浦東新區之后,又一帶動區域發展的新的經濟增長極”,濱海新區改變的不僅僅是自身的面貌,更是成為推動“三北”(華北、東北、西北)發展的一個支點。如今的濱海新區,探討的是新的城市發展模式,其目的是在引進外資和先進技術,推動環渤海地區經濟發展的同時,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中心環節,積極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提高對區域經濟的帶動作用。
“努力把濱海新區建設成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排頭兵。”這是今年3月胡錦濤總書記在全國兩會期間對濱海新區的殷切期望。
今年4月17日召開的中共濱海新區區委一屆二次全會提出,努力成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排頭兵,必須自覺把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貫徹落實到新區開發建設的全過程和各環節,率先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率先推進產業結構調整,率先深化改革開放,率先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率先推進文化大繁榮大發展,率先推進生態宜居建設,率先建設和諧社會,在探索又好又快發展模式和道路上積累經驗、走在前列,真正成為我國新的經濟增長極。
規劃新:一核雙港、九區支撐、龍頭帶動
行政體制調整前后的濱海新區,進一步明確了今后一個時期的功能區布局與產業特色:實施“一核雙港、九區支撐、龍頭帶動”的發展策略。目前,這一戰略布局已全面覆蓋了濱海新區2270平方公里的土地。
“一核”指濱海新區商務商業核心區,由于家堡金融商務區、響螺灣商務區、開發區商務及生活區、解放路和天堿商業區、藍鯨島生態區等組成,重點發展金融服務、現代商務、高端商業,建設成為濱海新區的標志區
“雙港”指天津港的北港區和正在開發的南港區。
“九區支撐”指正在開發建設的先進制造業產業區、濱海高新區、臨空產業區、中心商務區、海港物流區、臨港工業區、南港工業區、海濱旅游區、中新生態城九個功能區。通過產業布局調整、空間整合,打造航空航天、石油化工、裝備制造、電子信息、生物制藥、新能源新材料、輕工紡織、國防科技等8大支柱產業,形成產業特色突出、要素高度集聚的經濟功能區,成為高端化、高質化、高新化的產業發展載體,支撐新區發展,發揮對區域的產業引導、技術擴散、功能輻射作用。
“龍頭帶動”指通過加快“一核雙港九區”的開發建設,凸顯天津濱海新區作為新的經濟增長極的龍頭帶動作用,在加快天津發展,促進環渤海地區經濟振興,推動全國區域協調發展中發揮更大作用。
圍繞規劃,去年濱海新區打響了廣泛涉及改革開放、科技創新、功能區開發和基礎設施建設的“十大戰役”,而包括經濟社會發展十個方面的體制改革正穩步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