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之糧倉:兩個糧食系統的糾葛
2010-7-24 11:31: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李賓
這是一場巨頭爭霸賽,“擂臺”是中國死守的18億畝耕地,“獎品”是其每年都會收獲的五谷雜糧。
一只是外來的猛獸——益海嘉里集團。它一方面通過租賃地方基層國有糧庫的倉容,提高自己在糧食流通領域的市場份額;另一方面也在加緊投資加工企業建設,以期控制完整的產業鏈。另外一只是央企巨獸——中央儲備糧管理總公司,已經不滿足“糧食大管家”的單純角色,開始向產業鏈的下游加工業擴張。
上述兩大系統的成長基因截然不同,但都顯示出對中國糧食市場的雄心壯志。而中國原有的以糧食局和下屬企業為主的糧食系統在多次糧改之后逐漸勢微,正好成為了各方爭奪的焦點,中間交織了如何對待外資掌控糧源、中央和地方利益分配、中儲糧和糧食局系統何去何從等多重利益糾葛。
但不論如何,幾十年發展積累下來的地方糧庫仍然是我國糧食流通市場的重要資產和基礎,其投靠何方將極大的影響我國的糧食安全和糧源掌控。
調查一瘋狂擴張:外資滲透基層糧庫
對于孫元來說,作為河北滄州某產糧大縣國有糧庫的負責人,經過前一段時期的集中收購,他的糧庫已經滿倉,里面裝滿了玉米。
在今年這樣一個玉米供應緊張的時期,玉米的價格幾個月內已經達到了2000多元/噸,這是歷史性的高點,相比三四月份收購的時候已經上漲了近200元/噸,那意味著孫元收購的5000噸玉米已經增值了近100萬元。
不過這里所收儲的糧食并不屬于糧庫所有,而是屬于一家叫做益海的跨國糧油集團,這家縣級國有糧庫只是替益海代收代儲。記者調查得知,現如今,作為我國主要產糧區的河北、山東等地,基層國有糧庫以這種方式生存已經非常普遍,益海集團憑借著雄厚的資金實力,在糧改之后造成的虛弱的基層國有糧庫那里找到了可資利用的空間,這些基層糧庫成為其在國內不斷擴張的糧油版圖中的關鍵一環。而這家已經在中國的食用油領域取得霸主地位的跨國巨頭,也正在迅速成為中國糧食市場上一支舉足輕重的力量。
無奈之生存
孫元之前是一個國有糧站的站長,自從2004年改制之后,他就負擔起了這家國有糧庫的運營,任主任一職。
經營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安⒉皇羌Z庫本身不愿意參與市場競爭,而是條件有限。國有糧食企業要想搞經營需要大量資金,而自主經營會有風險,要想申請農發行的貸款,需要找企業擔保,而我們的糧庫找不到合格的擔保人!睂O元向記者介紹說。
因此他們目前的生存之道是,為益海集團和中儲糧(全名為“中央儲備糧管理總公司”,由國務院直接管理的)代儲糧食,每噸收取一定的代儲費用。
這并不是個案。據記者了解,目前整個華北地區基層糧庫的生存方式基本都是依賴這兩種代儲的方法,但由于中儲糧分配下來的指標不太固定,而益海這幾年和各地基層糧庫的合作規模卻在日益擴大。以滄州地區為例,孟村、鹽山、南皮、東光、吳橋、泊頭等縣均在代益海收儲。
其實,這些基層糧庫之前還期待依靠每年的小麥托市收購政策,掙些保管費用,托市收購的資金由農發行通過中儲糧下發,自然是有保障的。但是幾年下來,由于市場價一直高于托市政策的最低收購價,導致托市收購無法執行,只有2006年那一年有效,其他年份都托不起來。
益!凹皶r”趕到
益海集團在基層糧食購銷企業那里扮演的更多是一個合作者甚至是拯救者的角色。而這正是糧改之后給其帶來的機會,“可以說被益海鉆了空子!睖嬷菔心晨h糧食局副局長劉志信說。
一邊是糧改留下的奄奄一息的基層國有糧庫,一邊是在中國市場耕耘多年、手握雄厚的資金、已經成為食用油加工領域龍頭老大且對中國糧食市場充滿欲望的益海集團,雙方的合作根本沒有什么障礙。
記者了解到,益海集團在山東省的運作比較早,滄州地區各縣市和益海的合作最初都是通過其山東分公司實現的。而我國近些年來對外資投資國內糧食儲存和加工業一般采取鼓勵的態度。在2005年的《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中,糧食的存儲和加工曾被明確列在鼓勵外資投資產業目錄中。
孫元和益海的合作已經有6年的歷史,“當時是他們主動找到我們,希望利用我們的庫容做代儲,對我們來說,這當然是好事,至少我們有活干了,能解決溫飽問題!倍p方合作的規模也在逐年增大,2008年的時候代儲量為2500噸,今年的代儲量已經增加到5000噸,而每噸的代儲費用則約為55元左右。
現在孫元的合作對象已經從以前益海山東分公司變為了后來成立的河北益海分公司!皟H就我所知,河北的滄州、衡水、保定以及山東省各地地方糧庫都和他們有合作。”孫元說。而記者了解到,這家集團的觸角已經遍布東北、華北、華中等國內主要的糧食主產區。
瘋狂的擴張
益海選擇的是一條倉儲、貿易和加工相結合、齊頭并進的擴張發展道路。目前它在華北和陷入困境的基層糧庫廣泛合作,利用其倉容為自己代儲的玉米主要為著貿易的目的,收儲完成之后,等待合適的市場時機,銷售給下游的貿易商或者南方的飼料、深加工企業。
不過,益海顯然并不會僅僅依賴這種模式來介入中國的糧食流通市場。它還在加緊建設自己的糧食倉儲企業。孫元的直接合作對象之所以從之前的山東益海轉換到河北益海,就是因為益海在河北已經迅速壯大,成立了專門的分公司,且已經在滄州地區的吳橋和東光兩縣建設自己的糧庫。看得出來,他們和當地糧食局系統的關系甚為融洽,其吳橋庫的臨時辦公地點就設置在縣糧食局樓上。
租用地方基層糧庫的做法并不完全有保證。目前益海集團在河北自建的糧庫已經頗具規模,包括大名庫、武強庫、高邑庫、棗強庫、望都庫、吳橋庫、東光庫、新河庫等,分布在石家莊、滄州、衡水、保定、邢臺、邯鄲等各個地區。而在山東境內,早在2008年的時候其就建設了武城、慶云、嘉祥3個倉儲貿易企業,兩年下來又增加了滕州等地。這些項目的建設一般都受到了當地政府的歡迎。
日前,記者在河北的吳橋縣開發區看到,益海公司自建的糧庫正在緊張的進行最后階段的施工,一位現場人員告訴記者,這個在建的糧庫倉容有近1.7萬噸,在兩個糧倉的后面還留有大片的空地,據介紹,那是為日后建設油料加工的生產車間預留的。
益海在糧食加工企業的建設方面的投資同樣如火如荼。之前它已經憑借金龍魚、胡姬華、口福等食用油品牌成為中國油脂加工業最重要的力量,而從2005年開始,全面進軍以水稻、小麥、玉米為主的糧食加工行業,推出了“香宴”、“香滿園”、“金元寶”系列品牌大米,“藍匙”、“香滿園”品牌面粉等。到現在其在華投資的糧食加工企業已經近50家,遍布全國各地。
中儲糧總公司總經理包克辛曾說:“跨國糧商掌握了中國植物油銷售的終端渠道,然后他們再建立或收購面粉廠、大米加工廠,用植物油的銷售渠道進入糧食消費市場,這就給我國糧食流通帶來極大風險!
但逐漸被中儲糧系統削權奪利的地方糧食局和企業面對雄厚資本的誘惑,為了自身生存發展,選擇與之合作似乎是再正常不過的選擇。正在力爭建設中國糧油食品城的山東德州市糧食局,就已經在2009年10月與益海集團達成協議,合資建設日處理小麥1000噸的專用粉項目,一期計劃投資2億元,后期配套建設糧食物流園區。
而在2010年4月23日,益海嘉里(鄭州)食品工業有限公司開工建設,一期投資3000萬美元,投產后將形成日加工小麥2400噸和日灌裝350噸中小包裝食用油的生產能力。
調查二被邊緣化:基層糧食局“不行了”
自從2004年,《糧食流通管理條例》頒布實施以及《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深化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意見》明確宣布,全面放開糧食收購市場,實現糧食購銷市場化和市場主體多元化之后,糧食局系統就和自己的輝煌時代說再見了。
在此之前,中國的糧食流通體制經歷了30多年的統購統銷歷史以及一次次向著糧食購銷市場化方向的變革,而正是2004年開始的新一輪改革最終奠定了如今我國糧食流通體制的基本格局。而其主要的思路則是放開購銷市場,直接補貼糧農,轉換國有糧食企業機制。
類似的改革早在2001年就已經開始了,按照國務院的要求,將原來糧食局系統下屬的面粉廠、油脂廠等糧食加工企業進行了改制,引進私人資本經營,糧食局則從下屬企業的經營中解脫出來,轉向宏觀的糧食流通管理。
結果就是,和糧食統購統銷時代舉足輕重的地位不同,經過改制之后的基層糧食局面臨著職責的尷尬!都Z食流通管理條例》中對縣級以上地方政府糧食局的職責有著較為明確的表述:“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糧食行政管理部門負責本地區糧食流通的行政管理、行業指導!倍鴮h級糧食局則忽略掉了,只字未提。
另一方面,我國糧食儲備制度的發展也遵循了一條逐漸從地方上收中央的路線。2000年正式掛牌成立的中國儲備糧管理總公司 (以下簡稱“中儲糧”)注冊資本166.8億元,專職從事中央儲備糧的經營管理,對分布在全國的直屬庫、人、財、物實行垂直管理。按照其網站的資料,到現在已經陸續劃轉上收了338個直屬庫。
和地方糧庫不同,他們上收的直屬庫都剝離了之前的人員和債務負擔。而對于這些直屬庫,地方政府自然是沒有監管職責的,很多原來的地方糧庫就此變換了身份,脫離了原來的糧食局系統。
因此,縣級糧食局如今握在手中的工作職責主要是審批針對糧食購銷企業發放的糧食收購許可證,但實際的管理效果并不理想,“有的沒有糧食經營許可證也在經營,由于我們沒有足夠的監督查處力量,所以很難杜絕!敝劣谶@些年活躍在農戶和糧庫以及糧食加工企業之間,擔負著重要的糧食流通前端環節的糧食經紀人們,則大多是自發形成的群體,也就基本無需監管。
(應采訪者要求,文中孫元、劉炙、劉志信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