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經濟形勢分析

加快湖北長江經濟帶新一輪開放開發的對策

2010-6-26 1:29: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五、加快湖北長江經濟帶新一輪開放開發的對策措施 
  湖北長江經濟帶應成為湖北經濟發展主軸,引領全省和中部崛起的現代產業密集帶,長江流域要素承載能力最強、產業聚集能力最高、帶動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最強的地區之一。
  (一)堅持交通先行,構建完善的基礎設施網絡
  交通不暢是制約湖北長江經濟帶新一輪開放開發最大的“瓶頸”。加快湖北長江經濟帶新一輪開放開發,要以新一輪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為突破口,建設長江中游交通運輸樞紐和物流快速大通道,加速開發“黃金水道”水運資源。
  1.大力加強長江航運建設。一是加強港口建設,提高水陸運樞紐能力。加大投入,推進武漢新港建設,打造長江中游水運樞紐;加快宜昌、荊州、黃石等主要港口和19個重要港口的配套建設,形成布局合理的湖北港口群。二是加強航道建設,提高航道通過能力。按照“暢通長江中游、渠化整治漢江、打通江漢運河”思路,建設環繞江漢平原的長江-江漢運河-漢江810公里千噸級航道圈。三是加強保障工程建設,提高航運服務能力。建立具有湖北優勢的集裝箱、煤炭、礦石、石油化工、汽車滾裝等專業化船舶運輸體系;大力發展多式聯運、公水聯運等運輸方式;建立統一的長江航運信息系統和信息平臺,加快建設“數字長江”。
  2.完善綜合運輸網絡。一是借鑒江蘇經驗,加快建設沿江快速大通道,與出省快速通道相連接,實現沿江縣縣通高速并互聯成網,形成橫貫東西、連接南北、暢通全國、快速高效的路網體系。二是打造四大交通樞紐(武漢、宜昌、荊州、黃石)。三是加強航空建設。開辟新的國際航線,籌劃建設武漢國際貨運機場。
  3.建設現代物流服務體系。一是推進武漢新港及其四大配套物流園區(鋼材、商貿、煤炭、糧食)建設;二是加快武漢空港、武漢保稅區物流中心建設;三是將宜昌建設成為輻射鄂西、連接川渝的區域性物流中心。
  (二)堅持產業聚集,發展沿江現代產業密集帶
  產業是區域發展的重要支撐。加快產業布局,大力發展產業集群,是全面提高湖北沿江經濟帶發展水平的核心內容。
  1.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努力提升工業化水平。汽車產業:以神龍、東風本田、東風日產等7家整車企業為龍頭,促進汽車產業集群化發展,將武漢建成全國重要的家用轎車生產基地、電動汽車研發生產基地、汽車零部件生產基地。鋼鐵產業:以武鋼、鄂鋼、新冶鋼為龍頭,繼續建設鄂東鋼鐵工業走廊。把武鋼建成國際一流鋼鐵、全球最大冷軋硅鋼片生產基地和全國重要的汽車板材生產基地,支持新冶鋼建成全國重要齒輪鋼、軸承鋼等特種生產基地。石油化工產業:以武漢80萬噸乙烯工程建設為契機、延長產業鏈,將武漢建成中部地區最大的石油化工基地;以宜化、興化等企業為龍頭,壯大磷化工產業集群,將宜昌建成全國重要的磷化工生產基地;以宜化、沙隆達、葛化等企業為龍頭,促進鹽化工產業發展;以楚源化工為龍頭,促進精細化工產業集群化發展。裝備制造業:以重點骨干企業為龍頭,將武漢建成全國重要的發電設備制造基地、重型機床設備制造基地、鐵路運輸設備制造基地。船舶工業:重點扶持黃岡、鄂州、武漢、宜昌沿江聚集區的發展,積極推進組建船舶工業集團,把沿江走廊建設成為全國中小型特種船舶設計制造、船舶配件制造和船舶出口產品制造基地。
  2.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建設沿江高新技術產業帶。以東湖高新技術產業區為產業載體,促進電子信息產業技術創新、產品創新,不斷壯大電子信息產業;以建設武漢國家生物產業基地為抓手,加強生物醫藥、生物農業、能源環保等領域的研發和利用,實現生物產業超常規、跨越式發展。
  3.優先發展現代服務業。建設沿江商貿走廊:加快商貿、期貨市場發展步伐,促進湖北省物流、人流、信息流與發達地區的對接。建設沿江旅游帶:整合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和武漢都市旅游圈的資源和品牌,打造旅游強省。突破性發展沿江物流業:充分發揮長江“黃金水道”的航運功能及沿江公路、鐵路的運輸功能,加快物流貨運站點、碼頭、園區和一批專業物流中心建設,培育發展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鏈主企業,積極發展第三方物流企業,推動傳統倉儲運輸、流通企業加快轉型,大力發展沿江要素市場。
  4.改造提升傳統優勢產業。紡織業:引導紡織企業向荊州、咸寧等棉麻產區集聚,促進紡織業集群化發展。服裝制造業:以美爾雅、愛帝等骨干企業為龍頭,將鄂東服裝產業走廊建成全國重要的服裝生產和出口基地。煙草制造業:以湖北中煙集團為龍頭,進一步提高煙草制造業規模,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市場占有率。
  (三)堅持城市帶動,建設沿江城市連綿帶
  1.加快武漢城市圈建設。積極推進武漢城市圈“兩型”社會綜合配套改革,加快“兩型”產業發展,加快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發展和布局、城鄉建設、區域市場建設、生態發展和環境保護“五個一體化”進程,大力增強經濟實力、創新能力和服務能力。與此同時,建設以宜昌、荊州為支撐的城市群,充分發揮兩個城市對湖北長江經濟帶的服務功能、輻射功能、帶動功能。
  2.大力提升沿江城市功能。以沿江中心城區縣域為核心,拓展長江兩岸城鎮空間,形成與產業布局相適應的沿江城市連綿帶。
  3.加強中心城市與小城市協作互動。以長江水運為紐帶,破除行政區劃等體制障礙,加強沿江城市經濟合作,探索建立多層次的區域合作機制,使沿江城市帶形成聯系更加緊密、交流更加活躍、要素流動更加頻繁的城市經濟體。
  (四)堅持保護優先,打造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典型示范帶
  1.科學布局臨水產業,有序利用水資源。推動臨水產業集約發展,堅持產業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一致性。有序布設耗水企業,根據沿江不同地區產業發展的基礎與條件,實施差別政策,以控制產業不合理發展對沿江環境造成危害。加快淘汰小造紙、小印染、小水泥、小火電等落后產能,騰出更多的環境容量和發展空間。
  2.積極推進清潔生產,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積極促進沿江大循環經濟示范區建設,按照循環經濟理念調整經濟發展模式和產業結構,鼓勵企業實行清潔生產和工業用水循環利用,發展節水型工業。加快政策法規和標準體系建設,研究建立有利于資源節約和循環利用的激勵政策和約束機制,運用價格杠桿,促進節能、節水、節材和資源綜合利用。
  3.加大環保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污染處理能力。抓好三峽庫區等重點區域污染防治和沿江城市的廢水危險物品的處理,加強流域污水處理廠、垃圾處理廠等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各類污染物收集和處理率,杜絕有毒有害物向長江排放。
  4.探索建立長江流域生態補償機制。探索施行排污權交易制度、鄰域污染雙向補償制度。積極爭取國家研究制定長江流域下游財政轉移支付、稅收調節、產業扶持等生態補償標準和辦法,通過跨部門、跨地區的協調管理以及相關利益方廣泛參與,促進全流域經濟社會與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
  5.重視長江流域生態保護,維護生物多樣性。加大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力度,完善自然生態保護區和珍稀瀕危水生野生動物植物保護網體系。加強濕地保護,切實貫徹落實長江禁漁期制度。繼續開展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和長江防護林體系建設,建立沿江綠色走廊,綜合治理水土流失。
  (五)堅持開放先導戰略,進一步擴大沿江對外開放
  1.進一步改善投資環境。要抓住國家擴大內需,沿海產業向內地轉移的機遇,建設一批事關全省開放大局的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完善相關物流配套設施,發展水陸空多種聯運方式,把武漢建成中部地區最大的進出口貨物集散中心。
  2.堅持園區突破,加強發展外向型經濟。按照“產業集聚、特色鮮明、開發集約、服務創新”的要求,加大沿江開發園區建設開發力度,使開發區成為沿江區域對外開放和產業集聚的重要載體。
  3.加強對外聯合與協作。發揮居中優勢,變“東西夾擊”為“東引西聯”。一方面,要成為長三角的后方基地和縱深腹地,依托黃金水道主動承接上海、江浙的產業轉移,加快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另一方面,要成為長江上游地區走出去的橋頭堡,借助產品“西進東出”的機會發展自己。積極推動長江經濟帶一體化發展,建立滬、寧、漢、渝等中心城市多邊或雙邊高層對話和議事機制、合作協調機制,定期舉辦經貿科技活動。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