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山強力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
2010-5-7 1:10: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近年來,武山縣堅持科學發展觀,以“三項提升促進行動”為抓手,積極探索加強組織建設的有效途徑,不斷增強黨組織的凝聚力、戰斗力、創造力,團結帶領廣大干部群眾,以務實的工作作風,搶抓機遇,多舉并措,全縣經濟社會各項事業穩步健康快速發展。今年一季度,全縣國民生產總值達到4.42億元,同比增長12.2%。大口徑財政收入完成3285萬元,同比增長38%,農民人均收入1102元,同比增長64.5%。
自武山縣被確定為關天經濟區“兩軸”經濟帶東西軸線的重要三級城市后,該縣按照省委“中心帶動、兩翼齊飛、組團發展、整體推進”區域發展戰略和省政府出臺的《關于貫徹落實〈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意見》及天水市“1135”區域發展戰略,以“做強農業產業,壯大工業經濟,激發商貿活力,培育旅游優勢,提升科教水平,推進城鄉一體”的發展思路,強力打造關中—天水經濟區三級城市,奮力推進武山經濟社會跨越式科學發展。
巨椽重彩繪藍圖,建設最佳宜居大縣城。
近年來,武山縣按照“城關東延,洛門西進,南改北擴,相向發展,建設最佳宜居大縣城”的城建工作思路,著力實施城區“北擴東延”工程,城區面積由原來的3.2平方公里擴大到了9.6平方公里。該縣以“九路、六園、兩場、一線、一中心”為重點,建設新興大道西段、寧遠大道中段、北濱河路東段、渭北27#路和火車站區域“四縱一橫”9條道路,加快錦繡園、璽華園、欣德嘉園、渭水麗景、寧遠家園、麗景花園6園開發,同時以縣城為中心、鄉鎮為紐帶,加快建設列入“關中百鎮”的洛門、灘歌、鴛鴦3鎮,以城帶鄉,協調發展,著力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打造生態武山、宜居武山、魅力武山。
布局規劃謀發展,打造隴東南區域性物流中心。
商貿流通是縣域經濟發展活力的源泉。武山縣按照“五大五小”市場規劃要求,將建成渭北綜合市場和洛門金鑫物流園西區工程,啟動建設洛門農機市場,建設灘歌蔬菜市場、馬力綜合市場和四門農貿市場,加強建設農業部確定的洛門國家級蔬菜批發市場,努力打造洛門為隴東南最大的木材市場。積極實施萬村千鄉、雙百市場和退市還路項目,規范路邊村頭微型市場的管理,努力形成完善的市場體系,目前全縣擴建、新建各類市場250多個,交易大棚1.9萬平方米,批發攤點2100個,個體工商戶1300多戶,各類蔬菜中介組織127個,具備了蔬菜交易、客商食宿、配套運銷、組織中介的良好條件,同時,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加強交流合作,積極發展對外貿易,扶持金隴、綠源公司擴大出口規模,帶動商貿業快速發展,逐步把武山打造成為隴東南區域性物流中心。
建設西部大菜園,打造關天經濟區蔬菜外銷基地。
近年來,武山縣圍繞建設全國無公害蔬菜示范基地縣這一目標,建成了6大無公害蔬菜基地和11個蔬菜示范園區,使武山縣蔬菜種植擴大到15個鄉鎮的200多個村,種植面積達到25.5萬畝,總產量68.9萬噸,總產值6.1億元。三分之一的耕地,使全縣近三分之二的農民發家致富。為了爭創全國蔬菜標準化示范縣,努力把武山建成關天經濟區重要的蔬菜外銷基地,今年,武山縣按照“擴面、抓點、提質、增效”的要求,全縣新發展蔬菜1.5萬畝;積極推廣旱作農業,建成了兩個萬畝全膜玉米示范點,使全縣玉米種植面積達10萬多畝。
融入大關中,建設關天經濟區休閑度假后花園。
武山縣是古“絲綢之路”的咽喉要道,文物古跡眾多,旅游資源豐富。這里有仰韶、馬家窯和齊家文化遺址,有絲路寶窟水簾洞、隴上名剎木梯寺、三國古戰場鐵籠山、宋代古堡威遠寨、灘歌明清一條街,有亞洲最大的摩崖浮雕造像,有西北第一、全國五大氡泉之一的武山溫泉,尤其非物質文化遺產武山旋鼓已成為地方一大文化品牌。費家山毛主席故居、紅軍英雄無字碑、紅軍強渡渭河紀念碑、革命烈士郭化如墓等紅色史跡,構成了武山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為了融入大關中旅游圈,實現旅游產業的聯動發展,武山縣進一步加快寧遠大酒店、君山賓館建設進度,加強導游隊伍建設,努力提高旅游接待能力,著力打造石窟文化、生態風情、休閑度假等精品旅游,培育各具特色的“農家樂”等鄉村游,力爭把武山建設成關天經濟區重要的旅游休閑度假后花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