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止平:把“發展城市群、共建大金華”作為戰略主線
2010-5-19 8:38: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中央和全省經濟工作會議都對今年經濟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結合金華市的實際,就是要緊緊圍繞“發展城市群、共建大金華”戰略主線,堅定推進“工業強市”戰略,著力在加快經濟轉型升級上有新進展,在統籌城鄉區域發展上有新作為,在深化改革開放上有新突破,在促進社會和諧穩定上有新成效,在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上有新舉措,保持經濟社會平穩較快健康發展。
堅持保穩促調不動搖,加快推進經濟轉型升級
繼續改善政策環境,鞏固發展經濟企穩向好勢頭。要保持各項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深入開展“三送”活動,加強對各項政策落實情況的監督檢查,充分發展政策的杠桿作用。積極創新銀企合作模式,堅持企業重點難題交辦制度,進一步清理整頓涉企收費行為,全力營造寬松的發展環境。繼續加強重大項目的協調服務工作,重點圍繞中央預算內投資計劃和省“三個千億”工程、“公共服務均等化計劃”,認真做好項目對接和資金爭取工作,科學編制好“十二五”重大建設項目規劃,更好地發揮項目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按照“保份額、調結構、促平衡”的要求,繼續幫助企業面向市場調結構,搭建平臺拓市場,主動出擊搶訂單,積極發展保稅加工業務,鼓勵有條件的企業“走出去”辦實業、搞營銷,健全風險防范、預警監測和快捷通關工作機制,努力實現外貿出口恢復性增長。繼續做好汽車家電下鄉、以舊換新等工作,深化“浙中購物”品牌和平臺建設,積極培育商貿、旅游、住房、汽車、文化等新興消費熱點,進一步增強消費對經濟的拉動力。
努力拓展發展空間,培育壯大優勢產業集群。要搶抓機遇,適應新一輪甚至更長時期的發展需要,充分利用黃土丘陵資源豐富的優勢,堅持戰略性規劃先行,加強協作,整合資源,統籌規劃建設經濟發展新平臺,爭取在“十二五”期間培育若干個國家級經濟開發區。要把握新一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和農保田調整機遇,搞好城鎮、工業建設用地調整工作,積極推進有條件的開發區整合擴容,進一步拓展發展空間。結合小城鎮建設,繼續抓好鄉鎮特別是中心鎮工業功能區建設。依托各層次園區平臺,特別是12個省級經濟開發區,圍繞汽車及零部件、電子信息、裝備制造、新能源等主導產業,包裝推出一批重點產業招商項目,通過項目合作、增資擴股、并購重組等多種途徑,引進一批產業鏈長、關聯度大、技術水平高的大項目、好項目,確保實際引進內資120億元、外資3?郾5億美元。繼續抓好扶優扶強工作,積極推進重點骨干企業配套協作的本地化,大力發展科技型、配套型中小企業,不斷提高產業的集聚度。認真抓好創業輔導工作,放寬和規范市場準入政策,積極推動百姓創業,增強社會投資信心,大力發展個私經濟,不斷增強經濟內生活力。
加快轉變發展方式,提升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堅持把提升自主創新能力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中心環節來抓,按照國家技術創新工程浙江省試點工作的要求,深入實施自主創新能力提升行動計劃。全面落實企業技術創新激勵政策,深入實施技術創新工程,重點鼓勵年銷售5000萬元以上的企業建立研發機構,著力提高企業技術裝備水平和新技術、新產品研發能力。積極對接省產業轉型升級政策,認真抓好金華汽車及零部件、永康五金、義烏飾品等產業集群轉型升級示范區建設工作。進一步加強企業與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繼續推進中科院金華科技園實體化建設、浙大技術轉移中心功能完善等工作,加快金華汽車研究院和國家級全地形車試驗場建設,積極開展技術開發、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活動。加快機電、化工、建材、輕紡、食品等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大力發展純電動汽車、生物醫藥、電子信息等高新技術產業,力爭今年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22%。深化國家知識產權工作示范城市建設,積極支持企業實施專利、標準化和品牌等知識產權戰略,爭取專利申請和授權量比上年增長10%。扎實抓好節能減排工作,綜合運用經濟、法律和行政手段,控制增量、優化存量,鼓勵先進、淘汰落后,確保實現“十一五”節能減排目標。繼續加強低丘緩坡綜合開發利用、土地整理、建設用地復墾工作,加大閑置土地清理利用工作力度,不斷提高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
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調整優化產業結構。要啟動實施省級現代服務業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形成有利于現代服務業發展的政策體系、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加快推進義烏國際貿易綜合改革試點工作,鼓勵應用信息化技術和電子商務模式改造提升以義烏小商品城、永康科技五金城等為龍頭的各類專業市場,促進專業市場與會展業融合發展,推進市場經營模式、流通業態全面升級。積極利用我省成為全國首個物流建設試點省的機遇,加快推進義烏內陸口岸、金華國際物流園區、永康五金城物流中心、蘭溪港物流中心建設,全面推進制造業主輔分離,促進先進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互動發展。加強對接上海世博會的旅游推介活動,積極推進山水生態、宗教朝圣、古婺文化、影視文化、商貿購物、溫泉養生六大品牌建設,加快建設浙江旅游副中心。積極發揮浙中信息傳輸交換樞紐優勢,扎實推進信息產業園建設,加大對龍頭企業扶持力度,大力發展軟件外包、電子商務、網絡游戲等信息服務業,全力打造我省重要的信息產業基地。
扎實推進新農村建設,不斷增強農村發展活力
堅持把發展現代農村經濟作為推進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全面落實各項強農惠農政策,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抓好糧食儲備和流通工作,確保糧食安全。圍繞主導產業,積極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大力培育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大戶等現代經營主體,加快建設一批特色鮮明、競爭優勢明顯的現代農業示范區,大力發展高效生態農業。充分利用農村資源優勢,提升發展來料加工業,因地制宜發展農家樂、山水游、民俗風情游等農村旅游業,進一步推進“千鎮連鎖超市、萬村放心店”工程,繁榮發展農村二三產業。積極創新培訓模式,提高農民就業創業能力和生產經營技能,特別要注重農業大戶和農村經紀人培訓,培育一批農民創業領軍人才。認真實施新一輪山海協作工程,扎實推進“低收入農戶奔小康”工程,完善和落實“一戶一策一干部”幫扶機制,積極推進下山脫貧,努力提高低收入農戶的收入水平。
堅持把改善農村發展條件作為推進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支撐。深入實施新一輪村莊整治工程,突出抓好村道硬化、垃圾處理、衛生改廁、污水治理、村莊綠化和安全飲用水等工作,全面推進河塘整治、農村信息化電氣化和農村新社區建設,不斷擴大整治覆蓋面,提升整治效果。從今年開始,市財政投入1億元,在三年內基本完成市區農村生活污水治理任務。加快推進農村住房改造建設工作,實行分類指導,重點抓好經濟強村、鄉鎮駐地、城郊村和城中村的住房改造建設。進一步加強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扎實抓好“強塘”工程,認真實施錢塘江干堤加固和12個“千萬畝十億方節水灌溉工程”項目,抓緊好溪水利樞紐工程前期工作,基本完成九峰水庫建設。啟動實施“綠化婺州行動”,推進“森林金華”建設,建成縣級以上綠化示范村300個。
堅持把深化農村綜合改革作為推進新農村建設的動力源泉。依法有序推進農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土地流轉服務平臺,啟動土地流轉規模經營功能區試點,爭取全市新增土地流轉面積8萬畝。深化征地制度改革,健全區片綜合價形成機制,依法征收農村集體土地要按照同地同價原則,及時足額給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合理補償。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健全經營性建設用地市場化配置機制,積極穩妥地開展農戶宅基地置換和流轉試點。加大農村金融創新,扶持農業信用擔保機構,加快推進林權抵押貸款,擴大政策性農業保險和農房保險,探索推動大型農用生產設備等抵押貸款,努力破解農業生產融資難問題。抓好義烏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點,為推進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提供經驗。
有序推進浙中城市群發展,著力提升區域綜合實力
進一步創新體制機制,增強城市群協作合力。在編制完成浙中城市群規劃的基礎上,積極爭取設立省級城市群綜合配套改革實驗區,統籌做好規劃立法、政策配套、項目推進、組織協調等工作,從更高層次上推進浙中城市群發展。進一步完善浙中城市群建設領導小組、規劃協調委員會和主要部門負責人聯席會議等行政協調機構職能,建立正常的例會制度,研究確定各個時期各個階段的工作重點,有效協調解決城市群建設中碰到的矛盾和問題。重視發揮市場機制作用,積極打破行政區劃壁壘,形成浙中城市群建設的強大合力。
進一步推進設施共建,增強城市群同城效應,加快推進城市群“內通外暢”工程,加快構建對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啟動實施“城際交通連接計劃”,加快推進東永高速公路、十白線、懷萬線二期等項目建設,啟動實施義武公路、永磐公路等項目建設,加強城市群城際軌道交通、快速公交系統的規劃研究,積極構建“半小時經濟圈”。加快推進500千伏東陽、永康輸變電工程和3G網絡工程等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完善和優化電力、信息網絡。積極推進城市群生產資料、資本、技術、人力資源等各類要素市場一體化進程,促進資源要素合理流動和優化配置。
進一步完善服務功能,增強城市群集聚輻射能力。金華市區要繼續優化“一中兩翼兩三角”框架性布局,加快中國婺劇院、市文化藝術中心、市體育中心、城市路網優化、城防工程等重大公共設施建設,突出抓好五佰灘、金華山游樂園、飛機場等三個板塊的改造建設,推進市民廣場、人民商場和后垅區塊等改造項目,做好金華鐵路樞紐規劃布局優化,實施鐵路貨場搬遷和西客站改造工程。繼續抓好世貿中心、商城二期等重點商業項目建設,加大對市區江南、江北兩大商圈部分街區整治改造和配套建設,引進和培育一批商貿龍頭骨干企業和知名品牌,積極打造浙中商業購物中心。認真做好新一輪市縣政府機構改革工作,繼續深化擴權改革和行政審批職能歸并改革,加快網上服務平臺建設,不斷提高行政服務效率。
全面加強改善民生工作,使發展成果更多惠及于民
千方百計穩定和擴大就業。全面推進國家創業型城市試點工作,認真落實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強化公共就業服務,扎實推進“3551”創業工程,為勞動者自主創業和自謀職業創造更為寬松的政策環境。深化“充分就業社區”創建活動,健全城鎮零就業家庭、農村低保家庭等就業困難群體的就業援助長效機制,加強對失業人員的就業技能培訓,突出做好城鎮失業人員、高校畢業生、農民工的就業工作。深化事業單位績效工資制度改革,建立健全企業職工工資正常增長和支付保障機制,合理調整收入分配結構,加大對低收入群體的幫扶救助力度,不斷提高城鄉居民收入水平。
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繼續加大社會保險擴面工作,加快城鎮職工五大保險全覆蓋步伐。落實企業職工養老保險省級統籌,抓好養老保險關系跨地區轉移接續工作,推進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建設,認真做好60周歲以上城鄉居民按規定享受基礎養老金工作。進一步完善城鎮住房保障體系,繼續實施安居工程,擴大廉租住房保障覆蓋面,加快經濟適用房建設和舊住宅區綜合改造力度。健全低保、醫療和農村“五保”、城鎮“三無”人員等救助制度,加強臨時救助制度建設。發展慈善事業和老齡事業,做好城市社區居家養老服務。
加快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完善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實施中小學校舍安全工程,推動義務教育資源均衡配置,籌建金華特殊教育中心,保障困難家庭學生和外來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的權利,大力發展高等教育和職業技術教育,著力打造浙中教育品牌。全面實施文化惠民工程,認真做好“送文化”和“種文化”工作,廣泛開展東海文化明珠和文化示范村(社區)創建活動,扎實推進“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建設,大力發展現代文化產業,促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扎實推進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統籌城鄉醫療衛生資源配置,完善城鄉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加快浙江中西部醫療中心建設,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著力提高人民群眾衛生保健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