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解福建口岸快速通關
2010-5-12 10:14: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電子口岸是一項跨部門的電子政務工程。海關總署總工程師兼科技發展司司長、國家電子口岸建設協調指導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李小剛在談到電子口岸建設時說,建設一個具有門戶入網、一次認證登錄和“一站式”服務等功能的大通關統一信息平臺,是一個非常艱巨的任務。作為實施者我們理解這句話的分量,我們也是從協調各單位、梳理流程到解決統一平臺,一路辛苦走來的。
擁有漫長的海岸線的福建省,借助眾多的深水良港以及對臺區位優勢,大力推進電子口岸建設,實現“大外貿、大口岸、大物流”,電子口岸項目的健康運轉使得外貿業務的可持續發展成為可能。2009年全省外貿進出口總額797億美元,占全省生產總值的45%。
實現通關一體化
口岸大通關既涉及海關、國檢等查驗部門的通關手續辦理,又和碼頭、船公司、報關行、拖車公司等物流作業單位密切相關,只有對通關、物流業務鏈整體進行準確梳理并優化,才能充分提高通關效率。為此,我們按照“貨物、運輸工具、服務企業、貨物人員”4個對象,建立流程優化后的業務線,并對貨物信息進行統一的定義和采集,實現基于流程的共享;同時把各類查驗部門和物流作業機構嵌入到各個流程,實現了通關和物流數據的相互交換,推動了口岸電子政務和電子商務的融合,使平臺兼具通關、物流功能。
福建省內有福州海關、廈門海關兩個直屬關區,檢驗檢疫、邊防等也相應分為兩個。省政府決定共建一個覆蓋兩個關、檢區的信息平臺,統一建設、統一運營,既能減少投資加快建設速度,又能使今后全省范圍內的物流、通關更加快捷便利,實現海西經濟區通關一體化。
在運行的31個系統中,與海關合作的13個,與國檢合作的11個,與邊檢合作的1個,與海事局合作的2個,與港務部門合作的2個,與其他部門合作的2個,獨立開展業務的8個。目前,除了海關報關單、國檢報檢單等查驗部門要求企業直報的業務外,海關國檢等查驗部門大部分已實現在統一平臺的申報。
福建省從注重服務執法向注重服務企業、服務經濟發展的方向轉變,推動大通關平臺應用導向的轉變。按照“政府引導、社會運作”的原則,進行社會化建設。2006年,省政府決定把廈門電子商務中心股份有限公司更名為“福建電子口岸股份有限公司”,具體承擔福建電子口岸信息平臺的建設和運營。福建省積極在廈門開展大通關應用系統試點建設工作,取得成功后,再逐步向全省推廣。
提升通關速度
經過五年多的建設,福建電子口岸已取得階段性成果,有31項系統上線運行,涵蓋海運、空運、物流園區、物流作業等多個領域,兼具申報、監管、查詢、物流服務等功能。初步形成了企業“一站式”服務基礎平臺,并逐步向周邊省市拓展服務。平臺和廈門海關、檢驗檢疫局、邊檢、海事局全部實現了網絡對接和業務聯動,直接服務的物流類企業有500余家,涵蓋了廈門口岸所有的碼頭、機場、報關行等,間接服務的外經貿企業約有10000多家。開通了門戶網站為企業提供業務申報、信息查詢及相關的電子商務服務。
上線運行的系統中,查詢類占25.8%;申報辦理類占25.8%;監管服務類占25.8%;物流作業類占22.6%;商務服務類占3.2%(有1個系統屬于物流與商務交叉)。目前,還有15個系統正在研發之中。
在有效支撐口岸查驗部門執法、提高聯合監管水平的基礎上,電子口岸極大提升了口岸工作效率。空運貨物業務實行提前報關,通關時間從兩天縮短為半天,最短為16分鐘;船舶一次性向電子口岸平臺輸入資料,可分別向國檢、海事、邊檢等單位同步申報,平均縮短船舶在港時間1小時;海關電子關鎖監管系統減少了企業報關的次數和成本,每年為企業節約通關成本500萬元以上;國檢海港入境貨物檢驗檢疫電子閘口系統實施后,整個流程只需3分鐘。
目前,福建電子口岸已經完成了與臺灣關貿網絡平臺聯網測試,為兩岸直航船舶“臺華輪”、“中遠之星”、“美達號”等提供兩岸物流作業信息傳輸和共享;配合檢驗檢疫局開展兩岸農產品、水產品檢驗檢疫結果共享業務,服務于兩岸經濟交流,并將與中國臺灣地區碼頭等物流機構及信息平臺建立信息互通機制,實現信息對接;同時,還積極輻射內陸省市,已經連通江西、湖南、安徽等地電子口岸平臺、物流信息平臺,開始辦理跨地區通關業務,為海鐵聯運提供物流信息系統服務。
為了快速識別運輸工具和貨物,實現全程電子化作業,我省建設了覆蓋全省2361家GPS使用單位和運營商的車輛衛星定位聯合監控平臺,實現對全省49357臺營運車輛的實時監控和管理,有效避免了空載。同時,針對重點物流企業和部分貨物開展電子標簽技術應用示范,發放電子車牌,支持電信運營商構建覆蓋全省主要物流作業區的物聯網,在實現電子識別、快速通關的主要目標下,帶動了新型信息技術和產業發展,有力促進經濟結構調整。
向大平臺遷移
去年,國務院出臺《國務院關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將海峽西岸經濟區定位為兩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試區域,服務周邊地區發展新的對外開放綜合通道等。根據中央這一戰略決定,福建省必須進一步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加強全省電子口岸建設。
從更好服務外向型經濟發展的角度出發,按照“統一框架、協調建設;全面覆蓋、一體服務;協同運行、深化應用”的原則,加快統一平臺建設應用,使平臺切實成為“一站式”服務平臺,實現通關申報業務全部向平臺遷移;使平臺切實成為口岸協作單位之間以及與境外協作單位之間的業務協作平臺,實現通關數據共享及聯網核查;使平臺成為帶動物流信息化和信息產業發展的產業服務平臺,推動物聯網、電子標簽、無線寬帶網絡等信息技術在大通關領域的應用。
研究制定全省電子口岸總體技術框架,梳理和明確各部門應用系統建設任務、業務流程、數據關系、協同方式,以及實現的技術方案和技術標準,形成統一的技術框架和行動綱領。
進一步整合查驗部門業務表單和數據流程,改造現有業務系統中申報和處理模塊,建設統一的門戶網站和服務熱線,遷移現有各自申報業務模塊,實現統一登錄驗證、統一提交請求、統一反饋服務。
建設統一服務大通關的應用支撐平臺,包含地理信息平臺、車船位置服務平臺、物聯網技術平臺、電子車牌等基礎支撐平臺等,推廣應用電子標簽技術,進一步推動物流信息化。
規范新增查驗應用系統建設,從“各自為政建設應用系統”的模式向“總體設計、統籌建設”的模式轉變。一是新增查驗應用系統建設要符合電子口岸總體技術框架,基于統一的應用支撐平臺開發;二是進行業務流程和數據標準的統一定義,實現協同運作和信息共享平臺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