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口葡萄酒行業“潛規則”:供貨價和零售價相差多
2010-4-7 21:08: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這瓶酒供貨價為27美元,而國內一些經銷商賣到了上千元!”3月28日,百泰酒業銷售副總裁朱坤嶺在成都某品酒會上,以一種進口品牌葡萄酒為例,向進口葡萄酒行業“潛規則”發難。“現在國內進口葡萄酒市場價格普遍虛高,且魚龍混雜,假酒很多。” 此言一出,即在業界引起熱議。對此,不少業內人士指出,進口葡萄酒價格虛高不過是行業“公開的秘密”。長期關注葡萄酒市場的四川大學生命學院副教授胡成認為,“極度懸殊的供貨價和零售價雖然不是普遍現象,但是進口葡萄酒價格普遍存在水分是肯定的。”他說,進口葡萄酒國內市場日趨火爆,為經銷商謀取高額利潤提供了空間。
與此同時,也有企業認為百泰酒業此番“開炮”不過是為其低價營銷策略制造噱頭,更多葡萄酒銷售企業則否認進口葡萄酒存在離譜的價差。京龍徽釀酒公司經理楮慶來表示,“國內進口葡萄酒總體上不存在如此夸張的暴利空間”。同時,胡成指出,個別高端葡萄酒領袖品牌具有強勢定價權,存在不可替代性,就如白酒茅臺一樣,即便高價也有消費者購買,這也是市場上天價進口葡萄酒得以存在的一個原因。
法華金龍酒業經理陳經宇較為客觀地指出,進口葡萄酒的分銷渠道一般為進口酒—進口商—批發商—零售商—消費者,其成本構成大致是進口瓶裝葡萄酒需繳納進口關稅14%、增值稅17%和消費稅10%,相當于到岸價的48.2%。假設每瓶酒的到岸價為3.5美元,分銷商的加價比率為20%-40%,那么一瓶3.5美元的進口瓶裝葡萄酒的零售價格就為75.44至119.84元人民幣。如果分銷商加價率進一步提升,市場上出現每瓶進口酒200至500元的價格不足為奇。
另一方面,國內消費者對葡萄酒的認知大多還停留在感性層面,也給進口葡萄酒價格虛高和假冒偽劣創造了生存空間。“我們買葡萄酒只知道如拉菲、波爾多等大品牌,但對于其分類、真偽知之甚少,很多時候還是看價格消費。”消費者謝麗的說法具有代表性。對此,專業人士提醒消費者,由于國外酒商多、小、散的特點,進口葡萄酒市場監管一直是一個難題,建議在選擇進口葡萄酒時應該理性對待,不應盲目崇洋。“今年將在中國加大維權力度。”3月28日,美夏國際商貿上海公司拉菲品牌經理宋萍透露,作為紅酒頂尖品牌,今年前3個月拉菲已對珠海、深圳等地5個仿冒拉菲的企業提起訴訟。而就在今年成都春季糖酒會上,公司也將某涉嫌“山寨”拉菲的代理企業投訴到成都工商部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