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低碳”路在何方?
2010-4-6 0:45: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陳林
“兩會”一號提案花落“低碳經濟”。重中之重是合理打造“低碳經濟”,找到適合中國的低碳發展路徑。一方面,氣候變化的全球性決定沒有一個國家可以“獨善其身”,避免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另一方面,地球家園的共同性決定只有各國共同參與承擔義務才能阻遏全球氣候變暖。可見構建低碳能源、發展低碳經濟、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建設“兩型”社會的目標以及中國一向堅持為保護全球環境作出貢獻的態度和“共同呵護”地球家園的目標一致。因此,中國應走“低碳”之路。
低碳發展是指在保證經濟社會健康、快速和可持續發展的條件下最大限度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發展低碳可以參考發達國家的做法。比如,對安裝環保設備補貼,燃料更加注重環保與廉價,閉環式生產多晶硅,清潔煤炭計劃。發展“低碳經濟”,但沒有拋棄傳統產業,同樣中國發展“低碳經濟”也不應拋棄傳統產業。
從小做起,每個人自身做到“低碳”,國家便也做到了“低碳”。中國受經濟發展水平制約,很多技術并不成熟。由此首先聯想到要從自身做起的便是分類處理家庭垃圾,讓每個人知道怎樣去處理分類垃圾,更多地把“低碳”概念灌輸在教育當中。將“低碳”簡化為愛家庭、城市、國家乃至地球,通過低碳家庭實現低碳國。
“低碳”已成為全球發展的主流,但是中國還沒解決困擾已久的問題——垃圾問題和水缺乏問題。
第一,垃圾問題相當嚴峻。太平洋有著名的垃圾山,很多人以為那只會出現在發達國家。而中國的垃圾數字也同樣驚人,中國有近700座城市,垃圾年產量約1.2億噸,并正以8%的速度增長,占到全世界垃圾的四分之一以上,而對應的是還沒有好的垃圾處理技術。中國垃圾處理控制不達標,標準嚴重滯后。
第二,水資源問題不可忽視。中國極度缺水,水資源僅占全球6%,因此先天不足,天生就生活在缺水邊緣。譬如北方耕地灌溉是傳統“漫灌”形式,無法優化區域水資源和提高農業水資源利用效率。既浪費人力資源,糧食的產量和質量又無法保障。農業現代化尤為重要。有毒的肥料化肥會對水資源造成污染和破壞。城市同樣缺水,全國600個城市,缺水城市超過400個,節水工作卻不樂觀。節水方面,公眾意識嚴重不足、教育不夠,加之水資源本身不豐富,這是目前面臨的又一很大問題。
我們要有環保的意識和行為,更要有壟斷的技術。沒有核心技術,會出現很多的問題。整個體制下,缺乏環保的教育和有效的技術,缺乏一個中心。改寫《論語》一句話,“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反過來就是“人無近憂,必有遠慮”。目前當務之急,不僅僅是把“低碳”觀念掛在嘴邊,而是把“低碳”的觀念深入人心,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扎扎實實做,這才是中國的根本低碳路徑。(作者系中南大學冶金科學與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