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經濟形勢分析

皖江:“截取”概念下的完整鏈條

2010-4-30 10:19: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粉墻黛瓦的現代徽文化走進了上海世博園。其開放包容、創新思變的價值內涵,曾一度引領我國城鎮建設與發展的潮流,創造了明清時期無徽不成鎮的傳奇。
   每一個時代都有不同的城市夢。長江自西向東流經安徽,當新世紀即將進入第二個10年的時候,這一段被稱為“八百里皖江”的區域進入了國家宏觀戰略。
   合肥、蕪湖、馬鞍山、銅陵、安慶、池州、巢湖、滁州、宣城9市以及六安市的金安區和舒城區在內的59個縣(市、區),他們構成了皖江城市帶,這是安徽最好的區域,集中了安徽省半數以上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隨著《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規劃》的獲批,皖江成為首個以承接產業轉移為規劃主題的區域。
  
  安徽的長三角夢
  
   融入長三角,很長一段時期都是安徽人的不懈追求。就在不久前,長三角城市經濟協調會對其成員進行了擴容。新加入長三角城市經濟協調會的合肥、馬鞍山恰恰就是皖江城市帶的兩位成員。
   隨著高速鐵路、高速公路、航空、黃金水道的開發建設,皖江城市帶與長三角的交通對接條件日趨完善。今天,若從合肥出發,1小時可到南京,3小時可到上海,西至武漢也只需要兩個小時。
   在即將邁入新世紀第二個10年之際,皖江城市帶的開發與開放被納入了國家宏觀戰略,并成為第一個以“承接產業轉移”為規劃主題的區域。
   對國際產業發展的研究表明,當一個地區的人均GDP達到一萬美元時,發展傳統產業所需要的勞動力、土地以及企業運營綜合成本會明顯高于周邊地區。對于一般制造業來說,如果沒有很好的競爭優勢或較高的附加值,會很難在這一地區生存或發展。
   正在向國際大都市邁進的上海,人均GDP早已在2008年就邁過了1萬美元的大關,在國家經濟格局中的地位將是航運中心和金融中心。以紡織業為代表的傳統產業在這個城市已經走過了發展的高峰期,或就此消失,或離開上海另辟出路。
   在這一過程中,率先投身中部崛起的企業名單里就有聯合利華的身影。從2002年開始,聯合利華開始陸續將其在上海的工廠搬至合肥,搬到合肥的還有聯合利華的銷售公司和物流系統,并成立了聯合利華服務(合肥)有限公司。此舉最終令聯合利華的綜合效益提升了近30%。
   在上海,標有安徽制造的家用電器已經走進了各個家電賣場,安徽制造的叉車也活躍在上海的碼頭、物流公司,安徽出產的農產品擺上了上海的餐桌。1996年,合肥政府引入了海爾,激活了安徽家電產業。緊接著,西門子、美的、日立等陸續進入安徽,加大了安徽家電產業的配套能力。如今,安徽已成為重要的家電產業基地,各種家電工業園遍布合肥。隨之而來的還有一系列上游企業。2009年4月13日,國內首條TFT-LCD第6代生產線――京東方6代線在新站試驗區正式開工建設,該項目的建成投產將結束國內彩電行業的“缺屏之痛”,對國內彩電企業實現本地化配套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對推動合肥乃至安徽省的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和加速承接產業轉移也具有深遠的影響。
   據統計數據顯示,2008年,皖江城市帶引進的省外資金占安徽全省的72%,其中來自長三角地區的占55%以上,2009年這一數字更是超過六成。目前,皖江城市帶加工產品的一半以上為長三角配套,汽車、家電等產業所需零部件70%左右來自長三角。
   合肥、馬鞍山加入長三角城市經濟協調會后,或許又將刷新上述比例。
  
  皖江市長們的“擔心”
  
   一個產業或可改變一座城市。全國經濟地理研究會會長陳秀山曾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從歷史上來看,產業變革、技術發展在空間上留下的軌跡,便是一些城市的衰落、一些城市的興起。
   已走過10年歷程的大連軟件業使大連由一個重化工型城市發展成為我國軟件和服務外包產業的代表城市之一。
   現在回頭看義烏,當很多城市都還沒有一個明確定位,工業、旅游、資源開發、高科技什么都發展時,義烏卻一直在堅持走自己的路。全力打造的小商品市場逐步使義烏走向省內,然后由省內邁向全國,從全國走向世界。從這一方面來看,義烏為自己選擇了一條正確的道路。
   雖然《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規劃》中明確指出了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的重點是包括裝備制造業、原材料產業、輕紡業、高技術、現代服務業和現代農業6大產業在內的現代產業體系,但在最近召開的一次“皖江城市帶市長論壇”上,有不少皖江市長還是表示出了各種“擔心”。
   作為《規劃》編制組負責人,國家發展改革委地區經濟司司長范恒山在為本報撰文解讀《規劃》時曾指出,上述6大產業的確定是通過認真研究國際國內產業轉移的特點和方向,明確產業轉移的來源地和轉移的主要產業,再結合皖江城市帶的實際情況確定下來的。一方面,以優勢產業和優勢資源為依托,加大承接沿海制造業轉移的力度,大力承接資源精深加工企業,提高產業配套能力,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產業集群,推動產業集群的整體升級。另一方面,依托皖江城市帶的綜合成本優勢,積極承接和發展紡織服裝、建材化工、塑料制品、機械電子等勞動密集型產業,打造面向長三角的農副產品生產和供應基地。同時,積極承接和發展金融、商貿物流、交通運輸等現代服務業,提高產業協作能力。
   對此,合肥市市長吳存榮的擔心在于:雖然經歷了30多年的改革開放,但是真正讓外來投資者滿意,真正把大產業“招進來”還要花很大的工夫。
   在占據了政策利好的大前提下,吳市長何出此言呢?
   “比如海關通關問題,上海的海關40分鐘解決問題,我們安徽省要3天時間;比如物流的問題,安徽東向物流基本是暢通的,但是南北向物流基本是不通的。因為我國鐵路是按照局劃分的,上海局內的事好辦,但如果從合肥到深圳,沒有人能算得出來需要多長時間,因為要經過武漢、上海等3個鐵路局。”
   吳存榮的擔心多是類似這樣的體制機制問題。這種擔心不無道理,畢竟,鋼鐵、煤礦時代的企業組織管理、文化環境跟汽車、電子、航天時代完全不同!叭绻荒芙鉀Q服務水平問題、環境問題、政策問題,包括物流成本問題,即使看起來我們的商務成本低一點,人家還是不愿意來。對合肥來說,這些方面還亟待加強。”
   六安市市長張韶春也懷有類似的擔心。張韶春自己講到,“我在接待一個客商的時候,他跟我說到六安投資有3個擔心。第一個是擔心產業配套問題,第二個是擔心市場開拓問題,第三個是擔心經濟發展的環境問題!
   其實,這位客商所列出的這3個擔心同樣也是地方承接產業轉移過程當中必須解決的問題。“就承接轉移來說,怎么樣讓這樣的擔心變成放心,是六安當前所要著力加以解決的問題。”張韶春認為,雖然六安通過多年的努力,在機械加工、農副產品深加工、鋼鐵等產業配套建設方面已經有了初步的基礎,但在滿足客商各方面的需求上還有很多的距離!疤貏e是如何東進西擴,保證物流和人流的通暢是下一步要著力打造的重點。”
   在宣城市市長虞愛華眼里,承接產業轉移的過程中,宣城需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編制兩個大規劃。一個是承接規劃,另一個是產業規劃。宣城是安徽省中唯一一個和江蘇、浙江緊密相連的城市,具有明顯的區位優勢。據了解,宣城為每個縣,包括臨近江蘇、浙江的一些擴權鎮都作出了空間規劃。至于虞愛華所說的產業規劃,具體是關于“宣城到底能承接什么產業”,由于人口較少,如果是承接勞動密集型產業,難度可能比較大。
  
  城市帶,誰帶誰
  
   城市群、城市帶,或是都市圈,不管稱呼如何變化,不可否認的是這種模式已經成為新時期中國城市化的一個重要路徑,是我國區域經濟的重要引擎,也是世界城市化的共同趨勢。一旦形成城市帶、都市圈就首先意味著各個成員之間已經形成了千絲萬縷的聯系;同時,必須進一步提高其作為一個整體參與競爭的能力。
   目前,皖江地區已經形成了特色明顯的支柱產業基礎:蕪湖的家用電器、汽車及零部件和新型建材,馬鞍山的鋼鐵工業,銅陵的有色金屬,池州的非金屬礦的深度加工,安慶的石化工業等。馬鞍山、蕪湖、銅陵、安慶皖江4市的高新技術企業也已支撐起安徽省高新技術產業的“半壁江山”。
   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部研究員王忠宏指出,如何構建一個以利益為紐帶的上下聯動機制,這對皖江城市帶未來的發展非常重要。例如,對外如何和長三角對接?對內,在10個城市都各自有著非常明確的發展規劃的情況下,怎么處理10個城市之間的競爭與合作的關系?
   “我非常擔心城市之間的惡性競爭,為了爭一個企業而發生的惡性競爭。這樣對于發展是非常不利的!敝袊茖W院研究員張文忠表示,“此外,就是引入產業低端化的問題以及污染的問題,這類企業的進入門檻需要嚴格界定!
  
  美好藍圖
  
   安徽省發展改革委主任沈衛國曾經給本報記者描述過皖江城市帶的發展藍圖。從定性和定量兩個方面,國家都從戰略高度給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制定了到2015年的發展目標。一個是綜合實力明顯提升,地區生產總值比2008年要翻一番以上,人均生產總值要超過全國的平均水平。第二是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三次產業協調發展,農業的基礎地位穩固,非農業產業的比重進一步提高。第三是開放協作不斷加強,區域合作機制進一步健全,全方位的對外開放格局基本形成,基礎設施、市場體系、體制機制等與沿海發達地區全面對接。第四是公共服務日趨完善,教育、衛生、體育、文化等社會事業加快發展,基本公共服務的水平明顯提高。第五是人居環境更加良好,資源利用效率持續提高,節能減排的效果明顯,生態環境保持良好。2015年的目標實現以后再經過5年的發展,皖江城市帶將被建成在全國有重要影響力的城市帶之一。
   按照沈衛國的設想,一方面要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主要包括現有的裝備制造、冶金、化工、建材、汽車等行業。用現有的核心技術,再吸引一些外來配套企業或者上下游企業,把傳統企業的產業鏈拉長,競爭的優勢擴大。另一方面就是引進一些國家鼓勵的戰略性的新興產業,比如說電子信息、生物工程、公共安全、文化創意等,把一些傳統產業和引進的新興產業融合成一體。
   王忠宏指出,“現在一談到產業如何協調發展,大家都會說要能發展一些龍頭企業、關鍵企業,這肯定是對的。但是我們在扶持大而強的企業的同時,也要扶持小而精的企業?在招商引資過程中,日本的汽車企業和歐美的汽車企業采取的是不同的做法。日本很多要引進的都是零部件企業,歐美則是把整個企業引進來。這說明在招商引資的方式上,有的時候可以采取先引進關鍵企業,有的時候可以是先把配套做好,但不同的策略都說明,形成一個良好的產業集群對做好招商引資工作是有幫助的!
  
  
  延伸閱讀
  
  《2010年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指出,在發展皖江城市群的同時要
  
  加大對皖北城市的政策支持
  
   本報訊 記者李楊報道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日發布《2010年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報告分析指出,安徽在承接長三角產業轉移上具有無可比擬的區位優勢。近年來,安徽省已逐步形成以煤炭、電力、冶金、機械制造、石油化工、紡織、食品等為主體,門類較齊全的現代工業生產體系。
   報告對各項競爭力指標縱向分析發現,安徽省產業層次競爭力總體水平較差,低于全國平均水平,這是安徽省發展的瓶頸之一。馬鞍山、合肥、蕪湖和銅陵,這4個城市的各項指標和綜合競爭力指標表現較為一致,且5年內的情況變化都不大,是安徽省發展的排頭兵。報告建議安徽省應繼續大力發展這些先進城市,同時注意輻射作用,先進帶動落后,達到均衡發展。
   報告還指出,安徽省的發展成本競爭力優勢尤為明顯,城市之間差距較小是安徽省的一大優勢。
   安徽省緊鄰長三角,地處東部沿海通往中西部的“咽喉”,具有獨特能源、人文等優勢,對外開放區位優勢明顯。國務院近日正式批復《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規劃》,以合肥和蕪湖兩市為“雙核”,以滁州和宣城兩市為“雙翼”,構筑“一軸雙核兩翼”產業分布的新格局。安徽省應抓住這個歷史機遇,在中部崛起的大環境下,加快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促進區域協調與合作發展,培育經濟增長極,強化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建設一個山川秀美的新安徽。
   此外,報告還建議投資者和求職者關注皖江中心城市合肥、蕪湖、馬鞍山,京九、京滬鐵路沿線城市阜陽,以及旅游城市黃山等;同時建議省委、省政府加大對皖北城市的政策支持力度。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