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經濟,中國經濟的新引擎
2010-3-22 1:22: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本報記者楊世新
編者按: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特別指出,要大力推動經濟進入創新驅動、內生增長的發展軌道,要繼續推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大力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積極支持東部地區率先發展。重點抓好西藏和四省藏區、新疆經濟社會發展政策的制定和實施工作。
“兩會”上,海峽西岸經濟區、北部灣經濟區、成渝經濟區、黃三角經濟區等區域發展的話題成為了代表委員關注的熱點。
一年來,區域經濟成為經濟增長的熱點。去年我國一共批復了海南國際旅游島等11個區域振興規劃,是前4年的總和。“區域經濟規劃的出臺已經進入一個‘換擋提速’的新階段”,國家發改委相關人士透露,長江三角洲區域發展規劃等一批區域發展規劃正在研究中。加上原有的西部大開發、東北振興規劃等區域規劃,區域經濟發展規劃幾乎覆蓋了全部中國版圖。
可以斷言,今年區域經濟將引擎中國經濟迎來大繁榮大發展時期。
區域經濟,經濟騰飛的關鍵詞
“一年多的時間內,我國上升為國家戰略層面的區域規劃已達12個,已經形成了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空間布局。”兩會上,代表和委員對于區域經濟的發展備感欣喜,各地的區域經濟發展規劃已勾勒出了一幅宏大藍圖,并為其未來較長一段時期明確了發展的路徑。“在國家宏觀政策分類指導下,各個區域結合自身特色,加快經濟發展,這是國家宏觀戰略具體實施舉措的一種反映,同時,對推動各個區域經濟之間融合發展,具有重要的實際意義。”全國人大代表、合肥市市長吳存榮接受采訪時指出。
我國經濟經過一段時間高速增長,經濟實力顯著增強,要實現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就必須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及時調整區域傾斜的空間政策,轉向產業傾斜,以實現我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發展區域經濟,關鍵是各地都要找到特色,發揮比較優勢,形成優勢互補、良性互動的區域經濟格局。全國政協委員曹玉書說。
全國政協委員支建華表示,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選擇是與時俱進的,當前經濟形勢下,在兼顧效益、公平和生態的前提下,我國空間政策由區域傾斜到產業傾斜成為必然取向。
區域經濟發展規劃從中國經濟轉型和全球化趨勢出發,以區域經濟發展為動力,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引擎”。
長三角發展求協同效應
長三角地區是國內的重要銷售市場,是許多內地企業與海外建立經貿往來的重要通道,也是國內資本、人才、技術和信息聚集的高地之一,長三角的經濟發展具有標志性意義,在全國具有較強的示范效應和帶頭作用。“積極推進長三角地區金融協調發展,支持經濟一體化,是長三角地區抵御當前經濟困難、保持經濟增長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央行副行長蘇寧指出,“首先,長三角地區經濟率先復蘇將有效引領中國經濟盡早恢復平穩快速增長。其次,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是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推動長三角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舉措。“貫徹落實中央有關推進長三角地區發展和金融促進經濟發展等有關意見,對于促進長三角地區經濟有著重大意義。”中共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長屠光紹指出,加強長三角地區金融合作,有利于促進地區金融加快發展、加快創新,也有利于加快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進程。
屠光紹建議,深化長三角地區金融合作,必須堅持政府引導、多方參與,以市場為基礎、以企業為主體,充分發揮和調動金融市場和金融機構的積極性。“要大力推進金融制度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金融監管創新,推動金融企業在創新中加快發展,更好地為長三角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服務。”江蘇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趙克志指出,江蘇將全力配合,發揮和增強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核心作用,吸引境內外金融機構進入長三角地區,增強區域金融的深度和廣度,促進金融要素在長三角地區合理流動和高效利用。“要構建長三角現代化市場體系。促進長三角統一要素、產品市場的形成。”浙江省常務副省長陳敏爾則強調,要構建長三角現代化基礎設施網絡體系,共同推進長三角重大基礎設施網絡建設,加快形成長三角地區的“同城效應”,同時,要構建長三角現代服務體系,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實現資源的區際優化配置。
西部,重要增長極
“重慶經濟圈、成都經濟圈與以西安為中心的關中城市群聯合,大西南與大西北聯手,共同打造中國第四增長極。”今年“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重慶市長黃奇帆提出了“西三角經濟圈”的新概念。
重慶市委書記薄熙來倡議打造“西三角”經濟區,“胡總書記要求重慶建成西部重要的增長極,但單靠重慶總量不足,希望延續國務院提出的成渝經濟區概念,在西部打造一個三角經濟區。”薄熙來說。
中央的4萬億元投資計劃,給了西部爭取更多支持的絕好時機,重慶適時提出“西三角”的概念,正契合國家的西部大開發主題。
清華大學國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鋼認為,重慶和成都是西部地區人口與城鎮數量最為密集、經濟最為發達的區域,是我國的老工業基地。與新興的經濟圈相比,經濟總量最大,再加之西安的互補優勢,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
“21世紀是新疆發展最好最快的時期。”全國政協委員、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政協主席艾斯海提·克里木拜表示,“新疆有得天獨厚的快速發展條件,同時,很多大企業正在進入新疆,參與西部大開發。21世紀是新疆發展最好最快的時期。”
數據顯示,過去的一年,新疆全區生產總值估計達4270億元,增長8%。全區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825億元,增長2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120元,增長6%;農民人均純收入4000元,增長14%,實現歷史性突破。
“新疆在結構調整上需要研究的問題很多,比如石油石化占工業增加值的60%,形成了‘一業獨大’的局面,急需圍繞優勢資源培育地方產業。”艾斯海提·克里木拜對于新疆的發展充滿信心又清醒客觀,他說,新疆還存在重工業和輕工業比例失衡、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發展不平衡等問題,不利于新疆經濟的發展,都需要今后通過改變經濟發展方式來加以改善和解決。”
艾斯海提·克里木拜預計,在即將召開的新疆工作座談會上,中央決策層將就如何加強新疆基礎設施、增加固定資產投入、改善基層民生等10個方面出臺系列扶持措施。目前,包括世界500強企業在內的眾多國內外大企業,都在積極籌劃落戶新疆。
據悉,新疆區域振興規劃的初稿正在敲定之中。
與此同時,為縮小新疆南北疆的差距,中央決策層將大力支持新疆地方政府推動南疆天然氣管網聯網建設,以期盡快實現南疆三地州的天然氣全覆蓋。涉及新疆可持續發展的新疆電力東送規劃也很有可能被納入國家電力“十二五”及中長期規劃。
對于未來新疆發展預期,艾斯海提·克里木拜說:“力度會很大,基礎設施、固定資產投資、改革開放、社會發展、社會穩定、民生、黨的建設等方面會得到關注,一系列針對新疆的新的利好政策將實行。一個更加美好的新疆正在向世界敞開胸懷。”
注重平衡 協調發展
當下東部地區的城市正在進行“內部改造”。政府工作報告里提出全國區域協調發展,而東部不同區域內部也存在區內協調發展的問題。
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省長黃華華在接受采訪時說:“廣東省內區域發展差距太大,嚴重不平衡是廣東發展遭遇的四大難題之一。”
黃華華表示,未來,廣州的工作是在《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基礎上制定“五個一體化”規劃,即基礎設施一體化、產業布局一體化、城鄉規劃一體化、公共服務一體化、環境保護一體化,讓珠三角整個區域能夠發展成一個大的城市群。
而在長三角內部,如何跨越行政障礙,加快一體化進程也是長三角的必然訴求。“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取得明顯進展,經濟增長差距有所緩解,但經濟總量差距仍在擴大,要使各區域經濟協調發展還有很多功課要做。”曹玉書指出,此次政府工作報告強調,要扭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差距擴大的趨勢,增強發展的協調性,意義重大。
目前,西部地區和東部地區的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經濟區相比,只能算經濟增長點,其經濟總量、積聚輻射帶動作用、區域的“引擎”功能,還不能和東部“三角”強大的經濟活力比肩。
為此,邢元敏委員說,為了能夠達到東部“三角”的水平,建議西部在已培育經濟點的基礎上,發揮地方比較優勢,以線串點、以點帶面、多足鼎立、區域聯動、資源共享、市場互動、共同支撐,打破西南、西北傳統割裂的局面,大力推動培育以成渝-關中-天水經濟區為支撐的“西三角”經濟區。“發展區域經濟,首先要調整區域傾斜的空間政策,還要建立產業傾斜體制機制。”支建華提出。
全國人大代表、嘉興市市長李衛寧則對記者說,區域規劃是中央從全國發展大局出發進行的區域布局,也為各地發展進行了定位。地區發展規劃當然重要,但是發揮自身的優勢、打造自身的核心競爭力更重要。
對于區域振興規劃,全國政協委員謝衛提出建議:一方面,國家相關部門應站在全局的高度,把經濟振興規劃和國家的政治利益、民族利益、區域利益有機地結合起來;另一方面,一些地區應注重產業結構的升級和經濟熱點的培育,這是地方政府實施科學發展觀的應有之義。“振興規劃如何起到實際效果,一定要將區域振興規劃與調結構、促民生的國家戰略協調起來。”謝衛說。“轉變政府職能是地方政府保持本地區經濟發展的根本保證,在制定落實區域振興規劃時,要兼顧效率和公平。”
目前,加快區域經濟發展正在成為各地經濟發展的主旋律,對于加快中國經濟的崛起將發揮巨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