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性調整打造內陸經濟發展新高地
2010-12-31 15:15: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預計今年地區生產總值可達1100億元,比“十五”末翻了近一番,年均增長12%,高于全省全國平均水平。
●年初提出的生產總值、大口徑財政收入、地方財政收入分別突破1000億、300億和100億大關的目標都將全面超額完成。
●預計到年底,全市工業增加值達到370億元;工業固定資產投資達到190億元;單位生產總值能耗下降4.8%的工業發展工作目標可望全面實現。
●我市上報了21個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淘汰落后產能項目,淘汰電力20.6萬千瓦鐵合金11.52萬噸,水泥282萬噸,造紙4.7萬,皮革3萬張,年減少能耗55萬噸標準煤。
2010年,蘭州市委、市政府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的各項決策部署,深入實施“1355”總體發展思路和“再造蘭州”戰略,突出“打好六大戰役、實現六個突破”的工作重點,搶抓機遇,強化措施,狠抓落實,加快發展,加快對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培育和發展多元支柱產業,全市經濟社會保持了增勢穩健、后勁提升、活力增強、民生改善、協調發展的良好態勢,蘭州市主要經濟指標連續保持兩位數增長,預計今年地區生產總值可達1100億元,比“十五”末翻了近一番,年均增長12%,高于全省全國平均水平。
全市上下突出科學發展、和諧創業的主題,按照創新機制、增速增效、夯實基礎、協調發展的思路,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水平不斷提高,全市經濟保持了平穩快速增長的良好勢頭,年初提出的生產總值、大口徑財政收入、地方財政收入分別突破1000億、300億和100億大關的目標都將全面超額完成。
全市項目建設工作結出碩果。今年年初我市確定的100個重大項目基本都已開工建設。同時,通過強化招商引資、積極向上爭取,新上了一批大項目好項目。2010年,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帶隊,縣區和經濟主管部門積極參加,企業和商會廣泛參與,我市黨政經濟合作考察團先后赴港、澳、粵、閩及江、浙等地的大中城市開展項目推介、投資促進和考察聯絡活動,促成了一大批投資數額大、質量效益高的項目成功引進,項目涉及高新技術、工業制造、循環經濟、現代物流、清潔能源等諸多領域。今年蘭洽會期間,我市重點圍繞拓展城市空間、現代物流、石油化工、裝備制造、生物醫藥等領域,向中外客商重點推介了一批新能源、新材料、汽車零部件加工及總裝生產、電子元器件生產加工、五金產品集約生產、物流園區建設、城市綜合開發及生態建設、國有企業兼并改制等重點項目。這些項目一經推出,引起了客商的高度關注和投資興趣。蘭洽會上,蘭州斬獲豐厚,在項目引進上拔得全省“頭籌”,成功簽約項目52個,引資總額達533.5億元。對簽約項目,市委、市政府則通過召開重大項目工作督察協調會等形式,在項目前期準備和銜接中及時跟蹤服務,并對總投資278.6億元的29個投資額在5000萬元以上的重大建設項目責任到29位市級領導,定期不定期地深入項目建設一線,協調解決項目推進過程中的困難和問題,確保了項目建設的順利進行。同時,我市大力試行重大項目和片區開發建設指揮部模式,將項目所涉及的市、縣(區)兩級政府及其有關部門,組成全權指揮的建設工程指揮部,所有工程建設審批手續就地受理,所有問題就地解決,以加快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的落地建設速度,促其早日建成,早見效益。
今年以來,我市堅決貫徹落實中央一號文件精神,立足農村穩定、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繼續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農村經濟結構和農民就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大力實施惠農富農政策,全市農村經濟在調整中穩步發展,農村富余勞動力向城市有序轉移,農民增收渠道得到拓寬,現代農業和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不斷得到提高,全市農業經濟水平全面提升,農民增收渠道進一步拓寬,農民人均純收入在去年突破4000元大關的基礎上,預計今年還將有大的提高。
今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出臺了《關于進一步支持甘肅經濟社會發展的若干意見》,指出要以新思路、新舉措走出一條符合自身實際、具有甘肅特色的跨越式發展道路,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該《意見》的出臺為蘭州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了發展新機和重大利好,圍繞五大戰略定位,明確將從資金、項目、政策和戰略定位等多個層面上給予甘肅以支持。與此同時,中央作出了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的戰略決策,明確指出要讓“西部地區綜合經濟實力上一個大臺階,基礎設施更加完善,現代產業體系基本形成,建成國家重要的能源基地、資源深加工基地、裝備制造業基地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如同一場及時的甘霖,多重扶持和利好政策相互疊加,為蘭州指明了發展的目標和方向,更加速蘭州奔向全新的發展階段。
改革開放深入推進,蘭州成為東中部地區向西開放的重要平臺。蘭州市面臨著新一輪西部大開發、國家支持甘肅經濟社會發展、省委實施新的區域發展戰略等難得的疊加政策機遇。借著這一輪政策疊加的機遇期和東部產業梯度轉移的有利時機,我市啟動實施了“再造蘭州”戰略,其內容不僅僅是拓展蘭州城區的面積和規模,更是要再造一個經濟總量與蘭州相當的新城市,為蘭州打造新的經濟增長極和強勁的發展后勁。隨著蘭州新區建設雛形顯現、規模初具,蘭州以更加主動的姿態承接東部的產業轉移,在鞏固傳統產業優勢的同時,我市著力發展培育多元支柱產業,集中力量做大做強石油化工、有色冶金、裝備制造、能源和新能源、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文化旅游、特色農產品深加工等多元支柱產業,特別是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加快建設“3+8”區域經濟板塊,利用自身優勢,加大實施項目凝煉和項目帶動,形成滾動式發展,進一步擴大向西開發領域,著力打造內陸開放型經濟發展的新高地。
□記者 陳茗佳
多元支柱產業夯實經濟基礎
蘭州是座以工業立市的省會城市,GDP總量占到了全省的25%—30%。2010年,我市加快經濟結構調整的力度,大力培育新興戰略性主導產業,打造多元支柱產業體系,以增強產業經濟的后發實力,努力實現發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效益型的轉變,年初制定的“提增速、調結構”兩大中心任務得以完成。
今年,全市工業戰線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以企業為主體,以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創新為動力,組織實施了“313”工程,即建設石化、裝備、生物三大在西部有影響力、有特色、有規模的新型產業基地,做強延伸冶金有色產業,培育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新材料、新能源新型建材產業與生產性服務業三大新興產業。促進傳統產業向現代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和生產性服務業轉變,構建以園區為依托、以科技為支撐、以品牌為核心、以循環經濟發展為主線,以現代產權制度和市場體系為保障的現代產業體系。同時,從產業基礎、資源特點出發,充分發揮比較優勢,推進資源整合,強化產品鏈、技術鏈、服務鏈、市場鏈、資本鏈,滾動實施100項重點工業項目和實施50項重點產品與產業化項目,使得傳統產業得到進一步改造提升,化工和精細化工、先進裝備制造、有色冶金產業鏈、新材料、新能源、農產品加工、生物醫藥、循環經濟和環保等十大產業鏈得到延伸,規模和集成效益初步顯現。預計到年底,全市工業增加值達到370億元;工業固定資產投資達到190億元;單位生產總值能耗下降4.8%的工業發展工作目標可望全面實現。
通過產業延伸,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我市的主導產業不斷做大做強,新興產業得到培育壯大,資源配置優化,規模優勢明顯,產業布局合理,鏈條有效銜接,分工協作和諧。品牌效應明顯,產業配套完善可持續的產業發展格局正在形成,也為我市實現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轉變工業發展方式,徹底扭轉經濟粗放發展的局面奠定了堅實基礎。
循環經濟助力和諧發展
2010年,市委、市政府在加快推進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高度重視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把發展循環經濟,推進節能減排作為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確保完成“十一五”兩個約束性指標的重要抓手,全力推進節能與循環經濟試點工作。
我市全面貫徹落實市委“1355”總體發展思路,按照國務院批復的《甘肅省循環經濟發展總體規劃》要求,以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為目標,以加快轉變發展方式、推進結構調整為主線,以體制機制創新和科技創新為動力,堅持“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原則,堅持政府推動、市場引導、企業主體、公眾參與原則,建立健全以循環農業為基礎、循環工業為主體、循環第三產業為補充的覆蓋全社會的循環經濟體系。
緊抓我省成為全國首個循環經濟示范區的歷史機遇,我市組織實施《甘肅省循環經濟總體規劃》、《蘭州市循環經濟發展規劃》和石油化工、冶金有色、建材等重點行業循環經濟實施方案,確立了循環經濟1個基地、4個示范園區、7條循環產業鏈、50戶示范企業、啟動100個重點項目的總體發展目標,并設立專項資金1000萬元,引導支持循環經濟發展。目前,西固石化科技產業園區、空港循環經濟產業園列入省級循環經濟試點園區,蘭州石化公司成為全國石油系統第一批循環經濟示范企業,蘭州石化公司節能改造和產業鏈延伸、永登祁連山水泥窯爐余熱利用、花莊乳業沼氣發電、甘肅頤和新型墻體材料等一批資源綜合利用與循環經濟項目已建成投產。窯街煤電公司油頁巖煉油項目、甘肅馳奈公司餐廚垃圾發電等重點循環經濟項目建成投產。
圍繞循環經濟“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原則和十大節能工程,今年我市組織實施了50個重點節能與資源綜合利用項目。方大炭素石墨化窯爐節能改造、藍天浮法玻璃公司玻璃熔窯節能改造、騰達西北鐵合金能量系統優化等30個項目已建成投產,年實現節能量70萬噸標準煤。與此同時,我市上報了21個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淘汰落后產能項目,淘汰電力20.6萬千瓦,鐵合金11.52萬噸,水泥282萬噸,造紙4.7萬,皮革3萬張,年減少能耗55萬噸標準煤。列入2010年度淘汰落后產能核查范圍的16戶企業,也已全部停產、拆除或廢毀,淘汰落后產能目標任務如期完成,為我市構建以循環農業為基礎、循環工業為主體、循環第三產業為補充的覆蓋全社會的循環經濟體系,把蘭州建設成為全省循環經濟示范城市夯實了基礎。
現代農業 有特色才會添亮色
今年,國務院辦公廳出臺了《關于進一步支持甘肅經濟社會發展的若干意見》,其中明確指出,要突出發展特色優勢農業。為做好農業發展這篇大文章,2010年,我市緊緊圍繞打造“現代農業”目標,大打“特色”牌,全力構筑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經營體系、保障體系,做到生產、市場兩手抓,數量、質量齊頭并進,進一步把蘭州的獨特優勢發揮出來。至目前,優勢特色產業初具規模,形成了高原夏菜、百合、玫瑰、西甜瓜、一月紅提、肉羊等優勢特色產業,產業化基地達10多個,認定、認證無公害綠色產地、產品均達到了相當的數額,實現了專業化、區域化、規;a的良好格局。
我市最具特色的百合產業進入了平穩、持續、良性發展的階段,全市建成10萬畝綠色、高標準的原產地百合產業基地,引進百合深加工及包裝生產線30條和冷鏈設施,進行百合功能營養粉、飲料、保健品、化妝品等系列產品加工,百合資源優勢正在向品牌優勢、經濟優勢加速轉化。我市是國內玫瑰花和玫瑰精油的主要生產基地和來源地,2010年栽植面積已達3萬畝。
今年,市農委啟動實施了為期10年的苦水玫瑰基地建設及精深產品加工項目,擬建設玫瑰生產基地20萬畝以及良種繁育體系、品質檢測中心和產品研發中心,引進玫瑰精油、化妝品、保健品等系列產品加工生產線,使我市的玫瑰產業發展由原來的自發、分散、粗放的生產加工模式向集約化、專業化、標準化、產業化方面邁進,生產與世界標準接軌的玫瑰系列產品,真正成為享譽海內外的“玫瑰花都”。
高原地區特有的冷水鮭鱒魚養殖及相關產業也正成為我市最具特色、效益最好、受關注度最高的一大漁產業。為深度開發和扶持這一特色產業,我市在永登縣投建了國家級無公害冷水養殖(鮭鱒魚)基地,此舉一方面是要因地制宜、大力推進鮭鱒魚的規模化、集約化養殖,另一方面則是要擴大鮭鱒魚營養液、珍珠卵、餃子、魚丸、生魚片、熏魚片、烤魚片、膠原蛋白玫瑰養顏食品等產品的精深加工能力及規模,延長產業鏈,做大優勢。
此外,今年我市還大力發展高原富硒夏菜、一月紅提、西甜瓜、休閑旅游農業等很具競爭優勢及發展潛力的特色產業,加快建設蘭州農產品物流中心、國家重點農產品批發市場及產地市場,健全產地市場體系、冷鏈物流體系,努力打造集養種加工銷售為一體的現代特色農業產業鏈,為調整農業結構、實現農民增收致富、豐富市民“菜籃子”做出貢獻。
現代服務業 經濟騰飛新引擎
蘭州現代服務業的發展,與近幾年來經濟環境的重大轉變有著密切的聯系。以蘭州為中心的都市經濟圈正在興起,經濟結構的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使得蘭州現代服務業的綜合競爭力顯著提升。盡管目前來看,我市現代服務業增加值占國民經濟的比重還很低,規模較小,但現代服務業總量在不斷壯大,服務功能在增強,在全市經濟和第三產業中的地位越來越突出。
市委、市政府在《關于發展培育多元支柱產業的意見》中,明確提出立足于蘭州的比較優勢,發展現代服務產業。也就是說,要充分發揮蘭州的區位、交通和市場集散優勢,協調發展生產性服務業、生活性服務業,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新型服務業發展,加快建設連接東西、溝通南北、輻射中亞西亞的西北現代服務業中心。
我市致力于改造提升商貿服務業,結合城中村、棚戶區、國有企業危舊房和城鄉接合部改造,注重引進戰略投資、先進業態和知名品牌,加快建設中央商務區、中央休閑購物區,注重發展特色商圈;谔m州“座中四聯”的重要區位優勢和交通樞紐地位,我市提出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業,努力改造提升倉儲、配送業,推進物流信息化建設,打造綜合立體交通運輸和物流信息網絡平臺,加快建設現代物流產業園區,培育現代物流龍頭骨干企業,擴大省會城市物流輻射范圍。借助“山水名城、水車之都”和“黃河惟一穿城而過的城市”之美譽,我市大力培育和發展會展經濟、總部經濟、電子商務、中介、外包等新型服務業,引進國內外組織設立地區總部、研發機構和服務中心,推行服務外包等貿易新模式,挖掘和發揮服務行業在市場配置資源中的基礎作用。同時,我市深度拓展現代金融服務業領域,重點發展銀行、保險、證券、信托等金融業,加快發展投資公司、融資租賃、商業代理、消費信貸等金融服務,積極引進中外金融機構,努力將蘭州打造成區域性現代金融中心。
現代服務業的另一大功能是吸納就業,為使其成為擴大就業的主渠道,我市加快拓展新型服務領域,積極發展面向民生的公用服務業,特別是教育、醫療衛生、社區、家政、養老、房地產和物業服務等用工密集型行業,一方面優化了城鄉區域服務業消費結構,使城鄉便民服務體系得到進一步完善,公共服務的均等化要求逐步實現,很好地解決了蘭州城市人口老齡化問題日益突出,城鄉一體化進程加快而造成的民生需求,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為人民群眾帶來了方便、快捷、優質、高效的公共服務;另一方面,服務業新的經濟增長點也不斷形成,拓展了就業范圍,吸納了大量用工就業,也為增加群眾收入、提高生活質量增添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