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經濟形勢分析

縉云奏響生態經濟激越發展新樂章

2010-11-4 20:14: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十二五”感言:堅持第一底線 實現趕超跨越 
  中共縉云縣委書記 孔海龍 

  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生態文明首先看生態環境。生態環境是一種重要的戰略資源,具備戰略性、區域性、唯一性。要將“保護縉云生態環境、決不能破壞縉云生態環境”作為縉云縣委、縣政府領導班子為官一任的第一底線,建立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 

  建設生態文明,最終目的是為了實現富民強縣、趕超跨越。實踐證明,保護生態不是制約發展,而是為了更好發展。生態環境越好,對生產要素的吸引力就越強。隨著國際化、工業化、市場化的深入推進,資本、人才、技術、信息等各類生產要素在短時間內即可實現有效整合。因此,優良的生態環境日益成為現代區域經濟差異化競爭的一個關鍵因素,成為吸引外來投資和體現綜合競爭力的一個重要條件。生態環境是縉云發展的最大優勢所在、潛力所在。 

  “十二五”時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是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機遇前所未有,挑戰也前所未有。關鍵,攻堅,生態為先。我們要堅定不移地把提高生態文明水平擺在更加優先的戰略地位。駐守“中國生態第一市”北大門,納入“浙中城市群”新藍圖,合著“全省轉型升級示范區試點”快節拍,借助“全省產業集聚區”新優勢,縉云正面臨著擺脫欠發達、實現趕超跨越的重要戰略新機遇。 

  抓住機遇而不可喪失機遇。我們將以創建全國生態縣為契機,落實“項目是第一政績、工業是第一經濟、民生是第一保障、改革是第一動力、穩定是第一責任”的“五個一”工作理念,全面啟動實施百個城鄉一體化建設項目、百個工業招商和技術改造項目、百個旅游生態環保項目、百個惠民行動計劃項目和百個重大項目前期的“五個100”工程,推動集約發展、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特色發展、惠民發展,實現壯大總量與轉型升級同步推進、新型城市化與新農村建設同步推進、經濟建設與生態保護同步推進、加快發展與改善民生同步推進、改革創新與穩定和諧同步推進,為“十二五”起好步、開好局,在建設生態文明和全面小康社會的新征程上,努力實現縉云經濟社會發展的又一次“華麗轉身”。 

  數據縉云 

  縉云,在“中國生態第一市”的九顆星中,它是最耀眼的“工業之星”,是秀山麗水的生態經濟強縣,同時還是麗水市首個省級旅游經濟強縣、中國最佳生態旅游縣,省級教育強縣、省級生態縣。 

  生態工業,使縉云成為麗水首個工業總產值突破200億元大關的縣(市、區)。這里是中國最大的帶鋸床生產基地、中國最大的環形熒光燈生產基地,是中國五金之都最重要的新材料供應基地,工業總產值位居麗水各縣(市、區)首位。 

  麗水撤地設市的10年,是縉云生態經濟發展特別是生態工業發展最快的10年,縉云作為“中國生態第一市”中的“工業強縣”,奏響了生態與工業和諧交融的全新樂章,已經成為全省欠發達地區一顆閃亮的“工業之星”。“生態經濟”正以“縉云第一經濟”的姿態在浙中南腹地激越發展。  

  “天下第一峰”——仙都“鼎湖峰”

  危機年代 實現“綠色增長” 
   
  在國際金融危機來襲的2009年,縉云以環境保護優化經濟增長,實現國際金融危機沖擊下環境經濟雙贏。這一年,縉云不僅成功創建了省級生態縣,更創造了招商引資的歷史最高水平。同年,該縣萬元生產總值綜合能耗下降6%,城區空氣環境質量位居全省第14位,實現綠色增長。   

  實現經濟建設與生態保護同步推進。這是縉云縣委、縣政府堅定的發展諾言。即使是在新世紀以來經濟發展“最為困難”的2009年,縉云建設生態文明的步伐絲毫沒有放慢。 

  這一年,縉云縣成功創建省級生態縣。面對國際金融危機持續蔓延、宏觀形勢復雜多變、經濟下行壓力增大的不利局面,面對地處甌江、錢塘江和靈江三江源頭所擔當的生態屏障重任,縉云縣堅持把發展生態工業擺在推動經濟轉型升級的首位: 

  全縣依法取締非法生產企業7家,關停整頓污染企業5家,否決“兩高一資”項目和不符合環保要求的項目11個,否決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產業發展要求的項目20多個。同時在縣污水處理廠投入運營的基礎上,積極創新投融資體制,籌集5300多萬元資金開工建設第二污水處理廠和縣生活垃圾填埋場,工業園區累計建成企業污水處理設施33個,順利通過省級重點環境污染綜合整治驗收。 

  這一年,縉云縣創造了招商引資的歷史最高水平。節能減排成效顯著,萬元生產總值綜合能耗下降6%,化學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均下降3%。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生態環境質量繼續保持良好,城區空氣環境質量位居全省第14位,實現了“綠色增長”。更可喜的是,優良的生態環境創造了顯著的“生態洼地”效應。全年共引進招商引資項目22個,計劃總投資57.5億元,是2008年的28倍,其中超5000萬元以上項目17個、超億元項目11個、超5億元項目2個。面對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寒流”,縉云發揮生態優勢化危為機,創造了工業招商引資歷史最高水平。 

  2010年,縉云縣又全面啟動了國家級生態縣的創建。目前,縉云已編制完成生態功能區規劃和低丘緩坡綜合開發利用規劃,自然資源保護及可持續利用得到進一步強化。累計創建全國環境優美鄉鎮(國家級生態鄉鎮)1個,省級生態鄉鎮13個,市級生態鄉鎮14個,市級生態村91個,縣級生態村187個。  

  后危機時代 尋求“華麗轉身” 
  依靠“綠色新政”激發企業創新活力;推行清潔生產,鼓勵科技創新,使縉云制造融入“低碳元素”;調整產業結構——新材料和特種裝備行業成為發展的主導,用最小的資源能源消耗實現效益的最大化。 

  實現壯大總量與轉型升級同步推進,這是縉云縣委、縣政府堅定的發展方向。縉云是麗水市率先突破年工業生產總值200億元大關的縣(市、區),但在“后危機時代”的經濟轉型升級愈加迫切,追求“華麗轉身”成為政府和企業的共同行動。 

  “綠色新政”激發企業創新活力。縉云采取優惠鼓勵政策,引導企業更加重視通過效益的提升和科技的進步來“提速”,更加重視依靠質的提高和結構的優化來“增量”。 2010年,縉云縣本級用于工業企業獎勵額度突破3000萬元,比上年凈增800萬元,涉及100多家企業的200個技術創新和轉型升級項目。在這些政策的引導和支持下,全年共實施技改項目83個,總投資達到31.1億元,25個項目被列入省級技改“雙千工程”。規模以上企業實現新產品產值19億元,占全部規模以上產值的9.8%。 

  低碳元素悄然融入“縉云制造”。“產同樣的量花最少的資源能源”、“用同樣的電花最少的錢”、“治污同樣也賺錢”。這些通俗易懂的理念,正是縉云縣推行清潔生產過程中行成的特色“地方話”。全縣34家重點用能企業已經有17家通過清潔生產審核,目前正在審核的15家,爭取用三年時間全部完成審核。清潔生產審核引發了企業的一個又一個技術革新。浙江長虹電光源公司投入1000多萬元成功開發了國內“綠色照明”高科技電光源領域中最新一代產品——低頻無極燈,該產品性能達到國際同類產品先進水平,比普通光源節能70%,壽命長3至10倍。2009年縉云縣還被評為全省發展循環經濟先進縣。 

  產業結構邁開重大調整步伐。“鐵文化”和“五金文化”是縉云企業家文化的重要根基。這一歷史的文化積淀與現實先進生產力的碰撞,演變成了縉云當前產業結構調整內生動力——新材料和特種裝備行業成為發展的主導,用最小的資源能源消耗實現效益的最大化。浙江縉云工業園區新材料風頭正勁,在近100億元工業產值中,僅6家專門為五金企業做上游配套的新材料企業就占了半壁江山。位于壺鎮功能區的全國最大帶鋸床生產基地逐步向高精尖方向發展,數控鋸床的比例不斷提高,近五成企業已轉向生產高技術含量和高附加值產品。    

  新平臺上 推動“五大發展” 

  全力推動“集約發展、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特色發展和惠民發展”。這是縉云縣委、縣政府在中央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省委、省政府 “四大建設”,市委、市政府“四個發展”的新平臺上,放眼國內外、立足浙中南、面向“十二五”提出的科學發展戰略。 

  集約發展——全力做大生態經濟發展平臺。抓住省委、省政府提出“拓展新的發展空間”的機遇,根據全縣1000億元工業總產值的保障需要,扎實推進工業園區擴區,深入開展園區總規、控規修編工作,力爭形成50平方公里的發展空間;啟動壺鎮國際機械裝備城建設,打造一個集研發、展示、信息、交易、物流為一體的嶄新發展平臺,力爭通過5年左右的連續開發,形成10平方公里的壺鎮產業轉型提升區基本框架。加快調整農業結構,大力發展高效生態農業,著力培育各類專業合作組織,積極提升農業的組織化、市場化、產業化和規模化水平。積極推動旅游、商貿、物流、中介、休閑等第三產業發展,與工業、農業融合互動發展。 

  創新發展——全力推進生態經濟轉型升級。縉云縣帶鋸床和特色機械裝備產業、永武縉五金產業成功列入全省首批21個轉型升級示范區試點。縉云成為全省占有試點個數最多的縣,出臺實施了《帶鋸床及特色機械裝備產業集群轉型升級實施方案》,主動對接永康、武義產業,做好三地五金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區試點的融合發展工作,已基本形成了以新材料、電光源、大型裝備等優勢產業為特色的塊狀經濟。支持企業建設具有較強創新能力的檢測中心、技術中心、研發中心和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加快構建“企業主體、市場導向、產學研聯、政府扶持”的區域創新體系。支持企業與行業龍頭、國有企業、外資企業、科研院所混合發展,努力實現裂變式增長。 

  協調發展——全力增強生態經濟功能配套。進一步加快推進工業園區基礎設施建設,抓緊籌劃啟動一批行政、金融、物流、商住、勞務、幼教等配套服務設施項目。做好新建成區塊的綠化、亮化、美化工作,切實推動工業園區從“建區”向“造城”轉變。同時重視抓好五東工業功能區和新建、舒洪、東方等工業重鎮發展。 

  特色發展——全力提升生態經濟區域特色。瞄準國際金融危機引發的科技浪潮和產業革命,對接國家和省級產業振興規劃,積極發展具有一定基礎、潛力巨大的、污染最小的新材料及特種裝備等新興產業。以更高起點、更高要求把握好招商選資門檻,完善政策導向和工作機制,堅持“招大、引強、選優”。 

  惠民發展——全面提高生態經濟綜合效益。引導企業更加注重資源資本的使用效益、更加注重節能減排、更加注重對政府社會的貢獻、更加注重做大主業可持續發展。按照建設中等城市、優秀旅游城市和新型工業化城市的目標,繼續推動城區、景區、園區緊密互動發展,建設宜居宜商宜游的新老城區,配套服務仙都景區開發擴張,推動城市功能向工業園區延伸,提高中心城市首位度,形成20萬人口的集聚規模,打造優秀旅游城市和新興工業城市。 

  2010,“十一五”與“十二五”的交匯之年,縉云作為麗水唯一一個縣被納入浙中城市群規劃,同時被納入麗水生態產業集聚區發展規劃。 

  縉云,這個秀山麗水中的“生態經濟強縣”又迎來了新的歷史機遇,正在建設生態文明和全面小康社會的陽光大道上勇往直前!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