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經濟形勢分析

陳克新:成本推動型物價上漲將呈長期趨勢

2010-11-26 7:11: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陳克新 
  客觀存在兩種物價上漲形態
  一般而言,物價上漲有兩種形態。一種是供應緊張型物價上漲:由于供應短缺,商品價格發生上漲。我國以前發生的物價上漲,大多屬于這種類型。比較突出的是改革開放初期,“價格沖關”那一次物價上漲。另一種是成本推動型物價上漲:商品價格上漲,主要源于生產和流通成本增加,即使其商品供求關系寬松,甚至是產能過剩也是如此。此次金融危機前后接連發生的兩次物價上漲,均屬于此類型物價上漲。
  兩種物價上漲形態成因不同,其表現特點也不同。從供應緊張型物價上漲來看,這類漲價形態的特點是漲價勢頭猛,來得快、去得急,周期短,易于受到“熱錢”炒作追捧;同時發生領域單一,連鎖反應不大;又由于不同商品領域供求關系各異,在部分商品供應緊張漲價的同時,一些商品卻因為供大于求而降價,因此很多時候表現為結構性物價上漲。相對而言,這類物價易于治理。通過增加供應,或者抑制需求,實現供求關系平衡后,物價上漲問題很快解決,而且市場價格波動本身也會對價格過快上漲進行修正。
  從成本推動型物價上漲來看,這類漲價形態的特點是來勢平緩,逐步顯現,時間滯后性強;但連鎖反應面廣,時常出現互為成本的輪番上漲局面;相對而言,其治理較為困難,易于導致宏觀調控的“兩難”困境,其漲價周期的結束較為長遠。短期炒作“熱錢”對于這類物價上漲形態興趣不大。
  現階段物價上漲屬于成本推動型物價上漲
  現階段所發生的物價上漲,主要緣由成本增加所推動。因為目前國內整體產能過剩,大多數商品供大于求或者供求平衡,幾乎不存在什么買不到的商品,尤其是加工業制造商品。
  目前,進口石油價格在上漲,天然氣價格在上漲,煤炭價格在上漲,礦石、廢金屬、橡膠價格也在上漲,由此推動了國內成品油價格上漲,金屬價格上漲,肥料價格上漲,動力價格和運輸價格上漲,進而推動了食品、服裝、住房、交通等價格的漲。從三大價格指數的傳導順序來看,正是CCPI(中國大宗商品價格指數)的高漲,推高了PPI(工業品出廠價格),PPI揚升又推高CPI(居民消費價格)。因此目前所發生的物價上漲,應該是典型的成本推動型物價上漲。
  對本輪漲價,有幾種看法。
  一種認為,是央行超發貨幣,流動性過剩導致了物價上漲。從境外環境來看,這種觀點確實不錯。因為美聯儲濫發紙幣,特別是連續兩次開動印鈔機,實施定量寬松貨幣政策,導致了全球貨幣購買力下降。但從國內來看,物價上漲的元兇還是國際市場大宗商品價格飆升,所引發的強烈輸入性成本推動,并非央行過量發鈔導致通貨膨脹。
  一種看法將一些商品價格的暴漲完全歸結為“游資炒作”,這也不全面。實際上,投機資金所以會盯住某些商品進行“炒作”,首先是這類商品本身具有漲價基礎,比如供求關系出現缺口、上游原料成本提高等。即使游資不進入,該產品也照樣上漲,游資不過是推波助瀾而已。比如,近來媒體關注較多的農產品價格確實漲幅較高,但如果將其影響因素排隊的話,第一是成本提高;其次是一些地區遭遇災害天氣,增加了抗災成本;第三是生產者惜售;最后才是“游資”的乘機炒作。
  還有觀點認為只要供求關系穩定,尤其是產能過剩,價格就不會上漲,可以高枕無憂。對于緊缺型物價上漲可以這樣認為,但成本推動型物價上漲則不是這樣。只要商品的生產銷售成本普遍增加,達到一定限度后,遲早一定會推動其價格上漲。產能過剩,供求關系寬松,至多使其價格漲幅放緩,時間滯后而已,不可能完全扭轉其漲價趨勢。實際上,今年糧食價格上漲,主要是在秋糧豐收基礎上發生的。同樣,鋼材價格上漲,也是在其產能過剩的條件下發生的。
  由此可見,物價上漲是一個多方面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具有多種不同形態。如果我們將其簡單化,忽視不同漲價形態的區別,忽視其中最重要的漲價因素,勢必錯判物價形勢,難以對癥下藥,正確調控,達到預期目標。 此輪成本推動型物價上漲短時期內難以結束
  種種跡象表明,此輪成本推動型物價上漲,與世界范圍內經濟結構調整關系密切,與國內經濟結構、產業結構、收入結構、分配結構調整關系密切。在上述兩個方面調整全面完成之前,此輪成本推動型物價上漲還會延續,不會在短時期內結束。對此,要有較為長期的思想準備。
  推動中國成本漲價周期的延續力量,主要有以下五個方面:
  一是工資成本的提高。這里所說的工資成本,是指國內城鄉勞動者報酬,也包含各種福利開支。相對而言,目前中國勞動者報酬水平普遍偏低。隨著中國經濟結構和收入分配結構調整地深化,今后中國制造成本中的工資(福利)占比會有一個提高過程,尤其是在起始階段,比如“十二五”期間的頭兩年,會有一個勞動者報酬水平的“補漲”。而國內勞動者報酬逐步向世界平均水平,尤其是向較發達國家水平回歸,由此而引發的增加工資成本過程,不是短時間可以結束的。
  二是加工和生產成本的提高。由于需求的持續增長,越來越多的劣勢資源投入了開采;同時,隨著整體氣候變暖和過度開發,農產品生產自然條件也在轉壞,這就直接導致了中國商品生產和加工費用的提高。比如近年來國內許多低品位、深埋藏鐵礦石資源相繼進入了開采,生產成本超過500元/噸。在這種情況下,雖然有大批資本進入鐵礦開發領域,未來供求關系趨向寬松,但其價格依然因為整體生產費用的普遍增加而上漲。
  三是進口原材料成本的提高。中國是一個人均自然資源較少的國家,無論是可耕地、淡水、礦藏等都不富裕,許多重要原材料,如石油、礦石、有色金屬、橡膠、大豆、棉花等,都需要大量進口,有些品種進口依存度超過50%。由于今后美元的長期貶值趨勢,這就決定了上述原材料進口成本的提高。另外,由于中國、印度、巴西等人口大國一起進入了工業化與城市化的“兩化”時期,自然使得世界范圍內基礎原材料需求持續旺盛。供應方面則由于地緣政治、重大災害、高度壟斷、國家保護等多方面因素影響,長期處于緊平衡的供求關系之中,也會推動進口原材料價格走高。
  四是環保、資源占用等費用成本的提高。由于歷史原因,中國商品成本中,長期被低估的,不僅是勞動者工資報酬,還有許多其他成本因素,比如環保費用、安全費用、資源占有等費用,也包括未被理順的電力、天然氣、成品油等能源產品價格,所有這些,都需要向其合理水平回歸。比如,我們正在醞釀開征環保稅,煤炭資源稅提高,資源稅從量計征改為從價計征,礦山安全設施建設投入增加等。上述費用的逐步“補漲”,無疑會長期抬高中國商品成本底部,最終反映到商品價格上來。
  五是物流距離擴大。今后經濟發展的另一個趨勢,將是人口越來越多地向大中城市聚集,各種食品等生活物資物流量越來越大;同時,隨著城市建設占地越來越多,城市周邊的食品供應基地越來越少,甚至消失,極大地增加了城市居民食品等生活物資的物流成本。全國城市物流成本越來越高,對于物價水平推動作用顯著。
  因為上述推高成本的因素長期存在,并且效應逐步增強,因此現在已經發生的物價上漲也應當是一個長期趨勢,有可能連續漲價3—5年,甚至更長時期。
  調控對策應當區分兩種漲價形態
  既然存在兩種不同形態的物價上漲,既然現階段發生的主要是成本推動型物價上漲,因此,必須有的放矢,對癥下藥,才能達到預期目標。
  1.行政干預慎之又慎。物價與人民生活水平密切相關。對于已經出現的物價上漲,特別是食品價格的過快上漲,我們應當高度警惕,不能坐視不管,任其惡化,必要時可以實施臨時價格干預。但必須注意的是,這類行政干預措施的實施必須慎之又慎,不能過多、過濫。既然是成本推動型的物價上漲,其治理就要尊重成本,尊重價值規律,尊重市場法則。否則,會破壞供應基礎,引起更大問題。
  2.不能率先連續加息。因為加息效果是抑制需求,所以只對供應緊張型物價上漲有效,而對于成本推動型,尤其是輸入型物價上漲基本無效。而在歐美日主要發達國家維持零利率的情況下,我們貿然連續多次加息,勢必引發 “熱錢”更大規模進入,對于物價“火上澆油”。連續多次提高利率水平,客觀上會對實體經濟活動產生強力打壓,加重一些領域已經存在的產能過剩問題,因此引發失業和經濟滯脹。
  3.提高城鄉勞動者報酬水平。這是對抗成本推動型物價上漲的最有效手段。從城市企業來說,主要是提高工資,尤其農民工的工資與福利水平。從農業生產者來說,主要是提高農產品收購價格,加大對農業補貼力度,減少農業從業人員,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無論城鄉,都要落實好對弱勢群體的經濟補貼。在這方面,我們其實有很大的操作空間。而增加收入不僅可以對抗物價上漲,還能夠促進國內消費增長,緩解一些領域依然存在的產能過剩問題,尤其是為出口回落提供企業銷售轉移空間,實現更大規模就業。
  4.實施升降并存的差別貸款利率政策。提高利率,抑制物價,必須區分實體經濟需求和投機需求,實施升降并存的貸款利率政策。不加區別地統一加息,連續加息,會無一例外地加重所有貸款人的經濟負擔,尤其是弱勢群體的救濟負擔。比如,增加購買第一套房的“房奴”負擔,并且使得“窮人”更加買不起房,甚至租不起房。這與我們抑制物價的初衷完全背道而馳。因此,需要實施有區別的利率政策。對投機買房、投資買房、買第三套房、買豪宅的貸款,執行更高的利率,而對于買第一套房,特別是購買小面積住房的貸款,不僅不加息,相反還應當降低貸款利率。對于蔬菜種植、畜牧養殖、食品物流等方面的貸款利率也應當降低,真正有保有壓。這才是幫助弱勢群體,管住物價的有效辦法。
  5.減少中間加價環節。既然成本增加是推高此輪物價上漲的主要因素,因此抑制和減少成本,也是抑制價格的有效途徑。在這方面應該大有可為。比如,實行蔬菜、水果、蛋、禽、肉、奶等食用農產品方面的農商對接,盡可能地減少中間加價。據調查反映,目前一些城市超市蔬菜價格低于農貿市場;在普通雞蛋批發價格直線上升的同時,一些品牌雞蛋價格卻較平穩,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超市蔬菜和品牌雞蛋減少了中間環節,降低了成本,自然維護了價格穩定。
  6.加強“熱錢”疏導。“熱錢”具有逐利性和靈敏嗅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圖完全杜絕“熱錢”進入漲價商品領域,只是一種徒勞的一廂情愿。堵是堵不住的,不如采取疏導辦法,將其導入國民經濟發展的急需部門,導向經濟不平衡的“短板”。比如導向環保方面、安全食品方面、新能源方面,等等,以促進中國經濟的可持續與和諧發展。當然前提是創造上述行業投資有利可圖,而且是有較大利潤可圖的外部環境。這才是真正的長效機制,釜底抽薪,從根本上化解流動性過剩對物價的沖擊。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