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變模式 開發功能
2010-10-25 0:41: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本報記者李衛衛
近年來,隨著物流行業的發展,我國對于物流人才的需求也逐年看漲。在這種背景下,物流專業在各地院校也遍地開花。其中,職業院校開辦物流專業的積極性更是空前高漲。
對于這些職業院校來說,如何不斷調整教學模式,培養出真正適合物流行業需要的技能型人才,不僅僅關系到學生的就業,更關系到物流專業、甚至整個學校的生存和發展。因此,院校都想方設法地加強實踐教學。
而要真正將實踐/實訓教學落到實處,院校就必須搭建起一個平臺——物流實訓基地。于是,各院校紛紛通過自籌資金、爭取財政支持等多種方式建設自己的物流實訓基地。
力度加大 瓶頸乍現
目前,我國職業院校實訓基地建設進入了大規模發展的時期,一批設施先進、功能齊備的物流實訓基地先后涌現出來。但是,隨著越來越多的實訓基地投入使用,一些制約其因素也顯現出來。
一家院校一位負責人就坦言,物流涉及到的環節眾多,因此在建設實訓基地時,就需要采購大量的設施、設備,學校的投入也就不斷加大;而且,隨著行業的發展,設備升級速度非常快,學校要想達到好的教學效果,也需要對很多設備進行更新,這也是一筆不小的費用。而學校的資金畢竟有限,如何補上這個缺口,直接關系到實訓基地的后續建設。
同時,隨著學生基數的逐漸減少,一些職業院校也開始面臨生源不足的窘境。如此一來,有些學校花巨資建設的實訓基地也面臨“開工不足”、利用率偏低的問題,造成極大的資源浪費。
因此,如何進一步提高實訓基地的利用率,使其在滿足學校教學需求的同時,開發出部分社會功能,并產生一定的經濟收益,實現實訓基地自身的“造血”功能,“反哺”其后續建設,真正實現實踐教學的可持續發展,正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功能增加 角色多樣
實際上,針對如何將實訓基地的發展模式,從單純的“消耗型”轉變為“造血型”這一問題,記者在采訪中也發現,一些院校已經開展了一系列有效的嘗試。這其中,上海市物資學校就走出了一條頗具特色的創新之路。記者也希望通過探究他們的成功經驗,提供一些啟迪和借鑒。
上海市物資學校的物流實訓基地,有一個聽起來似乎來頭很大的名字——上海市現代物流實訓開放中心。這個由上海市教委、百聯集團和上海市物資學校共同出資建設的實訓基地,已經通過社會功能的拓展,成為一個不折不扣的“開放性職業培訓平臺”。
自從2008年建成對外開放以來,該中心不僅為上海市物資學校的師生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實訓環境,而且還接待了很多來自外校,甚至全國各地的師生、企業,為他們提供多層次的物流培訓課程,真正實現了將職業教育、職業培訓、職業技能鑒定等多項功能集于一身。“2008年,實訓中心共接待了289名外校外地的學生前來實訓,平均每人288個課時;2009年,這個數字翻了一倍,達到570人;而今年,僅不到半年的接待量就超過了290余人。不僅規模逐年擴大,輻射的范圍也從上海本地區,擴展到了長三角,甚至內蒙古等地。學生的層次從中高職到本科層次都有覆蓋。”上海市物資學校相關負責人介紹說,“老師和學生對于培訓的效果都反映良好,都表示愿意繼續與我們保持合作。”
很多企業目前對于員工技能培訓的需求與日俱增,而一些普通的培訓機構又難以達到企業在場地、設備和師資等方面的要求,這方面,實訓中心有較明顯的優勢,因此上海市物資學院決定進一步擴大培訓的范圍——增加對企業職工進行物流崗位操作技能培訓的項目。目前,該中心已經和上海電力公司合作,對該企業轉崗的132名職工進行了崗前培訓,實現了校企雙贏。
而為了提高實訓室的利用率,讓實訓室實現“一室多用”,該校還在實訓中心開展實踐與鑒定結合的考證項目。將中心建成為上海市物流系列職業資格鑒定的技能考核項目鑒定場所和全國RFID射頻識別技術職業資格鑒定考核站。此外,為了配合這些認證考核項目,該中心開展了相配套的短期培訓。通過修訂實訓教學內容,實現了實訓內容與職業認證的接軌。
同時,該中心還承擔了開展教學研究和項目研發的角色,在實訓項目與教材開發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
該校相關領導坦言,通過開發這些綜合性的服務項目,他們既加強了和社會的聯系,同時也擴大了學校在企業中的影響力,有效地促進了校企之間的合作。更重要的是,使實訓中心的角色發生轉換,從校內走出去,實現了自身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