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經貿資訊

潛江市:重塑發展優勢 再闖發展新路

2010-10-20 23:20: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近年來,我們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以資源枯竭城市轉型為核心,以“調結構、促發展、惠民生”為主線,轉變發展思路,優化經濟結構,創新工作舉措,努力推動潛江在發展中轉型,在轉型中發展。

  一、市情再認識,積極探索科學發展的“潛江模式”

  1、資源枯竭城市轉型:潛江必須面對的戰略課題。潛江的發展經過了幾個重要的歷史階段。1989年撤縣建市,1994年被列為省直管市,從2004年起連續6年被評為全省縣域經濟發展先進縣市。經過歷屆黨政領導班子的艱辛探索和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潛江由一個丙等縣,逐步實現了從傳統農業大縣向新型工業強市的轉型跨越,經濟總量穩居全省縣市前列。

  黨的十七大以來,特別是在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下,潛江依靠消耗資源和擴大投資的傳統增長方式已經難以為繼,石油資源的枯竭和傳統市場激烈的同質化競爭對我市粗放發展模式已形成“倒逼”之勢,推進經濟發展轉型成為我市必須面對的現實而又緊迫的課題。一是宏觀形勢 “要我轉”。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成為時代主題,特別是國務院批準把武漢城市圈作為“兩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潛江作為圈內城市之一,推動經濟社會走“兩型”發展路子成為現實要求。二是潛江自身面臨的問題倒逼“我要轉”。潛江是典型的資源型城市和重工業城市,石油經濟長期以來占據半壁江山,基礎化工等重工業在市域經濟的份量舉足輕重。2009年國際金融危機一方面對我市石油經濟造成前所未有的沖擊,江漢油田工業產值和對地方稅收貢獻同比分別下降16.94%和38.73%;另一方面市域經濟的結構性矛盾凸顯,三次產業發展不協調、工業結構偏重、三產業發展滯后等問題暴露無遺。潛江只有主動尋求轉型發展,才能闖出新路,找到出路。三是資源枯竭的嚴峻形勢需要“加快轉”。經過30多年的開采,潛江石油資源瀕臨枯竭。2009年3月,我市被確定為國家第二批資源枯竭城市。如果潛江不抓住國家加大轉移支付,支持發展替代產業這一緩沖期的機遇快轉型、轉好型,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將成為一句空話,現有的優勢也將逐步喪失。

  2、“一區兩帶三極”:具有潛江特色的科學發展模式。結合深入學習貫徹科學發展觀活動,我們連續兩年組織黨政代表赴河南和省內黃岡、荊州、宜昌等地學習考察,掀起了全市新一輪思想解放的熱潮,市委、市政府在認真分析市情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了轉型發展的戰略方向。在今年初召開的市委六屆六次全會上,我們明確提出了實施“一區兩帶三極”戰略。

  一是建設以城市新區為重點,輻射周邊的城礦鄉統籌發展示范區。緊緊抓住城市新區建設的重大機遇,堅持把工業和農業、城鎮和農村、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作為一個整體統籌謀劃,逐步建立起示范區城礦鄉規劃體系、產業體系、基礎設施體系、公共服務體系和社會管理體系的“五個一體化”,實現示范區城礦鄉經濟社會全面協調發展,為推進全市城鄉統籌發展提供示范樣本。

  二是打造兩條產業集聚發展帶。一條是著力打造以潛監線為主軸的沿線新型工業、高新技術和循環經濟帶。以建設全省循環經濟試點示范城市為重點,以沿潛監線的潛江經濟開發區、園林經濟開發區、楊市、總口工業園等園區為載體,突出以鹽化工為重點的循環經濟發展和以紡織服裝、電子信息、節能環保、家具制造等特色產業集群建設,努力打造1000億特色產業帶。另一條是著力打造以襄岳線為主軸的沿線水利工程景觀、生態農業和文化旅游帶。以興隆水利樞紐和引江濟漢工程建設為契機,加快以“中國戲劇梅花獎藝術交流中心”和“中國戲劇曹禺劇本獎創作基地”為主的“一中心一基地”、龍灣遺址等核心景點建設,大力開發生態農業和休閑觀光農業,整合市內文化旅游資源,打造武漢至宜昌黃金旅游線上的重要旅游景點城市。

  三是支持江漢油田、工業園區、國有農場三大增長極加快發展。按照“共建礦區,共建園區,共建城區,共抓轉型,共同發展”的理念,積極服務油田發展,努力實現穩油增氣,做大非油替代產業,在“十二五”末實現油田工業總產值突破300億元。建設大園區,整合園林、楊市、總口三個園區,重點發展紡織服裝和新興產業集群;整合潛江經濟開發區和江漢鹽化工業園,打造以鹽化工為特色,以精細化工為重點的循環型化工基地;支持張金工業園重點發展新型建材產業,力爭“十二五”期末園區工業產值達到1000億元。大力推進國有農場發展,充分發揮國有農場在土地資源和體制機制等方面的優勢,加快推進農場經濟特色板塊發展,力爭“十二五”期末,農場經濟在全市比重達到20%以上。

  3、“1132”工程:翻開轉型之年的新篇章。2010年是開啟潛江轉型發展的元年,在新的戰略構想和轉型發展要求下,我們著眼統籌全局,提出了大力實施 “1132”工程,即啟動實施一個“一區兩帶三極”戰略,今年重點做好新戰略的調研論證和政策支持,并結合“十二五”規劃編制,策劃一批事關潛江長遠發展的重大戰略項目;突出一個“調結構、促發展、惠民生”的工作主線,按照“鞏固一產、提升二產、做大三產”的總體要求,抓好產業結構調整,促進三次產業協調發展;大力開展項目建設、平安建設、作風建設“三大建設”,切實為經濟社會持續較快發展提供堅強保證;全力抓好舉辦第二屆中國(潛江)曹禺文化周和丹江口水庫移民“兩件大事”,為轉型發展開好局、起好步。

  二、結構再調整,奮力闖出資源枯竭城市轉型新路

  在新一輪結構調整中,我們著力推進經濟由非均衡發展向均衡發展轉變,促進經濟結構在調整中優化,發展質效在轉型中提升。

  1、以替代產業打造潛江后石油經濟時代新支撐。大力支持江漢油田實施穩油增氣的同時,積極發展替代產業,著力打造“兩個百億”產業。一是打造“百億鹽化工產業”。實施鹽化工產業路線圖計劃,以江漢鹽化工業園為載體,積極服務油田鹽化工總廠擴規工程,支持江鉆股份與天祥化工合作項目,同時引進了兵器工業集團、新億宏等企業發展鹽化工上下游產品,實現鹽化工產業配套、互融發展的格局。二是打造“百億石油機械制造業”。支持江鉆股份、昊江機械等企業加快技改擴規,建設中部地區重要的石油裝備制造業基地,力爭實現“十二五”期末產值過100億元的目標。

  2、以技術改造重塑傳統產業發展新優勢。轉型不是推倒重來,作為一個傳統產業占據主導地位的基礎工業城市,必須依靠現有產業來打造新的競爭力;めt藥、冶金機械、紡織服裝、農副產品加工等既是潛江的傳統優勢產業,也是支撐潛江未來發展的重要基礎,在轉型發展中我們堅持以科技創新加快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步伐,推動老產業走創新發展的路子。一是共建創新驅動模式。積極與省科技廳開展“廳市共建”,依托項目研發、提高企業科技創新能力,全市共有4家企業工程技術中心進入省級序列,5家企業被確定為全省首批創新型建設試點企業。支持企業廣泛開展多方合作,走產學研結合路子,我市華山水產是一家傳統的小龍蝦加工企業,在加工環節中,一方面產生大量廢棄蝦殼,造成環境污染;另一方面,又造成初級資源的粗放加工和浪費。為從根本上解決這一發展困境,我們積極探索新的發展路子,依托本地資源和產業優勢,聯姻武漢大學科技研發和技術創新優勢,由政府牽線搭橋,構建校政企聯姻新模式,利用廢棄蝦殼提煉甲殼素深加工系列產品,打造“世界甲殼素之都”,目前投資4億多元的華山農產品加工園正在建設中,3—5年內,潛江將建成年銷售收入過200億元的水產品加工及甲殼素深加工產業集群,實現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由勞動密集型產業向科技創新型企業、由粗放加工企業向循環農業的跨越。我市還有金澳科技、金松紗業、巨源油業等10家企業與在漢高校共建實驗室;潛江制藥、江鉆股份、永安藥業3家上市公司均在武漢建立了研發中心。二是探索資本“乘數效應”。引進戰略投資方與本地企業“嫁接”,實行強強聯合,發揮資本“乘數效應”。引進晉煤集團投資10億元與華潤化肥合作“4052”項目,不僅解決了華潤化肥原料煤供應問題,而且該項目建成后將成為全省單套生產能力最大的化肥企業!笆濉逼陂g,晉煤集團還將投資25億元,建設煤鹽結合循環經濟產業項目,依托資本裂變打造“百億企業”。我們還引進兵器工業集團與仙橋化學合作氯堿擴規;引進瑞士利維高與一帆制衣合作生產頂級運動裝備;引進天祥化工與江鉆股份合作擴規三氯氫硅等重大項目,實現資本、品牌與資源嫁接,互利共贏。支持企業上市融資,借勢發展,今年3月永安藥業在深交所正式掛牌上市,成為我市第四家上市企業。企業利用上市所募資金,投資4.2億元,新上環氧乙烷項目,不僅徹底解決原材料本地化問題,而且大大降低生產成本,提升了企業市場競爭力。我市還有長江路橋、華山水產、萊克水產、巨源油業等5家企業進入全省上市后備企業序列。三是促進產業集成發展。一方面抓產業集群,依托工業園區,加快產業聚集,形成了化工醫藥、冶金機械、紡織服裝、農副產品加工等四大優勢產業集群。另一方面抓產業鏈整合,化工產業已經形成了油化工、煤化工、鹽化工、醫藥化工、精細化工等相互依存、融合發展的大化工格局;紡織服裝產業已經形成了棉花—軋花—紡紗—織布—印染—服裝加工的完整鏈條。四是加快品牌興市步伐。大力實施精品名牌戰略,推動企業由經營產品向經營品牌轉型。如在品牌植入上,我們引進落戶了國際頂級戶外休閑運動裝備品牌生產商瑞士利維高服飾公司,實現了整個服裝產業由代工生產向品牌經營升級的重大突破。目前我市共有18個湖北名牌產品,華山水產的“良仁”商標目前正在申請“中國馳名商標”。

  3、以產業化經營提升農業發展水平。大力推進基地建設規模化、生產過程標準化、產加銷一體化,建設百億農產品加工大市。一是圍繞標準化建設現代特色農業基地。依托高產農田發展特色農業。全市共建成千畝以上的蔬菜、瓜果、花卉苗木基地38個;各類標準化養殖小區45個,其中萬頭養豬場13個,年出籠萬只以上家禽養殖大戶87個,小龍蝦養殖基地18萬畝、魚回魚養殖基地3萬畝、網箱養鱔55萬口。以基地為平臺,大力推行農業標準化生產,共建成無公害產品基地56個,綠色農產品標準化示范基地2個,擁有無公害農產品232個,綠色食品4個。二是圍繞提高資源轉化增值率加快龍頭企業發展。抓住省級農產品加工園區建設機遇,推進萊克水產冷鏈物流、嘗香思萬噸豆制品、鑫誠實業紅薯深加工等一批重大項目,切實增強龍頭企業的帶動能力。全市目前擁有國家級龍頭企業1個,省級龍頭企業6個,規模以上龍頭企業127家。上半年農產品加工業實現銷售收入58.7億元,同比增長40.5%,帶動基地155萬畝,為農民增收7億元。同時,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今年以來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已達91個,比上年增加23個。三是圍繞打造特色品牌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以產業文化引領產業經濟發展,把特色產業、特色品牌打造成特色文化。今年7月我市成功舉辦了第二屆中國湖北(潛江)龍蝦節,以節會為平臺,實現了小龍蝦產業由產品經濟向產業文化轉變,進一步提升了潛江“中國小龍蝦之鄉”和“中國小龍蝦加工出口第一市”兩塊金字招牌的文化內涵。

  4、以新興產業搶占轉型發展新高地。我們把發展新興產業作為轉型發展的新制高點、產業發展的新支撐點、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做到服務力量、配套政策、資源配置“三個傾斜”。一是大力發展“領隊型”新興產業。我們把生物醫藥、電子信息、節能環保、家具制造作為轉型發展的領隊型產業,加大培植力度。去年以來,先后引進了晟隆生物科技、光華電子、眾安電器、江漢環保等近20個項目,總投資48.7億元。特別是引進了總投資32億元、年產值100億元的華中家具產業園項目,不僅填補了我市產業空白,而且該項目投產后,還將帶動地方林業、物流發展和勞動力就地轉移就業,形成集成發展優勢。二是突破性發展現代服務業。加快推進“百億現代服務業”建設步伐,大力推動服務業發展提速、質效提升、比重提高。一方面,優先發展生產服務業。加快發展現代物流,以打造江漢平原區域性物流中心為目標,依托潛江貨運鐵路支線和引江濟漢千噸級船閘等重大項目,建設火車站物流園、澤口工業物園和后湖物流園三個園區,構建公、鐵、水三網鼎立的大物流網絡。擴張發展金融保險,通過深化銀企合作、做大擔保平臺、拓展“飛地業務”等多項措施,鼓勵金融機構擴大信貸投放。另一方面,提升發展生活服務業。加快發展以曹禺文化為核心的文化旅游業。在2004年成功舉辦首屆中國(潛江)曹禺文化周的基礎上,今年10月我市將舉辦第二屆中國(潛江)曹禺文化周,以此為契機我市將建成曹禺公園二期等重大工程,加快龍灣遺址等文化旅游景點開發。特別是曹禺公園二期,將整體冠名為“梅苑”,建成中國戲劇梅花獎藝術交流中心和中國戲劇曹禺劇本獎創作基地,打造集戲劇作品交流和戲劇文化展示于一體的“中國戲劇之都”,推動我市文化旅游加快融入武漢至三峽黃金旅游線路。按照“商貿流通抓網絡延伸,酒店餐飲抓檔次提升,房地產抓規范有序”的思路,引導生活服務業整體加快提檔升級,建成了龍蝦美食文化街,引進了利榮連鎖等知名連鎖機構進駐,今年還將建成七喜五星級會議酒店和華康國際大酒店四星級旅游飯店。

  三、環境再創新,著力打造市域經濟發展低碳體系

  在加快經濟發展的同時,我們著眼社會發展新要求,突出“水鄉園林”品牌建設,建立和完善低碳經濟發展體系,打造生態宜居的良好環境。

  1、著力發展循環經濟。我市是全省循環經濟試點城市,我們著力從四個層面推動全市循環經濟發展,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一是打造循環企業。依托華盛鋁電、金澳科技、仙橋化學等企業,構建內部循環體系,到2010年底培育3-5家循環經濟試點企業。二是打造循環產業。依托潛江經濟開發區、江漢鹽化工業園,打造1-2個循環經濟示范園區。目前2個工業園內20多家化工企業資源綜合利用,形成以氫氣、硫酸、熱能等為中間體的化工循環產業鏈,資源的循環利用每年可節約成本4000多萬元。三是打造循環城市。以“一區兩帶”為平臺,以化工產業循環、農業循環、生態循環為重點,強化資源合理配置和產業相互配套,構建市域循環經濟體系。四是打造開放循環體系。加快融入武漢城市圈“兩型”社會建設,強化產業分工協作,主動承接圈內產業轉移。當前已引進武漢有機、武漢無機、肥冠科技、武漢鑫友泰等10多家企業。

  2、大力推進節能減排。一是項目建設綠色化。認真落實環評制度,嚴格環境準入機制,在項目建設和招商引資中,嚴格堅持“四個不批”,即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不能滿足污染物總量控制要求的、不能實現污染物達標排放的、向水體排放重金屬和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項目一律不批,使GDP更加清潔環保。同時我們堅決淘汰落后產能,近兩年共取締5家小造紙、3家小水泥、7家小龍蝦甲殼素加工企業。二是“三廢”排放達標化。督促企業落實“三同時”制度,建設治污設施,推行清潔生產,33家重點企業均完善和建成了污染治理設施。大力實施污染治理,“十一五”以來共投入6億多元,建成了園林城區污水處理廠和垃圾處理場、江漢油田污水處理廠,目前正在籌建潛江經濟開發區污水處理廠。2007年以來,我市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連續三年實現“雙降”,是全省同步完成“十一五”總量減排任務的6個地方之一。

  3、積極實施生態建設。以構建“生態潛江”為目標,突出“水鄉園林”特色,大力實施生態建設。一是實施生態修復整治工程。加快實施城市水環境保護和水生態修復工程,由市領導掛帥重點督察10條市域河流治污。目前,全市水體質量明顯好轉,城南河、百里長渠等重點河流水體功能逐步恢復。二是實施生態屏障工程。狠抓綠地建設,出臺了《關于加快現代林業發展推進水鄉園林生態建設的意見》,廣泛開展綠色學校、綠色社區、環境優美鄉鎮、生態村創建工作,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16.9%以上。三是實施環保模范城市創建工程。今年啟動實施了全民創建環保模范城市工作,完成了創模總體規劃的編制,出臺了《潛江市創建環境保護模范城市實施方案》、《潛江市全民環保行動方案》,開展各類綠色創建活動,力爭2012年建成省級環保模范城市。

  四、保障再提升,努力構建以人為本的和諧共享局面

  我們高度重視民生建設,著力解決“三最”問題,主要從三個方面加大推進力度。

  1、以大發展普惠民生。發展是最大的民生。堅持以轉型發展增強改善民生的經濟實力,以改善民生促進轉型發展又好又快推進,實現轉型發展與民生建設的雙贏。近年來我們通過大力發展紡織服裝、水產品加工等勞動密集型產業和小龍蝦、網箱養鱔、家禽等特色養殖業帶動農民增收。今年上半年,農民人均產業增收達到723元,同比增長12%。

  2、以大投入改善民生。堅持把新增財政收入主要用于民生建設。從2009年起,以每年不低于3億元的標準投入為民辦實事工作,其中2009年實際投入3.72億元,同比增長49.62%;2010年計劃投入3.79億元,同比增長10.35%。堅持每年為民辦十件實事,今年重點推進農村安全飲水、高產農田、“農家書屋”、通村公路等十大民生工程。同時,啟動了紅軍路東、陽光東苑2個廉租住房和黃嶺村、趙臺村等7個點的農民公寓建設,解決了一批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全市農村安全飲水、通村公路建設、勞動力轉移培訓、農家書屋建設等民生工程均提前超額完成“十一五”規劃任務。



  3、以大穩定保障民生。我們堅持從根本上、全局上構建維護社會穩定的體制機制,切實把維穩工作落實到民生民本上。一是訪貧問苦安民。認真落實“四訪促和諧”工作部署,變群眾上訪為領導下訪,對重點信訪案件由市領導主動約訪,對重點信訪人由專班主動上門溝通,去年以來及時化解信訪難案、積案320余件。二是結對幫扶親民。我們按照“以城帶鄉、以上幫下、雙向互動、共同受益”的原則,扎實開展“城鄉互聯、結對共建”活動。今年上半年全市320個結對共建工作隊共落實幫扶項目424個,幫扶困難黨員群眾1725戶,發放慰問金30余萬元,到位幫扶資金378.74萬元,為群眾辦實事好事886件。三是落實政策惠民。嚴格落實黨的支農惠農政策,今年上半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668元,同比增加326.6元,增長13.96%。其中從征地補償、糧食補貼、良種補貼等方面得到的收入分別增長15.01%、22.59%、13.22%。今年1—7月,信訪總量、群眾來信和群體性上訪對比去年同期,分別下降33.4%、57%和46%。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