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沿海經濟帶上升為國家戰略的意義
2009-8-4 14:48: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林木西
《遼寧沿海經濟帶發展規劃》(以下簡稱 《規劃》)被國務院原則通過,標志著東北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意義十分重大。
一是標志著東北老工業基地對外開放進入了一個新紀元,成為全國整體開放戰略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改革開放以來,全國形成了七大開放地帶:先是珠三角,毗鄰港澳;然后是長三角,帶動整個長江流域;接著是天津濱海新區,輻射環渤海的半個圈;廣西北部灣經濟區面向東南亞;海峽兩岸經濟區面向臺灣、連接中部;江蘇沿海地區則為淮河流域和隴海-蘭新經濟帶開辟新的出海通道。相比之下,遼寧沿海經濟帶雖是最晚整體開放的沿海經濟帶,但戰略意義殊為重要。它不僅使環渤海真正成為一個完整的經濟圈,更具戰略地位的是它將使東北振興與東北亞經濟合作緊密結合,推進東北亞區域一體化的進程。而東北亞在亞洲乃至世界有重要位置,2007年,東北亞6國經濟總量達11萬億美元 (東南亞10國僅為1.1萬億美元)。
二是將有力地促進東北老工業基地深化改革,以制度創新促進技術創新。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重在創新,關鍵在于制度創新。 《規劃》強調遼寧沿海經濟帶要深化重點領域改革,創新體制機制。其實質就是打造制度創新的增長極,促進形成技術創新的增長極,從而成為全國新的經濟發展增長極。因此,要實行企業創新、市場創新、區域創新和地方政府制度創新等全面創新,既要強調正式制度(如產權制度、市場制度等的)創新,又要重視非政治制度 (如價值觀、觀念、文化等)的創新。在制度的實施方面,實行誘致性制度變遷和強制性制度變遷的有機結合。
三是促進東北老工業基地的協調發展,實現發展模式創新。結合東北地區的特點,主要是實現 “再工業化”,具體來說就是地區產業結構非均衡發展模式、存量改造為主的重化工業發展模式,以大型國企為主導的重化工業發展模式。為此必須突出“東北特色”。例如,就產業集群而言,與江浙一帶的小產業集群、民營企業為主的集群、輕紡產業集群不同,東北地區的產業集群主要是大企業集群、國有經濟為主的集群和重化工業集群。就產業基地建設而言,也要突出裝備制造業基地、原材料工業基地和現代農業基地的作用。
遼寧沿海經濟帶對外開放的 “門戶”是港口,東北地區的海港都集中在遼寧。黑龍江主要是 “沿邊”、“沿江”;吉林苦于沒有出海口,所以叫作 “邊疆近海省”,甚至寧愿以四平換取丹東。遼寧的6大海港中,大連港的發展目標是打造東北亞重要的國際航運中心,目前居于 “龍頭”地位。但營口港進來發展勢頭很猛,已進入全國十大億噸大港,而且已經將海港功能前移至沈陽近海經濟區,主要承接沈陽經濟區8城市的海運。丹東港主要是通過 “東邊道”承接吉林、黑龍江的出口以及朝鮮的進口。錦州港、葫蘆島港、盤錦港形成蒙東地區的能源以及重要物質通道,乃至連接內蒙古。從未來發展趨勢看,遼寧沿海經濟帶將形成 “港口群”,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以往大連港 “一港獨大”的局面,形成各港口競爭合作的態勢。從長期發展來看,這將有利于形成合理分工、提高綜合效率。
港口經濟、沿海產業的發展離不開腹地經濟特別是腹地特色產業的發展。從一定意義上說,如果沒有遼寧沿海經濟帶與腹地經濟面的互動,就不會有遼寧乃至東北經濟更大的發展。在這方面,要做到產業互動、市場互動、基礎設施互動,不僅有重化工業而且要有包括物流業、金融業、科技等生產性現代服務業之間的互動,而其前提是規劃互動,地方政府、市場和社會中介組織等的互動。
(作者系遼寧大學經濟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