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化融合提升水平
2009-8-31 11:33: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隨著科學進步的日新月異,現代工業的發展越來越離不開信息的發達。60年來,我國是怎樣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實現從農業大國向工業大國轉變的?從“中國能造”邁入了“中國制造”,未來中國又靠什么實現向"中國創造"的跨越呢?讓我們聽聽工業與信息化部部長李毅中怎么說。
這里是工業和信息化部的辦公樓,部長李毅中的辦公室就在這座樓的二層。
李毅中:你看我的辦公室,原來是個會議室,會議室改的。
記者:這個也是臨時改的?這兒應該放一個那樣的桌子。
李毅中:原來會議室,然后把它隔開了,里邊有個休息的地方。
記者:你這就能看出這是一個臨時的,很薄的一個墻。
李毅中:沒有衛生間。你看。
記者:您一般是早晨幾點到?一般平均下來。
李毅中:早上七點前從家走,一晚就堵了,有個20分鐘來,到這兒。晚上八點半,九點以后回去。
記者:你有周末嗎?
李毅中:沒有,這個說實話沒有。過去在其他幾個單位,不是說,禮拜六一定不休息,星期天休息不一定。現在不是 5+2,白加黑。
記者:您這一年多也基本上就沒有周末?
李毅中:沒有,辦不完的事兒。
2008年3月工業和信息化部正式掛牌,然而,工業和信息化部成立之初就面臨國際金融危機的考驗,部門成立后工業增加值一路下滑,2008年11月工業增加值降低到3.8%,這是改革開放的最低值,為了應對金融危機,工業和信息化部和國家發改委編制完成了十大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提出150項細則,經過半年的努力,工業增加值開始逐步回升,今年6月份工業增加值達到9%,7月單月的工業增加值達到10.8%。
李毅中:那么現在看來,最顯著的一條就是1.6升以下的小排量車。車輛購置稅減半,而且這個政策是到12月31號,那么就全國來說,拿出這個政策也是不容易的。我們當初測算是,你不要看一輛車5%,四五千塊錢,全國一年要120個億,而且決定這個政策的時候,已經是很多政策出臺,很多財稅政策出臺。我和我們財政部謝部長,當時他已經是,有點捉襟見肘了,他見到我就說,毅中,你別再提減稅的事兒。而且車輛購置稅,還有一個用途,它干什么用呢?是用在交通部,修建公路上的投資。所以當時我們交通部李部長,李盛霖同志也跟我說,說這個政策可是要影響我。后來總理說,公路建設的投資一分不減少,所以這樣大家認識一致了。這個政策一出臺,果然現在三四五六七,五個月,連續汽車的生產量和銷售量,都超過100萬輛。
記者:這120個億撬動起來可就多了。
李毅中:對。去年全年我們國家的汽車產量是940萬輛,今年連續五個月是超過100萬輛,上半年已經累計是620萬輛了。如果下半年還能保持這個勢頭,至少說今年全年超過1000萬輛,沒問題,沒什么問題。這也是我們多年,汽車工業的夢想。而且它這個反差就在美國 歐洲、西歐、日本汽車工業衰落的情況下,我們的汽車工業兩位數的增長,這個不能不說,政策拉動的效果和我們國內市場廣闊的潛力,潛能發揮的結果。
回顧60年,中國工業分為中國能造、中國制造和中國創造三個階段,新中國建立初期,中國工業自力更生、奮發圖強,從無到有創造了許多中國第一,1955年第一輛拖拉機制造成功,1956年,第一輛解放牌汽車批量生產;1961年,第一萬噸水壓機研制成功等等,而且在中國涌現了一批以煤炭、鋼鐵、石油、化工、紡織等產業新型工業城市,這些都奠定了中國工業化的基礎,當年李毅中還是一名高中生,看到祖國取得了這樣變化,他也非常渴望投入其中。
記者:我在看您簡歷的時候,1966年7月份從學石油這個領域畢業。是否你專業的選擇也跟當初我為祖國獻石油,中國貧油要摘掉這個帽子,年輕人的激情是有關系的?
李毅中:你說這個,我就回憶起來。那時候雖然我在中學高中,但是也聽說我們的石油是很短缺的,甚至我們空軍不得不減少空中的訓練,加強地面練習,等于是在卡我們的脖子。那時候作為一個青年,也確實熱血沸騰,也為祖國在最困難的時候,選擇最急需的專業,所以當時報考北京石油學院,確實有這么個動機。
記者:回頭去看,不管是《克拉瑪依之歌》、《我為祖國獻石油》等等。我們陸續摘掉貧油的帽子,為后來中國工業的發展,打了一個什么樣的底?留下了什么樣的財富?
李毅中:比如說石油來說,在解放前,像玉門油礦等等也都在生產,但是產量很少,只有十幾萬噸。所以那時候主要是靠洋油,飛馬公司等等。到1959年發現大慶油田,我記得我們在1962年,那時候我是大學二年級,周總理宣布,我們使用洋油的時代一去不復返,那真是太振奮人心了,熱淚盈眶。因為在那種國際形勢下,中國是處在外部敵對勢力,封鎖之中。你不能不走自力更生的道路,你不能不建立自己的工業體系,否則你這個民族,你這個國家就不能生存。所以我們今天有了這樣改革開放大好形勢,我們不能忘記那個時候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老一輩工人、科技人員,在那種極端困難的條件下,奠定了我們國家工業的基礎。這個永遠不能忘懷。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我國工業進入中國制造階段,1978年全國工業增加值僅為1670億元,經過30年的努力,目前,我國工業增加值已突破10萬億元,增長了23倍,而且,中國工業產品已有210種產量居世界第一。我國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工業制造大國。回首60年,李毅中認為,中國工業發展中一個非常寶貴的經驗就是技術改造。
記者:您當時在中石化當老總的時候,是不是因為是技改的受益者,所以你更加體會到技改對中國工業發展的這種好處和推動力?
李毅中:說到技術改造,改造什么?用我們行話來說,就叫消除瓶頸,讓那些由于瓶頸制約沒有發揮出來的潛能,它自然而然發揮出來。所以它投資省嘛,所以它見效快嘛,它效益高嘛。
記者:這個看不見的更新,是不是已經創造了很大的效益?對于中國的工業來說。
李毅中:說到這兒就是,應對金融危機的問題。我們算過一個賬,用技術改造,杠桿效應是最為明顯的。亞洲金融危機的時候,五年國家中央財政投入了355億,五年355億,拉動了2000多個技術改造項目,技術改造的總投資是4320億,355億就是貼息。
記者:還分成五年呢。
李毅中:五年,它貼息。最后是4320億,你這兩個一除一下,拉動倍數是12.6倍。
記者:投進1塊錢變成12.6塊錢?
李毅中:對。那么這是在金融危機出現以后,我們也覺得工業和信息化部要有個抓手,抓什么?抓技術改造。所以當時我向國務院提出,能不能給我們150億貼息。總理很支持,國務院領導很支持,150億。到在執行中,大概過了一個多月、兩個月,財政部謝部長,謝旭人找我,說毅中你那個力度不夠,再給你50億,我說謝部長太感謝你了,財政部長主動說的那個。他說跟發改委主任張平商量了,再拿出50億,200億。所以總理定,中央財政200億,主要用貼息的辦法,支持企業技術改造,讓企業采用新工藝、新技術、新設備、新材料,調整結構,生產適銷對路的產品,提高生產經營水平。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更要把自己的工作做好,來協助企業,來推動企業。
走技術改造的道路讓中國工業嘗到了甜頭,截止2009年7月上旬,工信部已總投資5625億元,下達資金計劃884項,安排中央預算內資金72.37億元。面對金融危機技術改造起到了"四兩撥千斤"的作用。但是,現在的中國已經開始從簡單的制造大國向創造大國轉變,擺在我們面前最亟待解決的就是產品質量問題。
記者:這幾年,包括您就任了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以來,是怎么去看重它?
李毅中:說到質量這個問題,我覺得應該呼吁全社會的重視。質量是企業的生命,企業的信譽,同時也是一個國家,生產力綜合水平的集中反映。第二,從當前國際金融危機來看,我覺得關鍵是產品的品種質量。你那些不適銷對路的,你那個品種質量不好的,不要說假冒偽劣的,那就沒人去問津,沒人去買。
記者:受沖擊就大。
李毅中:沒有市場。那你肯定會,肯定要退出市場,而且倒閉。所以在金融危機中更加突顯出質量品種的重要性,我有一次在講話的時候突然冒出一句來,我說沒有消費就沒有生產。雖然是當時一時的靈感,我現在想起來這句話是對的。你生產了好多鋼鐵,你把它儲存起來,你生產了好多鋁銅、有色金屬,我們把它儲存起來,這個不是根本辦法,他要去消費掉,把它用掉。而怎么拉動消費?那最關鍵的是品種質量。
記者:人們才有信心消費。
李毅中:國務院領導張德江副總理,親自抓,抓得很緊,督促我們。所以我也呼吁,我覺得它在某種意義上,它和節能減排是同等重要,和安全生產是同等重要的。
走入新世紀,中國工業雖然取得了巨大的變化,但是,我們并非工業強國,比如:原先煉鋼不能一次成型,產需無法對接,生產效率和產品附加值較低。為此,工業和信息化部從成立至今加強了重點行業的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的示范推廣,同時開展了評估指標體系研究的制定,加大了對重點項目的支持。
記者:您覺得工業和信息化融合起來預示著什么?
李毅中:信息化和工業化的融合。首先是工業,剛才講到,它的產品品種的質量的設計和研發過去都是畫圖紙,現在都是計算機設計。第二,過程的自動化控制,那就是大大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嘛。第三,企業管理水平的升級和優化。第四就是我們現代物流,過去的銷售是隨著生產走,提籃小賣,現在是大物流,這里面由于物流的變化,節省了多少中間費用,特別是電子商務的發展。第五,人才的培育發展,電子培訓,各種培訓。第六就是催生了新興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比如最典型的動漫,動漫產業。原來我們以為只有小孩兒看,現在是從老到小都喜歡看,而且它是個新的消費熱點。最近我們找了第七個切入點,就是在技術改造,不停留在過去那個認識上,而是要用信息化來帶動工業化,用電子信息技術、高新技術來提升傳統工業,使它全面地升級,全面地優化。所以它這個里面大有文章,大有文章可做,所以現在越來越看到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的重要性。
記者:我們也必須趕上這樣的一個潮流。
李毅中:所以就是我們說到當前應對金融危機,在保增長的同時,一定要考慮調結構,一定要考慮轉變發展方式,一定要考慮用信息化技術,來提升工業化水平。在一年兩年三年以后,金融危機以后,全球經濟復蘇以后,我們不要拉大和西方先進國家的差距,而是要縮小,甚至趕上他們。
2009年1月7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向中國移動、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發放3張第三代移動通信3G牌照,雖然我國手機用戶數達到6.5億,超過美國、日本和印度的總和,穩居世界第一,但是在1G、2G時代我們運用的大都是國外技術,在3G時代我國自主研發的TD-SCDMA屬于三大主流國際標準之一,2009年成為我國的3G元年。
記者:大家就想知道,比如說自主知識產權,究竟它的好處是什么。這一個3G,有了我們自己的東西,會撬動和帶來一種什么樣市場的變化?
李毅中:當時估計,今年就可以有2000億的投入,而這2000億不是國家中央財政,主要是企業自己的,自己的自有資金,那么他如果3G牌照一發,這2000億拿出來,三年4500億直接投入網絡的建設,手機的開發,終端的開發,那么然后3G再提供社會消費服務,可以拉動10000億的經濟總量。
記者:10000億?
李毅中:10000億。
記者:到現在為止,到了8月份的時候,是比我們預測的還要好,還是差不多?
李毅中:首先是對中國移動,它承擔了TDSCDMA,中國電信的CDMA2000,中國聯通的WCDMA。那兩家是如虎添翼、摩拳擦掌,有了這兩個牌照以后,竭盡全力去投入追趕。這樣使得中國移動,就感到有壓力了。原來他計劃是經過兩年半三年,他的用戶達到2000萬。一聽2000萬也不少,但是對6億5千萬的手機來說,你那個2000萬算個什么。人家那兩家最少5000萬,爭取8000萬。這下中國移動也坐不住了,至少你三分天下有其一吧?所以他也提出來,最少5000萬,最多8000萬。如果三家都8000萬,三八兩億四,占了手機用戶的比例就很大了。所以加上各種消費,我覺得三年拉動,合起來加上那4500億,10000億的總量,我覺得還是實事求是的。
李毅中,在任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之前,他曾是"地道"的石油人,在中石化系統工作30多年。2003年之后,李毅中先后任職國資委、國家安監總局。2008年,李毅中在年過花甲之際,出任工業和信息部部長,這位曾經的救火隊長,面對工信部成立一年來的部委整合、金融危機等等挑戰,李毅中感受到的是責任和壓力。
記者:從去年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一直到現在,生活節奏是否發生了變化,眉頭是否舒展了?
李毅中:在工業和信息化部和安監總局,工作的性質有些變化,環境有些變化。但是面廣了,不熟悉東西更多了,應該說對于思想和身體的壓力不比安監總局小。
記者:安眠藥還要吃嗎?隨著工作面的增加。
李毅中:年齡也大,睡覺比以前少了,確實有時候還是需要一點。
記者:其實工業和信息化部也具有某種,因為它是新的嘛,尤其后來又有金融危機的情況下,您覺得當救火隊長,是一種什么樣的這種感受?
李毅中:到工業和信息化部以后,我覺得要更多的從國家機關的層面來講,我們是處在執行層,和安全監管性質就不一樣了,所以要更多地考慮一些當前和當年需要采取的政策措施。
記者:過去在我們60年工業發展的,尤其初期和中期的時候,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是我們常提的,今天即使我們面向未來、去面向中國創造,這樣一個過程中,這八個字是否還要提?
李毅中:我覺得這八個字還是要提,還是要堅持。我們走的是社會主義道路,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不可能奢望國外把最新的技術給我們。如果你在經濟實力、國防實力上,在核心技術上,你沒有自己的發言權,沒有自己的位置,那你國家的安全,國家的長治久安就難以保障。所以從這一點上講,你必須自主創新。從這點意義上講,那也是自力更生。但是要賦予它的內容、內涵、發展,自力更生絕不是閉關自守,絕不是排外,而是要把我們融入到全世界的經濟之中,和世界經濟的融合,要參與世界經濟的分工,也要發揮我們的優勢,要揚長避短。你能去用污染環境的代價,來謀取發展。不行。那必須走艱苦奮斗。就是我們艱苦奮斗,并不是不改善人民生活,恰恰相反,我們的目的是要讓人民過得更好,過得更舒適,過得更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