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業比重緣何能衡量經濟是否發達
2009-7-6 19:37: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問:日前,國務院常務會通過的2009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意見指出,要“推進服務業體制改革,放寬市場準入,提高服務業比重和水平”。很想知道,為什么服務業比重是衡量經濟是否發達的重要標準呢?
———上海四川北路陸曼
答:近年來,從中央到地方,一系列有關服務業發展的政策紛紛出臺,不少地區把提高服務業比重作為重要的戰略目標。盡管很難說服務業占GDP的比重越高越好,但總的來看,較高的服務業比重確實是發達經濟體的基本特征。
所謂服務業,是指生產和銷售服務商品(非實物商品)的生產部門和企業的集合。國際上,通行的統計制度將產業結構劃分為三次產業:第一產業,是指產品直接取自自然界的部門;第二產業,是指對初級產品進行再加工的部門;第三產業,是指為生產和消費提供各種服務的部門,也稱服務業。
按聯合國和世界貿易組織的分類方法,服務業包括商務服務、通訊服務、建筑相關服務、環境服務、金融服務、與健康相關的服務和社會服務、旅游和與旅行相關的服務等11大類。也有人將服務業分為4個大類,即基礎服務業、生產性服務業、個人消費服務業、公共服務業。
上世紀50年代,經濟學家克拉克揭示出勞動力就業結構與經濟發展程度之間的深刻關系。他發現,隨著人均國民收入的不斷提高,農業的就業人數相對于制造業的就業人數趨于下降,接著,制造業的就業人數相對于服務業的就業人數趨于下降。與此相對應,大量實證研究也表明,經濟發展體現在產業結構變化上的基本趨勢是:第一產業比重不斷下降,第二和第三產業比重不斷提高,最后,第三產業的增長速度大大超過第二產業,在經濟結構中占有絕對的比重。目前,全球服務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基本在60%以上,美國、英國等主要發達國家則達到70%以上。
以服務業占GDP的比重來衡量經濟發達程度,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服務業比重提高,意味著服務更加專門化、多樣化,可以更好地滿足消費者多樣化的需求,提升人民生活水準。發展的成果不能僅僅看增長速度,還要看百姓的生活水平和質量是否會隨之全面提高。從消費層次看,這與馬斯洛的需求理論一致:人們在解決溫飽后開始轉向物質產品需求,之后是追求個人的成長和發展。服務業的發展與消費者的生活變化息息相關:農業和工業生產的物質產品,要通過物流、商業等服務業,才能被人們所消費;隨著生活水平提高,人們的需求還將向旅游休閑、醫療保健、教育培訓等方面拓展,這些都需要相應的服務行業;人們需要有安居樂業的社會秩序和共享發展成果,需要政府提供高效率的公共服務。這些都需要服務業的發展來予以滿足。
第二,服務業蘊含了大量智力密集型行業,相對于第一產業與第二產業,能夠創造更大的附加價值。作為服務業的高端,現代服務業主要依托信息技術和現代管理理念發展起來,它具有高人力資本含量、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特征,具有資源消耗少、環境污染少的優點,是地區綜合競爭力和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標志。著名的“微笑曲線”也揭示出,在產品價值鏈的各環節中,加工制造的附加價值往往最低,而市場調研、研發、設計、物流、營銷、售后服務等環節利潤豐厚。例如,從整合價值鏈看,汽車相關領域的總利潤中,整車和零部件制造及銷售占40%,其余的60%則來自汽車融資、租賃、維修等服務。
現代服務業還在國際分工中占有優勢地位。許多發達國家本身并不參與制造和生產,卻在國際分工與貿易中獲得絕大多數利益。其原因就在于,這些國家的跨國公司憑借其先進的現代服務業,特別是高水平的研發和市場營銷能力,控制了全球生產網絡和價值鏈,從而取得了高收益。
第三,面向制造業的生產性服務業,能夠產生提升制造業效率和競爭力的巨大外部效應。生產性服務業,是指為生產和生活服務的部門,包括金融業、保險業、咨詢信息服務業和各類技術服務業等。當今,現代工業生產融入了越來越多的服務作為中間投入要素,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呈現出相互依賴、相互作用的態勢。
在分工和專業化發展的趨勢下,制造業的附加值,越來越多地來源于服務環節而不是制造過程。制造業的效率提升和競爭力的增強,很大程度上來自對于生產性服務業的投入。例如,1997年,美國銷售額在8000萬美元以上公司的總支出中,信息技術服務占全部費用的30%,人力資源占16%,市場和銷售服務占14%,金融服務占11%,這幾項生產性服務支出占這類公司總支出的71%。與之相比,我國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水平較低,國民經濟中的物質性投入消耗相對較大,而生產性服務消耗低。
總的來說,提高服務業競爭力,是全面提升我國產業競爭力的重要內容。當然,服務業比重也并非越高越好,而應當保持一定的產業異質性,推進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的協同發展。